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香月,李花
(1.琿春市無償獻血中心,吉林 琿春;2.吉林省琿春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吉林 琿春)
近年來,用于臨床救治患者的血漿其主要來源于無償獻血,其是一種高尚并且無私的行為[1]。但在無償獻血者獻血過程中對周圍環境的壓抑感以及對獻血方面知識的不了解,使得獻血者常常在獻血結束后出現不同程度上的不良反應[2]。臨床上通常叫做獻血反應,若獻血者的獻血反應較為嚴重很可能引發心理或機體的病癥出現[3]。因此,減少獻血者在獻血結束后出現獻血反應,對無償獻血者進行優質護理干預,有效降低了獻血后不良反應的發生。
選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無償獻血1500名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抽簽的方式選取其中150例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各75名。觀察組男56名,女性19名,平均年齡(25.4±3.4)歲;對照組男性63名,女性12名,平均年齡(24.8±4.6)歲。兩組無償獻血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所有獻血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以簽署知情同意書;經相關檢查符合獻血標準。
給予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
給予觀察組實施優質護理干預,包括:(1)健康宣教:對獻血者宣傳無償獻血知識、獻血流程、采血用品安全性、血站獻血環境、獻血前后注意事項等,使無償獻血者充分了解獻血相關知識;(2)嚴格標準:在獻血者填寫健康表時,相關醫務人員應對獻血者進行嚴格把關,采取基本的詢問,判斷獻血者是否符合獻血標準,同時提醒獻血者保持休息,保持體力充沛,緩解其緊張的情緒,獻血前需食用較為清淡的食物;(3)采血技術:在獻血過程中,對采血的護理人員的技術要求非常之高,不但要求其基本功扎實,有著熟練的技術能力,并且要有很強的責任心。醫務人員需服裝穿戴整潔,微笑待人,并積極友善,在工作中保持快樂、積極的情緒,并且在采血過程中始終保持和藹的態度,使獻血者感到舒適。另外,盡量不要讓獻血者直面針頭以及血;在采血過程中可根據獻血人員要求為其準備一杯熱飲,緩解獻血者精神上的壓力,同時對獻血者進行心理輔導,鼓勵獻血者,與其溝通交流分散獻血者注意力,并觀察獻血者是否有出現不良反應的征兆,對獻血者整個獻血過程進行觀察;(4)良好的獻血環境:定時檢查采血站或采血車內衛生,定時清掃、消毒,保持隨時清潔,同時在醒目的位置放置獻血流程圖,使獻血者知曉獻血的整個流程;(5)采血結束:待采血完成后,采血人員應提醒獻血者對針眼處進行約10 min左右的按壓,并讓獻血者在原地稍作休息,避免由于起身過早,腦缺氧導致昏厥;同時給予獻血者飲用水補充血容量。
觀察兩組獻血者獻血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診斷標準為:若患者在獻血過程中感到頭暈目眩,并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則為輕度不良反應;若患者出現冷汗淋漓,并血壓有所下降,心律變慢則為中度不良反應;若患者發生休克以及抽搐等則為重度不良反應。總不良反應發生率=輕度發生率+中度發生率+重度發生率。
觀察兩組獻血者的護理滿意度。于獻血結束后向獻血者發放自制滿意度調查表。
使用SPSS 19.0軟件統計分析,使用χ2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使用t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獻血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獻血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通常一次獻血在200~400 mL,占人體血容量的5%~10%,而人體常常可通過新陳代謝對其進行補充,不會發生低血容量的癥狀[4]。但由于部分人群的差異性,在獻血時往往會出現不良反應的癥狀,出現惡心、頭暈等,嚴重時則會出現抽搐、休克等[5]。而導致這類情況發生的原因主要有初次獻血者,其在第一次獻血時會因為其精神緊張的因素,引發獻血不良反應,當初次獻血者看到比預想的針頭以及血袋時,會給他們造成一種恐懼的心理,使得其在獻血的過程中一直保持緊張的狀態,交感神經興奮,造成全身小血管出現痙攣,從而發生血管迷走神經癥狀的不良反應[6]。而對于部分過度勞累、空腹的獻血者,其在獻血時會出現人機體的應激反應降低,而采血時對靜脈的穿刺疼痛使得獻血者腦血流量變少,出現低血糖反應[7]。而醫務人員對獻血者發生不良反應時處理不當,也會造成連鎖性的不良反應發生[8]。因此,在獻血者獻血的過程中,給予其護理干預能很好地使獻血者在獻血過程中避免發生不良反應。而隨著護理事業的不斷發展,優質護理干預能讓獻血者在獻血過程中得到更優質、更全面的護理服務,提高了無償獻血的安全性,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綜上所述,給予無償獻血者實施優質的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獻血者不良反應發生,并具有更加針對性的處理異常事件發生的能力,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