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強
(麻城市張家畈鎮衛生院 湖北 黃岡 438300)
痔瘡是人體肛腸部位的常見疾病,“十人九痔”是醫學界對其基本評價。隨著微創治療方法的發展,傳統痔瘡開放性手術,已經滿足不了患者的需求。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作為微創治療痔瘡的方法,在我院的36 例患者治療中手術治療對比優勢明顯,具體對比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應用醫學樣本勘驗對比法,選定我院綜合科2018 年4 月—2019 年10 月收治的36 例重癥痔瘡患者,臨床表現為:直腸粘膜環外脫出越3cm,腫物淡紅色。腸鏡檢查:直腸粘膜堆積肛門鏡口,肛內3、7、9、11 時直腸粘膜隆起拇指大小,11 時位可見出血點。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患者年齡31 ~48,平均年齡(39.1±1.25)歲。觀察組患者年齡32 ~47,平均年齡(39.3±1.05)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在年齡、疾病嚴重程度、出血點位置、出血量比較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依照治療環節手術方式方法差異,等分對照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列,對照組給予傳統手術方式治療,觀察組應患者要求行一次性痔上粘膜結扎術治療,臨床觀察和對比兩組治療成效。
手術實施步驟:術前準備——常規檢查(血常規、血凝常規,排除禁忌癥),術前肛門周圍及會陰部的陰毛剔除以防止術中術后感染,不利創面愈合;應用測量工具測量以后,選擇吻合器手術型號;手術時以肛門為中心直徑約15 ~20 厘米內的范圍消毒后切除痔核,手術實施完畢后,止血清創縫合;手術實施本著環切器內環和外環之間的壓力,阻斷多余痔組織的血液循環,對近端清創,對遠端的病變細胞實施致死;術后做好消毒處理,并同時給予患者術后靜脈滴注抗生素和對手術部位進行換藥。
將臨床療效分為痊愈、有效和復發。痊愈:患者腫物消失,無復發;有效:患者腫物消失,大體康復;復發:患者術后隨訪再次復發。總有效率為痊愈率+有效率。
應用DAS(Statistical design and analysis system 統計設計和分析系統)統計學軟件包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對比用χ2檢驗,當P<0.05 時,表示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4.44%(17/18)和66.67%(12/1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參見表格所示。

表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重癥痔瘡是臨床常見和多發病癥,也是較為危險的病癥,受手術治療環節選用方法不同,根治性效果差異也較為明顯。傳統手術治療以皆可能多的切除病灶為綜合科推崇,而隨著臨床醫學及時的發展和對痔的認識程度提高,保留肛墊結構,并保護結腸免收損害具有重要的作用[1]。重癥混合痔是指反愈合復發作的Ⅲ、Ⅳ期重度脫垂性混合痔。傳統手術不僅破壞了正常的肛墊結構,同時還對肛周皮膚造成不同程度地損傷,還會在術后引發水腫和換藥痛苦以及疼痛不耐受的情況,且治療手術時間長且出血發生率高[2]。
研究文獻資料進一步佐證,重癥混合痔患者治療中,一次性痔上粘膜結扎術在平均術中出血量、平均術后繼發出血量、平均手術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為效果衡量指標比較上,具有縮短不良反應和預后表現的效果突出[3]。該手術治療重癥痔瘡,以其有創傷小、并發癥少、手術及住院時間縮短、治療效果良好等優點,對減少患者疼痛,增強患者手術治療信心,起著積極的作用[4]。重度痔瘡常規治療方法為外剝內扎術,治療效果較好,安全性較高,同時有較低的愈合復發率,但術后肛門部位會發生嚴重的疼痛,甚至會造成肛管狹窄,導致治療效果下降[5]。
上述研究表明,一次性痔上粘膜結扎術是通過環行切除直腸下段2cm 的黏膜及黏膜下組織,而后以吻合環實現對脫出肛墊組織的向上懸吊,恢復期正常解剖位置。該手術方法通過阻斷供應痔動脈分支、一次性結扎術減少痔血流量,封堵痔核血液供給,止血效果較好。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具有一次吻合成功,且術后并發癥少、住院時間短的優勢,術后疼痛指數低、患者自主控便能力強、并發癥輕微、肛緣美觀、滿意度較高的優勢,實現了其突出的治療優勢。
綜上所述,一次性痔上粘膜結扎術在重癥痔瘡治療中的臨床療效確切,且具有高愈合低復發特點值得臨床選用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