禤錦峰,黎峰,龔超
(廣西梧州市紅十字會醫院 普外一區,廣西 梧州)
胃癌是臨床中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具有極高的發病率。該種疾病的發生會引起患者出現貧血、消瘦以及營養不良現象的發生,嚴重的患者還會危機到自身的生命安全[1]。臨床上治療胃癌的方法是通過手術治療,傳統的開腹根治性全胃切除術有著較好的清除病變組織的效果,但是具有創傷大、出血多、高風險感染等不良因素,逐漸的不被人們所接受[2]。隨著我國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微創手術在醫學領域已經成為應用比較廣泛的治療方式,并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治療效果[3]。全腹腔鏡全胃切除手術為胃癌的治療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文為討全腹腔鏡全胃切除手術治療胃癌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進行胃癌治療的患者66例為研究對象,隨機數字法分為兩組,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3例。納入標準:(1)經我院確診為胃癌且治療全過程均在我院進行。(2)有自主意識能夠配合完成研究。(3)患者及家屬知情并同意研究。排除標準:(1)合并患者其他嚴重功能障礙以及惡性腫瘤患者。(2)重要資料不全。對照組患者男20例,女13例,年齡34-70歲,平均(50.8±6.9)歲;研究組患者男18例,女15例,年齡32-72歲,平均(51.5±6.3)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同時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應用開腹根治性全胃切除術治療,取患者仰臥位后進行全身麻醉,在患者的上腹部中間位置進行15cm的切口操作,用拉鉤牽開刀口,使患者的術野暴露。然后確定腫瘤的位置進行切除、吻合以及縫合操作。
研究組應用全腹腔鏡全胃切除手術治療,具體方法如下:取患者仰臥位后進行全身麻醉、氣管插管處理,對患者進行腹部小切口后用腹腔鏡查看腫瘤的位置,來確定患者病變的情況及部位,然后用超聲刀分離胃部大網膜,清除胃部病變部位的淋巴結后用腹腔鏡切割閉合器分離,使全胃處于游離狀態。然后用直線切割閉合器來閉合食管及空腸的開口,同理將空腸進行吻合,最后切除胃體及淋巴結,沖洗腹腔后放置引流管,最后進行縫合關閉腹腔。
兩組患者在手術進行前均給予禁水、禁食的叮囑,手術結束后應及時送往實驗室進行檢查,全面檢查了解手術后身體的各項指標的相關情況。
對兩組患者在實施不同治療方法后的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天數以及手術出血量進行觀察并統計。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天數越長說明患者的恢復越差,手術出血量越低說明手術的方法越好。
對兩組患者在實施不同治療方法后出現的不良并發癥進行觀察,主要統計感染、吻合口瘺以及腸梗塞的發生率。
數據應用SPSS 18.0進行分析,其中計數進行χ2(%)檢驗,計量進行t檢測()檢驗,P<0.05提示有顯著差異。
研究組手術時間(80.5±16.0)min、下床活動時間(1.6±1.2)d以及住院天數(8.1±0.9)d均短于對照 組 (P<0.05)手 術 時 間 (124.2±15.8)min、下 床 活動 時 間 (3.9±1.1)d以 及 住 院 天 數 (13.2±0.8)d,手術出血量(167.5±30.5)mL少于對照組手術出血量 (315.5±28.5)(P<0.05),見表 1。
表1 手術結果對比(分, )

表1 手術結果對比(分, )
手術出血量(mL)對照組 33 124.2±15.8 3.9±1.1 13.2±0.8 315.5±28.5研究組 33 80.5±16.0 1.6±1.2 8.1±0.9 167.5±30.5 T值 / 17.505 18.258 15.57 16.587 P 值 /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下床活動時間(d)住院天數(d)
研究組不良并發癥的發生率6.0顯著低于對照組27.2% (P<0.05),見表 2。

表2 不良并發癥例數對比(例,%)
胃癌的發生是由于胃黏膜上皮組織出現病變引起的,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胃癌的發病機制比較復雜,原因也比較多,患者的生活環境、飲食習慣以及遺傳因素都與胃癌的發生有著很大的關系[4]。據有關的數據統計,胃癌的發病率正在逐漸上升,因胃癌導致的死亡例數也在不斷的增加,給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因此對患者進行有效的治療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很重要的[5]。胃癌早期的臨床表現癥狀并不是很明顯,出現的惡心、嘔吐等現象常常不被引起重視,導致胃癌不斷的進展。在臨床中出現的表現癥狀較明顯的時候,大多數都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6]。臨床上治療胃癌常用的方法是通過手術切除病變的部位。開腹根治性全胃切除術治療是臨床中常見的手術方法,該種手術方法在清除患者病變組織上有很大的效果,但是由于需要對患者進行開腹處理,無論是在心理還是身體上都會給患者留下比較大的創傷[7]。而且開腹手術中的出血量較高,極大的增加了手術的風險因素。而且術后對護理的要求也比較大,如果護理不當,很容易引起切口感染等不良并發癥的發生,極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逐漸的不被人們所接受[8]。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的不斷發展,我國在醫學領域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尤其是微創技術方面的發展,在胃癌的應用中越來越廣泛。就當前來看,研究發現全腹腔鏡全胃切除手術治療胃癌取得的效果較開腹根治性全胃切除術取得的效果相對來說有著較好的優勢和較滿意的效果。全腹腔鏡全胃切除手術只需要在患者的附近進行小范圍的切口,借助于腹腔鏡對患者進行術野的暴露,在很大的程度上較少了對正常組織牽拉造成的傷害,減輕了對患者造成的痛疼。通過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研究組手術時間(80.5±16.0)min、下床活動時間(1.6±1.2)d以及住院天數(8.1±0.9)d均短于對照組(P<0.05)手術時間(124.2±15.8)min、下床活動時間(3.9±1.1)d以及住院天數(13.2±0.8)d,手術出血量(167.5±30.5)mL少于對照組手術出血量(315.5±28.5)(P<0.05),表明全腹腔鏡全胃切除手術無論是在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天數還是術中的出血量方面,都比開腹根治性全胃切除術有優勢。全腹腔鏡全胃切除手術由于對患者進行的切口較小,在手術中造成的出血量也較少,而且術野也比較清晰,在切除的過程減少了對患者正常組織造成的傷害,降低了對患者胃腸道功能的影響[9]。全腹腔鏡全胃切除手術較常規開腹切除術來說對患者造成的影響較小,在恢復上也比較快,在臨床中的護理也比較容易,只要按照規范的護理定期的對患者進行切口的消毒、換藥等操作,就不會引起切口感染的發生[10]。同時研究可以發現,研究組不良并發癥的發生率6.0顯著低于對照組27.2%(P<0.05),表明全腹腔鏡全胃切除手術有效的降低了患者在術后出現的感染、吻合口瘺以及腸梗塞等不良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在治療胃癌中應用全腹腔鏡全胃切除手術在臨床中取得了滿意的效果,能夠有效的縮短患者的手術、治療以及下床活動時間,降低術中的出血量,而且還能夠降低術后不良并發癥的發生,有利于患者的恢復,應當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