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亮 姜廣亞
(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中心醫院 神經內科 河南 鄭州 450004)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是由于腦動脈硬化等因素致使腦部供血不足所致。急性腦梗死易出現顱內出血,具有較高的致死、致殘率[1]。目前,臨床多采用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急性腦梗死,且效果較為顯著。但臨床有研究顯示,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急性腦梗死易導致患者并發顱內出血,甚至因此而導致患者死亡[2]。為此,本研究探討和分析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急性腦梗死發生顱內出血的相關危險因素,旨在為臨床有效應用抗血小板藥物提供依據?,F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收治的60 例急性腦梗死經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后出現顱內出血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37 例,女性患者23 例,年齡26 ~83 歲,年齡均值(54.25±5.38)歲;其中年齡≥60 歲19 例,<60 歲41 例。所有患者自愿參與并知情同意,排除腦外傷后出血、原發性腦出血等導致的顱內出血以及嚴重器質性疾病、血液疾病、全身性疾病、臨床資料不完整等患者。
(1)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所有患者均為采用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后出現顱內出血;(2)收集患者的基線資料,主要包含年齡、性別、吸煙飲酒史、高血壓史、血糖值、出血史等;(3)對所有患者均進行血小板、肌酐、血紅蛋白等檢查,以及顱腦CT、MRI 檢查顱內出血情況;(4)治療后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進行評分,并進行顱腦CT、MRI 復查,以及早發現患者早期梗死、大腦中動脈高密度征(HHA)等情況[3]。
統計分析患者臨床相關資料,對危險因素進行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
采用spss21.0 軟件統計分析相關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表示,分別用t、χ2檢驗;危險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若P<0.05 提示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
將60 例患者的年齡、高血壓、血糖值、血小板、肌酐、血紅蛋白、NIHSS 進行評分、早期梗死、HHA 等臨床資料進行單因素分析,發現年齡≥60 歲、高血壓、血糖≥8 mmol/L ,NIHSS 評分≥10 分、早期梗死、HHA 等因素與顱內出血有顯著相關性,P<0.05;而其余因素則無顯著相關性,P>0.05。將上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危險因素進行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60 歲、高血壓、血糖≥8mmol/L,NIHSS評分≥10 分、早期梗死、HHA 等為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生顱內出血的危險因素,其中年齡≥65 歲、高血壓是主要危險因素,詳見表。

表 顱內出血的危險因素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
本研究結果表明,年齡≥60 歲、高血壓、血糖≥8mmol/L,NIHSS 評分≥10 分、早期梗死、HHA 等為顱內出血的危險因素,其中年齡≥65 歲、高血壓是主要危險因素。臨床諸多研究表明,年齡越大的患者,本身就更易發生腦出血,且此類人群易合并多種基礎疾病,例如高血壓、高血糖等,而合并有高血壓的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病時血壓會急劇上升。而高血糖也是急性腦梗死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研究表明,血糖越高,則急性腦梗死灶面積越大,腦梗死顱內出血的可能性也愈大[4]。
此外,NIHSS 評分≥10 分、早期梗死、HHA 也是急性腦梗死患者發生顱內出血的危險因素,NIHSS 評分與梗死面積相關,評分越高,梗死面積也會增大,也就會增加患者顱內出血的風險;而HHA 是反映患者梗死面積的指標,早期梗死則反映了患者腦組織缺血的情況[5]。因此,在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出現大面積梗死的情況下,就說明患者病情惡化程度越快也越嚴重,而在此時使用雙聯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則會增加患者顱內出血的風險,形成出血性轉化,增加死亡幾率。因此,在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進行治療時,臨床醫師必須全面考慮這些因素,并盡量避免,以降低患者顱內出血風險,減少致死、致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