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洋經濟》周刊網站8月11日文章,原題:日本人的英語能力幾乎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中國剛開始普及英語教育時,國內的批判態勢和日本并無二致。“學英語會妨礙母語學習”“學了一輩子都用不上”等言論甚囂塵上。但是中國著眼于建設全球化和信息化社會,決定“將英語作為評價國民素質的一環”,致力于普及英語教育,才有了現在的局面。
此外,中國普及英語教育的方式也很合理,大城市小學從一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程,而農村地區一般從三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程。此外,中國還設立示范地區和示范學校,將成功經驗推廣全國。比起全國“一刀切”,因地制宜的策略更合理。
而日本直至今年才開始要求從小學五年級起強制學習英語,中日兩國孩子接觸英語的時間差距一目了然。東京國際學校理事長坪谷郁子說:“到18歲為止,我接觸母語日語的時長是6.3萬到6.5萬個小時,因此可以靈活地運用日語。而學習英語的時長不足1000個小時。不是日本人英語差,而是接觸英語的時長不夠”。
日本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的校長出口明治說:“對于中國學生來說,好的英語能力和好工作直接掛鉤,但在日本,英語成績和求職之間沒有那么強的關聯性。有些日本人到處宣揚‘就算不會英語也沒關系的觀念。”這種宣傳會毀了日本年輕人的未來。▲(作者鈴木款,文卉譯)
環球時報20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