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楊洋,孫明琨,張瑜,趙宇
(黑龍江省雞西雞礦醫院,黑龍江 雞西)
息肉是粘膜表面膨脹的增生物,是良性物質,而腸息肉和膽囊息肉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多聚物類型[1-2]。由于消化性息肉通常是致癌的,所以往往提倡進行手術處理。近年來,隨著微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內窺鏡在診斷和治療消化性息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3-4]。在到本院就診的消化道息肉患者中擇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的消化道息肉患者60例,觀察內鏡下氬等離子電凝(APC)治療消化道息肉的臨床療效。
在到本院就診的消化道息肉患者中擇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的消化道息肉患者60例,將這60例患者按照入院的時間隨機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例。在研究組30例患者中,男性15例,占研究組例數的50.00%,女性15例,占研究組例數的50.00%。患者年齡20~80歲,平均(40.1±3.5)歲,在這之中,5例患者是屬于多發性息肉、25例患者是屬于單發性息肉,息肉的直徑0.5~3.0 cm,平均(1.8±0.9)cm,22例患者為胃內息肉、1例患者為結直腸息肉、4例患者為食管息肉、3例患者為十二指腸息肉。在參照組30例患者中,男性20例,占參照組例數的66.67%,女性10例,占參照組例數的33.33%,年齡 20~75歲,平均(47.5±3.9)歲,在這之中,5例患者是屬于多發性息肉、25例患者是屬于單發性息肉,息肉的直徑0.5~3.0 cm,平均(1.8±0.9)cm,21例患者為胃內息肉、3例患者為結直腸息肉、2例患者為食管息肉、4例患者為十二指腸息肉。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相比,不存在統計學意義,但組間可以對比(P>0.05)。
所有在手術前實施各項基礎檢查(凝血酶時間、心電圖檢查、凝血時間檢查),對檢查的指標進行仔細觀察,胃息肉患者使用胃鏡檢查,對腸息肉的患者在檢查之前口服硫酸鎂來達到清洗腸道的效果。在手術前30 min,靜脈注射山莨菪堿注射液10 mg+地西泮注射液10 mg,口服利多卡因2% 10 mL。
參照組患者使用高頻電刀手術治療,具體方法:使用電刀實施息肉切除,手術過程中,在內鏡下,使用圈套器或熱活檢鉗對息肉進行切除。息肉直徑<0.5 cm的患者,給予熱活檢鉗灼除或粘膜下注射后圈套器切除;息肉直徑>0.5 cm的患者,多使用圈套器行粘膜下注射后切除。有蒂息肉多行圈套器切除。
研究組患者實施氬等離子APC術,具體方法:引導患者擺出正常的檢查體位,將氬等離子插線接頭插在有地線的插孔上,將氬氣閥門打開,進行設備調試,將氬氣的氣流量調整至2 L/min,電凝的功率保持在60 W左右,強度保持在5000 V/m2,在治療之前,進行嚴密的體外測試,使用電子內腸鏡觀察病灶,根據息肉的形狀、數量以及大小制定不同的方法處理。首先處理較小的息肉,然后再使用電凝將較大的息肉進行切除,在內鏡頭下使用APC凝固導管伸到病灶上方大約0.3~0.4 cm,1~3 s/次,可進行多次治療,直到病灶變成黝黑、泛白、泛黃,可讓患者腹部脹氣減少。
研究組患者和參考組患者接受治療后都要進行24 h的術后觀察,1~2餐禁食,使用奧美拉唑腸溶膠囊進行胃酸抑制,口服,1~2次/d。口服果膠鉍膠囊進行胃粘膜保護,3次 /d,2粒/次,持續治療14 d,禁止劇烈運動。
(1)在兩組患者接受介入之后,將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詳細對比,對比方法:①痊愈:患者經過治療之后,各種相關表現完全消失(食欲不振、嘔血、黑便、腹部疼痛不適),進行胃鏡檢查后,顯示息肉消失;②顯效:患者經過治療之后,各種相關表現顯著改善,進行胃鏡檢查后,顯示息肉縮小面積>70%;③有效:經過治療,臨床表現顯著緩解,息肉面積縮小30%~70%;④無效:各種臨床表現無改變,甚至加重,息肉面積無縮小甚至增大。
(2)將兩組患者護理介入之后對相應的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對比。
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大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有效率對比[n(%)]
研究組患者的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小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消化道增生性疾病就是消化道息肉,病因起源也是主要來自黏膜上皮,能夠通過胃鏡檢查發現息肉的患者>50%,息肉的癌變率也在30%~50%。而且會根據年齡的增長不斷上升。其中不正確的飲食和息肉生長脫不開關系。消化道息肉的臨床診斷通常使用內窺鏡檢查,該檢查可以達到與立體顯微鏡一樣的觀察水平,實時觀察腺體開口狀態,并按照開口形狀、部位和粗糙度診斷疾病[5-6]。內窺鏡用于診斷消化性息肉不僅能夠確定損傷的性質,而且還能夠理解損傷的滲透深度和內窺鏡治療后的殘余條件,提高對小息肉的識別、檢測,能夠及時發現早期癌癥和輕微癌癥,提高治療效率。此外,迅速治療和跟蹤消化性息肉是控制消化管惡性腫瘤的重要措施。APC療法是一種治療消化性息肉的技術,始于1960年,并在臨床中廣為人知,并利用了技術成熟等優勢[7-8]。然而,在臨床的最近幾年里,對消化性息肉的治療方法進行監測的結果并不理想,一些病人又出現了癌性息肉或轉移。氬等離子凝固是一種用于引導和固化需要高頻電流和單極處理的技術,使用電離和導電氬,即氬等離子[9-10]。在鏡子內應用氬等離子固化的優點在于,可以自動限制固化深度,從而減少穿孔發生率;此外,氬等離子束可以自動定向于治療患病的爐灶,而不論其是否氬流的方向和注射頭指示的方向可以軸向、側向和反向自凝固,直至病灶的各個部分,并且可以更容易地處理消化性息肉和出血性。
本次研究表明,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大于對照組患者(P<0.05),研究組患者的相關并發癥發生率小于對照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對消化道息肉的患者使用內鏡下氬等離子APC治療能夠提高治療的有效性,降低并發癥發生情況,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