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杰,楊毅
(貴州省貴陽市婦幼保健院 乳腺科,貴州 貴陽 550002)
乳腺癌的發病率在女性腫瘤中居首位,該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其在我國儼然已經成為重大衛生問題,因此,必須對該病進行及時地進行治療[1]。目前臨床上對于該病的治療,主要是通過手術治療和放、化療的形式[2]。本文旨在探究乳腺癌患者行手術治療時,胸前神經和肋間臂神經保留與否對其治療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于2018 年7 月至2019 年7 月,對在本院進行治療的80 例乳腺癌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 例,其中觀察組:年齡39-62 歲,平均(48.7±5.3)歲;平均(3.4±1.2)月;對照組:年齡41-64 歲,平均(49.3±5.8)歲;平均(3.6±1.5)月;2 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未見顯著差異,P>0.05。2 組患者均采用相同手術方法進行治療,但觀察組保留胸前神經及肋間臂神經,而對照組則不保留,納入標準:①患者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了知情同意書;②患者均被確診為乳腺癌;③患者精神狀態正常且未見其它重要臟器損傷。
1.2 方法。對照組經傳統乳腺癌手術治療,而觀察組行保留胸前神經及肋間臂神經的乳腺癌手術進行治療:首先進行常規消毒鋪巾,讓患者保持平臥位,通過靜吸復合的方式對其麻醉,對患者胸肌間淋巴結進行清掃,從上下方向對胸大肌和胸小肌間的間隙進行分離,穿過胸小肌,將支配胸大肌的胸前神經分離,最后將胸小肌外側邊緣游離,起到對胸前神經外側支的保護作用;將第三組淋巴結、胸小肌和腋靜脈的胸廓入口充分游離暴露,之后對其淋巴結進行清掃,完成后,將胸小肌向前拉,使第二組淋巴結充分暴露并將其清掃,直到將第一組淋巴結清掃完成。最后經背闊肌將肋間臂神經表面的軟組織游離并剪開,切除病變組織,并對傷口進行止血、沖洗和縫合,完成手術。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2 組患者的手術情況(術中出血量、術中淋巴結清除數量、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②統計和對比2 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③術后隨訪患者,統計其復發和轉移情況(骨轉移、腋窩轉移)。
1.4 統計學處理。統計學軟件SPSS 19.0 用來分析數據。其中以[n(%)]和(±s)分別對計數資料(卡方檢驗)和計量資料(t值檢驗)進行描述,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 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在術中出血量、術中淋巴結清除數量方面,2 組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而在手術時間方面,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2 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2 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2 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s)
組別 n 出血量(mL)淋巴結數量(個)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觀察組 40 21.6±7.5 14.4±5.3 81.8±8.4 11.3±2.2對照組 40 22.1±7.7 14.6±5.4 60.2±8.1 11.6±2.0 t - 0.415 0.324 7.924 0.631 P - >0.05 >0.05 <0.05 >0.05
2.2 并發癥發生情況。在并發癥發生情況方面,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較對照組低,2 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并發癥發生情況[n(%)]
2.3 轉移和復發情況。觀察組的轉移復發率顯著較對照組低,2 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轉移和復發情況[n(%)]
乳腺癌屬于臨床上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其在40 歲左右的女性比較多發[3]。目前臨床上對于該病的治療方式主要是通過手術治療、放療和化療,尤其是早中期乳腺癌患者,行手術切除能夠將該病治愈;而晚期患者只能盡量延長其存活時間[4]。
傳統治療方式是切除乳房,但并沒有將胸前神經和肋間臂神經予以保留,該治療方案雖然能夠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治療后容易留下上肢運動障礙、胸大肌萎縮等一系列不良反應,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不利影響[5]。有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行手術治療時,保留胸前神經和肋間臂神經不僅能夠顯著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還使患者的復發轉移率大大降低,增加了患者的存活率,效果極佳[6]。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術中出血量、術中淋巴結清除數量方面,2 組相比,差異不顯著,P >0.05;而在手術時間方面,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2 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而在并發癥發生情況方面,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較對照組低,2 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此外,觀察組的轉移復發率顯著較對照組低,2 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乳腺癌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時保留胸前神經及肋間臂神經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其可有效的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癌癥的復發率,使患者的存活時間大大延長,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