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倩君 李詩瑤
(1 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 江蘇 張家港 215600)
(2 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全科醫學科 江蘇 張家港 215600)
膽囊炎是一種常見的膽道疾病,高齡膽囊炎患者手術存在極高的并發癥風險,圍術期護理要求較高,需積極防控并發癥風險[1]。預見性護理是針對高風險患者的一種預防性護理模式,為進一步探討其應用于高齡膽囊炎手術的防控效果,本次研究選擇2017 年10 月—2019 年5 月期間在本院行膽囊切除術的82例膽囊炎患者(年齡≥80 歲),對比分析了該護理模式對并發癥的防控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選擇2017 年10 月—2019 年5 月期間在本院行膽囊切除術的82 例膽囊炎患者(年齡≥80 歲),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1 例。兩組高齡患者均行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膽囊炎,符合膽囊切除術指征,患者中已排除:肝腎心肺等臟器嚴重功能不全者;無法耐受手術者;嚴重營養不良者等。觀察組,男27 例,女14 例,年齡52 ~72 歲,平均(61.89±10.55)歲,病程10 ~26d,平均18.25±8.08d。對照組,男26 例,女15 例,年齡51 ~72 歲,平均(61.54±10.62)歲,病程10 ~25d,平均18.01±7.43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按手術和基礎疾病治療要求進行常規護理,術前準備、圍術期基礎護理、健康指導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針對性預見性護理,具體如下:
1.2.1 入院評估
患者入院后,協助醫師盡快完成初步診斷,了解患者膽囊炎情況,并觀察是否存在高血壓等慢性病及其他系統異常,盡快協助醫師做好手術準備,設計術前、術后等各階段護理措施。同時,綜合各方面信息,確定患者的風險因素,制定護理計劃。
1.2.2 并發癥及危險因素針對性宣教
術前,應對患者和家屬說明膽囊炎的成因和手術治療的目的、方法,同時結合患者的基礎疾病、體征狀態等說明其在圍術期存在的各種危險因素,重點說明其潛在的并發癥風險,使家屬和患者深刻意識到潛在的風險,積極配合治療。此外,說明術前準備階段的重要和要點、術后注意事項等,便于患者和家屬積極配合各項干預措施。
1.2.3 并發癥預防措施
術后6h 后,可開始為患者進行肢體按摩,協助患者屈伸四肢,活動各關節部位,并協助患者2h 翻身一次,檢查患者受壓位置皮膚改變,及時使用防護材料,預防壓瘡形成。做好管道管理,密切觀察引流管是否出現扭曲、受壓、脫落、移位及折疊等情況,及時調整管道,并穩妥固定,患者翻身或下床活動時,指導家屬配合保護管道;若發現引流液改變為膽汁樣,應立即上報檢查。指導患者學習深呼吸排痰,或及時吸痰,對于合并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應盡早給予化痰藥物,必要時采用霧化吸入方式促排痰,積極預防肺部感染。對于存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應密切觀察其是否出現胸悶、胸痛等癥狀,及時通知醫師,盡早發現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情況。
術后開始并發癥監測,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咳嗽咳痰、切口紅腫、心率異常等情況,及時協助醫師確診,統計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所有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 表示計量資料,并采用t檢驗;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 認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膽漏、心律失常及其他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并發癥情況統計[n(%)]
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年人消化系統功能減退顯著,較容易出現膽囊炎等情況,嚴重者需手術治療,以避免累及其他臟器及其他系統[2-3]。高齡膽囊炎患者合并多種基礎疾病,術后極易出現生命體征的異常,同時也易發生各類感染、膽漏、心功能異常等并發癥,因而有必要采取預防性的干預措施,降低患者的并發癥風險[4]。為此,本院基于預見性護理理念,結合高齡患者膽囊切除術圍術期護理實際編制了一套護理模式,臨床實踐發現,觀察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膽漏、心律失常及其他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7.94%)顯著低于對照組(26.83%),可知預見性護理發揮了并發癥防控的效果,有利于患者盡快康復,值得借鑒。
綜上所述,高齡膽囊炎膽囊切除術圍術期積極實施預見性護理,可有效降低并發癥風險,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