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儷霏
摘要: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發展過程中留下了無數瑰寶,這其中就包括京劇。作為民族戲曲藝術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京劇極大的豐富了我國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作為旦行之首的青衣在京劇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分量,細膩而婉轉的唱腔配合精彩絕倫的表演,讓京劇煥發出無限魅力。本文主要追溯京劇青衣概述及由來,借此對其藝術特色極其表演進行分析,以期為京劇青衣學習者提供理論支持,為其表演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京劇青衣;表演;藝術;特點
中圖分類號:J821.2;J61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7-0123-01
一、前言
京劇之所以能夠成為傳承中華民族戲曲藝術的國粹,與其覆蓋面廣、難度高、綜合型強等特點分不開。京劇表演包括但不局限于戲曲、音樂以及表演,同時還包括樂器、化妝以及文學和審美等很多方面,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京劇分為生、旦、凈、丑幾個行當,其中青衣屬于最終使唱功的旦角,一般扮演端莊嫻靜的女子,在京劇當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探究京劇青衣表演藝術極其特點,對于學習者更為全面的了解這一行當和京劇藝術有莫大的助益,而這也是本文進行討論的目的。
二、當下京劇表演行當的現代意義
人類文明不是靜止的,而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伴隨著人類的發展,文明程度也越來越高,人們的傳達信息的方式也不斷推動者藝術的發展。舉例來說在現代生活當中,音樂、繪畫、圖片、視頻等等都是傳達藝術、表現內心情感的載體,傳達方式更為多元,同時表現張力更強,內容頁更加豐富。在此時代背景之下,京劇文化的發展同樣要與時俱進,京劇表演藝術在新時代之下呈現出新的特質:功能性更強。簡單來說,新時代之下京劇表演不但具有藝術性,同時還從藝術價值當中延伸出來一定的現實功能,從而拓寬了京劇表演文化的覆蓋面①。
三、京劇青衣的含義及由來
青衣屬于戲曲當中旦行的一種,又稱為正旦,在京劇當中占據著最為重要的位置。一般青衣所飾演的人物多為端莊、正面,相對嚴肅和大氣的角色,對于京劇演員的唱功和表演能力要求很高。
青衣名稱由來是由于正旦角色一般都穿著青黑色的褶子而得名,雖然在部分京劇的劇目當中青衣扮演的角色會穿宮衣、女蟒或者是其他顏色的褶子,例如在《貴妃醉酒》當中扮演楊貴妃的青衣身著宮衣;《大保國》和《金水橋》當中,李艷妃與郭妃都身著色彩艷麗的褶子,但這種情況在青衣角色當中并不常見,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青衣角色的衣服都選用比較素雅的顏色,且多為長衫,并不像花旦一樣是上下衣可以分開的裝扮②。
四、京劇青衣的表演藝術分析
(一)對唱功與舞臺表演要求較高
中國戲曲對于唱腔有著非常高的要求,不同的戲曲形式在唱腔上有著非常大的差別。京劇對于唱腔的要求尤其高,在戲曲演唱當中,戲詞的咬字和吐字都需要配合唱腔來進行。京劇的唱腔具有非常獨特的特點,在某些唱詞當中,單個字的聲母和韻母橫跨多個節拍,行腔較長能夠明確的區分出字頭、字腹和收尾部分。再說回京劇的青衣,主要使用“假嗓”來進行演唱,業內也稱之為“小嗓子”,而這樣的唱法要求青衣演員具備深厚的唱功,同時對于嗓音條件也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青衣演員在進行演唱時需要用丹田氣息進行支撐,同時還要做到以字行腔,字字清晰洪亮,聲聲入耳,字正腔圓③。因此青衣演員需要掌握非常靈活且多樣的演唱技巧,對于運氣上的偷、緩,音量上的輕重收放,行腔上面的抑揚頓挫都要掌握并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而進行靈活的匹配和應用。
