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純東 王義松 袁青 胡青華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降兵軍醫院 普外科 湖北 武漢 430012)
隨著長期吸煙、糖尿病患者增多,腹股溝疝發病率上升[1]。該疾病早期無明顯癥狀,隨著疾病進展,疝內容物及體位改變,可發生腸穿孔、腸梗阻等并發癥[2]。治療以手術修補為主,但由于腹股溝疝位置狹小、附近血管眾多,手術難度大[3],本臨床研究旨在探討腹腔鏡全腹膜外疝修補術與開放腹膜前無張力修補術的優缺點,以期待找到更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現總結如下。
選擇2016 年7 月—2019 年2 月在我院普外科收治并首次確診的腹股溝疝患者共97 名,年齡37 ~77 歲,均符合診斷標準[4],排除標準:(1)嚴重內科合并癥者;(2)近期有嚴重感染者。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根據患者意愿分組,觀察組50 例,選擇腹腔鏡全腹膜外疝修補術;對照組47 例,選擇開放腹膜前無張力修補術。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一般情況比較
①觀察組:行腹腔鏡全腹膜外疝修補術,補片修補固定。②對照組:行開放腹膜前無張力修補術,補片修補固定。
比較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并發癥、術后疼痛評分、住院費用及術后復發。疼痛評分用數字分級法[6]:0 為無痛;1 ~3 為輕度;4 ~6 為中度;7 ~10為重度。
采用SPSS21.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s 表示,行t檢驗,P<0.05 為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術中出血、疼痛評分、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但是住院費用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s)

表2 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s)
分組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疼痛評分(分) 住院費用(元) 住院時間(d)觀察組 50 81.54±6.59 23.38±2.35 3.44±1.11 7637.28±235.29 3.46±1.23對照組 47 80.28±6.24 31.72±4.48 5.38±1.14 5593.62±143.56 5.45±1.70 t-0.97 11.39 8.60 51.98 6.73 P-0.34 0.00 0.00 0.00 0.00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均隨訪12個月,術后6個月對照組有1例(2.13%)復發;術后11 個月觀察組有1 例(2%)復發。兩組術后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2,P=0.97),見表3。

表3 術后并發癥情況比較[n(%)]
隨著醫學進步,腹股溝疝的解剖及病理生理改變得到了細致研究,手術方式從早期的單純修補到現在盛行微創手術,微創手術的優勢在于對腹腔干擾少,歐洲權威首選腹腔鏡疝修補術[7],都是因為:腹膜前間隙解剖清晰,在腹壓作用下,網片無需固定,也無明顯異物感[8-9]。而開放腹膜前無張力修補術對于器械、麻醉要求簡單,可選擇局麻或椎管內麻醉,尤其適用于年齡大、合并癥多、反復復發疝的治療[10],但是該方案缺點也顯而易見,如疼痛感、出血較多等風險增加[11]。本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手術時間、疼痛評分、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但是住院費用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P<0.01)。
選擇手術方案的前提是該方案治愈率較高,并發癥較低[12]。本臨床研究顯示,術后均隨訪12 個月,術后6 個月對照組有1例(2.13%)復發;術后11 個月觀察組有1 例(2%)復發。兩組術后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2,P=0.97)。較好的腹腔鏡手術也都是基于開放式手術的基礎扎實,不能盲目追求切口小而微創,這是個不斷學習和深入的過程[13]。
綜上所述,腹腔鏡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患者住院時間短,出血少、疼痛輕,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