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嶺市以構建創新生態體系為重點,以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為抓手,引導創新主體和社會力量持續加大創新投入,加速激活創新潛能,為全市經濟平緩疫情沖擊,恢復穩步發展提供強勁動能。2020年1至5月份,溫嶺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44.76億元,同比增1.4%,實現開年來首次正增長;新產品產值111.14億元,同比增12.6%;高新技術產業投資額同比增長62.4%,增速居臺州首位,1至6月份,新認定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260家,居臺州首位。全市共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14家、省級企業研發機構76家,居臺州首位。

本期嘉賓
金培智
溫嶺市科學技術局
黨組書記、局長
“集聚共享”加速多鏈融合。探索“1+X”產業模式,立足泵與電機、工量刃具、鞋業等傳統特色產業,布局建設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加速“產業鏈、服務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已建成省級泵業產業創新綜合體,先后引進8家高校、18家服務機構,服務企業1萬余家次,實施關鍵共性技術攻關114項。臺州市級工量刃具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被列入省級培育名單,已整合浙江省工量刃具檢測與深加工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等一批公共服務機構,集聚四川大學制造學院先進刀具研究所等7家大院名校等,建成刀具質檢中心、涂層創新與服務基地、數字化改造服務平臺等,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創新服務鏈。鞋業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已開展臺州市級申報,將為鞋業產業改造提升提供綜合性服務。
“能級提升”加速高端發展。加大省級高新技術園區建設力度,發力高端泵與電機、新能源汽車與關鍵零部件、高端機床裝備、高新技術服務業、激光等產業。2019年以來,園區與萬象汽車、慶源激光、精密軸承等12個5億元以上項目完成簽約,其中總投資50億元項目2個。建成臺州首個省級人才創業園,為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提供從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中試孵化到技術產業化的全鏈條式服務,已集聚國家、省級引才計劃人才項目18個。建成臺州(溫嶺)機電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打造“企業研發助推器+智力成果轉化器+人才項目加速器+工程人才孵化器”四位一體的技術創新工場。2020年力爭創成省級示范點,已成立兩大聯盟,建成國家水泵產品質檢中心EMC、噪音檢測等重點實驗室,引入首批8名全職工程師、建立188名兼職工程師人才庫。
“內聯外合”加速智技招引。在臺州范圍內率先探索“科創飛地”模式,加速對接海外和長三角創新圈,把高端制造業、新興產業等作為項目招引重點,集中培育及引進一批已取得先進創新成果、產業化前景開闊的創新創業團隊,開啟“孵化在嶺外、產業化在嶺內”的科創招引新格局。目前,已建成異地孵化研發平臺4個,累計引進高層次飛地人才項目10個,意向落地溫嶺市的飛地項目2個,同時,在外設立“智慧大腦”的企業達19家。此外,溫嶺(德國)海外孵化器已正式投運,北平機床等3家泵與電機龍頭企業計劃入駐。
“精培細育”提高科技含量。落實科技企業“雙倍增”計劃,推進高新技術企業“育苗造林”行動,健全“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高成長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梯度培育機制,提升企業高能級自主研發水平。上半年,新認定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260家,被列入國家高企培育庫的企業77家;1至5月份,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為6.92億元,同比增加10.3%;其中5月份當月研發費用支出1.98億元,同比增43.2%以上。
“擴面增量”提升研發強度。啟動研發投入“提存量、拓增量”計劃,對標新制定的《溫嶺市各大行業研發強度參考標準》,梳理出研發“零申報”企業名單,通過實施研發建賬“清零”行動,充分挖掘創新薄弱行業的研發潛力。1至5月份,在全市1059家規上工業企業中,有728家已落實研發費用投入,研發覆蓋率達68.6%,比1至4月份提高16個百分點;重點對327家創新薄弱企業開展了清零攻堅,已推動其中186家實現研發投入“零突破”。
“優策驅動”激發創新活力。建立“以創新論英雄”體系,出臺《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專項攻堅行動方案》,修訂《溫嶺科技新政三十條》《工業企業研發五十強獎勵試行辦法》等政策。探索企業研發準備金發放制度,對照研發實際金額發生額,對研發強度達標的企業給予最高3萬元的補助。在工業企業績效評估、重點企業評比、標準地出讓等政策中,提高研發指標的權重。通過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相結合,推動企業主動釋放創新動能。
“緊盯痛點”促進企業精準出題。今年開展“一校對一鎮”專項助企行動,采集企業“難點”,編制“永磁電機轉速過快導致水泵抽水不穩定”等6項瓶頸性技術研發問題清單、“超高可靠性內置式深井泵永磁同步驅動技術”等18項技術攻關需求、“設計人才缺乏”等5項共性要素保障問題清單,針對性引入浙江工業大學溫嶺研究院等9家院校與企業開展精準對接,達成現場簽約2項。建設科技交易交流大市場,完善科技成果競價拍賣等多種技術交易模式。1至6月份,征集企業難題200余項,達成技術交易額2276萬元。
“產教融合”促進院校精準領題。全面深化校企科技合作,緊密對接上海大學、江蘇大學等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加強技術研發、難題攻關與成果轉化落地。各院校已累計服務全市企業2691家,解決企業技術難題214個,簽訂各類合同322項,合同金額達到1.38億元,可實現產值轉化超100億元;3個校企合作項目入選2019年度省級科學技術進步獎,其中,利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與浙江理工大學等單位合作研發的“大功率流程離心泵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獲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項目攻克了3個“卡脖子”技術難題,突破了國外對我國大功率流程離心泵的壟斷。
“校地合作”促進政府精準破題。強化政府主導作用,積極對接外地高校,共建一批機制活、實力強、績效優的創新機構,深化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圍繞人工智能、先進制造、高端裝備、永磁電機等重點領域,鼓勵企業與科研院所深入開展聯合攻堅。2020年以來,已與清華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浙江工業大學、中國皮革研究院等4家高校院所明確共建研究機構意向,精準對接當地泵與電機、鞋業、激光等產業領域。其中,5月29日已與清華大學簽訂合作協議,共建溫嶺電機與驅動系統聯合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