(二)用眼神塑造人物
在戲曲表演當中,演員身段唱腔缺一不可,除此而外眼神也是演員塑造角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表演技巧。在京劇青衣行當當中,用眼神來塑造人物的表演方式非常常見,用眼神來塑造人物并不意味著演員一味瞪大眼睛,而是需要根據戲曲的劇情需求,配合相應的延伸來展現人物的情感和精神。舉例來說,京劇名家梅蘭芳先生在表演過程中雙眸含光,眼波流轉間就能將人物的精神和神態展現出來,只有亮相時才需要瞪大眼睛來吸引觀眾注意力,展現表演人物的精氣神。對于青衣演員而言,用眼神來塑造人物,在表現人物性格的同時最主要的是帶給觀眾美的感受。
青衣所表現的人物一般都是年輕、端莊的已婚女子,這類型人物一般舉止穩重,談吐優雅,因此眼神的表現應當是謹慎的、端莊的④。仍舊以經典的《貴妃醉酒》來舉例,楊貴妃的眼神從驕傲自負到失意再到隱忍傷痛強忍著不外露的變化,都需要通過演員利用眼神來傳達給觀眾,讓觀眾感受到楊貴妃的哀怨與無奈。所以對于京劇青衣演員而言,眼神表現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整體的舞臺表現力,眼睛游戲才能夠帶領觀眾走進戲曲情節當中去,因此京劇青衣必須掌握眼神塑造人物的技巧。
(三)青衣身形必須端莊穩重
如上所述,在京劇當中,青衣行當的表演重頭是唱功,行腔優美且風格明確,由于青衣一般演繹的是正派、穩重且賢淑的中青年婦女角色,因此其表演的動作幅度相對較小,青衣身形優美且端莊,穩重而不輕佻。這主要是受到傳統禮教影響造成的,在早期的傳統戲當中,青衣的表演空間并不大,一般都是坐著演唱即可,主要是因為過去封建禮教要求婦女形容端莊、笑不露齒、行不搖擺、神態優雅安詳,因此青衣在舞臺上的演繹空間有限,基本上保持一臂橫在胸腹之間,另一臂垂于身側,從而保證身形端莊穩重。后經過梅蘭芳等京劇大師的改進和創新,青衣的表演空間大大拓展,但相比于花旦和刀馬旦來說,青衣身形相對來說依舊端莊穩重⑤。
五、京劇青衣的成就
京劇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其與時代融合并發展的過程當中,出現了一個又一個京劇天才,他們在京劇發展過程當中做出了非常多的創新和成就。青衣行當也同樣如此,隨著京劇的不斷發展,青衣的地位也相對變高,其表演的藝術水平也在不斷提升,近現代許多耳熟能詳的京劇表演大師都是出身青衣行當,其中中國京劇“四大名旦”將京劇表演藝術推向了更為輝煌的高峰⑥。例如梅蘭芳塑造的《霸王別姬》中的虞姬、《貴妃醉酒》的楊玉環,都成為流傳至今的經典,《杜十娘》、《玉堂春》等其他大師的經典劇目同樣豐富了京劇青衣行當的表演形式,從而成為流傳至今的佳作。這些離不開青衣扎實的基本功——唱功和強大的舞臺表現力,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正如四大名旦想要在京劇青衣行當取得不俗的成就和一定的造詣,那么就必須能夠博覽群書增強自身藝術修養,再結合前人的戲曲表演經驗進行創新和實踐,從而為京劇藝術和青衣行當奉獻出自己的力量,助推京劇青衣行當取得耀眼的成就。
六、結語
綜上所述,京劇當中青衣最為重視唱功,好的青衣韻味濃厚且風格十分突出。而且在演變和發展過程中,經過眾位京劇名家的改革,青衣在重視唱功的同時也愈發看中舞臺表演,唱、念緊密結合從而塑造出更為立體和鮮活的人物,因此青衣流傳與發展是必然的。可以說京劇青衣是藝術前輩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作為傳承中華文化的載體,新一代京劇青衣演員應當承襲老一輩的精神,對青衣的唱功和藝術表現形式進行掌握進而創新,使其影響力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注釋:
①張莉.淺析京劇青衣的表演藝術[J].文化產業,2018(13):46-47.
②楊妍妍.談青衣表演藝術的唱腔與眼神運用[J].戲劇之家,2018(13):42.
③王艷玲.京劇青衣的探究[J].戲劇之家,201740):34.
④田美玲.淺談京劇青衣表演藝術[J].大眾文藝,2014(24):162.
⑤王小桐.京劇青衣表演藝術探析[J].戲劇之家,2014(14):7.
⑥李佳.淺談京劇青衣表演藝術[J].大舞臺,2011(0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