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剛,劉起,孟令軍,徐帥令,周濤
(安徽省亳州市亳州創(chuàng)傷骨科醫(yī)院 骨科,安徽 亳州)
軟組織缺損的原因主要是外部暴力。軟組織具有較強的修復能力,輕微損傷能夠自愈,但軟組織嚴重缺損通常伴隨感染情況,不及時治療可致殘并且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需要手術[1]。軟組織缺損會導致創(chuàng)傷部位組織失活,需要清創(chuàng)術進行治療,促進患者軟組織修復[2]。抗感染治療是軟組織缺損治療中的重點,采用抗生素骨水泥進行治療,具有良好的持續(xù)性、穩(wěn)定性和徹底性,并能夠避免軟組織粘連,可刺激肉芽生長,對患者預后起著積極影響。本次研究選取45例軟組織缺損患者,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6~12月在我院進行手術治療的軟組織缺損患者,共45例,患者均確診為急性開放傷。根據(jù)患者入院治療的先后順序將患者均分為三組,分別為普通清創(chuàng)包扎(A組)、VSD負壓吸引(B組)以及抗生素骨水泥治療(C組),每組15例。A組:年齡30~60歲,平均(43.57±6.84)歲,男性8例,女性 7例;B組年齡31~60歲,平均(43.64±6.75)歲,男性9例,女性6例;C組:年齡30~59歲,平均(43.54±6.74)歲,男性7例,女性8例。患者年齡、性別等臨床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比較。
納入標準:經檢查確診為軟組織缺損的患者;符合手術治療要求;無凝血功能障礙;治療依從性較好。
排除標準:存在手術禁忌;患者合并多處骨折、創(chuàng)傷,情況需特殊手術治療者;出院后隨訪未完成者,不同意參加研究者。
A組:實施普通清創(chuàng)包扎治療。進入手術室后,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先對患者行全麻或神經阻滯麻醉。對患者多余軟組織進行清除,特別是感染灶。清理后探查周圍軟組織損傷狀況,確保無殘留失活組織。了解患者神經損傷情況,采用無菌敷料包對患者進行包扎,手術過程嚴格按照無菌操作[3]。術后給予患者抗感染藥物治療。
B組:VSD負壓吸引。在清創(chuàng)之后采用VSD敷料完全覆蓋創(chuàng)面,采用生理鹽水擦拭創(chuàng)面周圍,用生物透氣薄膜封閉創(chuàng)面,超出創(chuàng)面邊緣以便貼合。在創(chuàng)面邊緣處連接負壓裝置,壓力在30 kPa左右,連續(xù)引流7 d可拆除觀察創(chuàng)面修復情況,對創(chuàng)面修復不佳者可多次置入引流。
C組:抗生素骨水泥治療。先行清創(chuàng)術,清創(chuàng)后采用生理鹽水沖洗病灶處,在軟組織缺損處植入抗生素骨水泥,骨水泥塑形凝固前在骨水泥上面通數(shù)個孔,以便滲出液流出;檢查患者組織正常,無卡壓情況、張力適度,進行縫合。面團期塑形通多個孔道,散熱期離開軟組織,散熱結束后覆蓋軟組織并固定。待5~7 d新鮮肉芽形成進行游離皮片植皮加壓包扎或進行復合皮瓣吻合血管神經覆蓋[4]。對患者術后按時換藥,保持病房清潔衛(wèi)生,必要時給予患者止痛藥鎮(zhèn)痛,并給予抗凝治療。
觀察指標:(1)對比患者住院康復指標,包括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感染控制時間以及軟組織修復生長時間;(2)對比治療效果的優(yōu)良率。
判定標準:療效判定根據(jù)患者術后腫脹、疼痛、滲出、創(chuàng)面修復情況,客觀情況結合主觀分析對病情改善情況進行評價,分別記為優(yōu)、良、差3個級別,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例數(shù)×100%。
將實驗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C組感染控制、創(chuàng)面愈合、軟組織生長時間優(yōu)于其他兩組,P<0.05,分別見表 1、表 2。
表1 C組與A組住院指標對比( , d)

表1 C組與A組住院指標對比( , d)
組別 例數(shù) 感染控制時間 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 軟組織生長時間C 組 15 16.18±3.51 20.65±4.16 35.48±5.56 A 組 15 20.56±4.83 24.84±4.28 42.64±5.78 t 2.841 2.718 3.457 P 0.008 0.011 0.001
表2 C組與B組住院指標對比( , d)

表2 C組與B組住院指標對比( , d)
組別 例數(shù) 感染控制時間 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 軟組織生長時間C 組 15 16.18±3.51 20.65±4.16 35.48±5.56 B 組 15 19.76±4.35 23.90±4.84 39.80±5.68 t 2.480 2.058 2.105 P 0.019 0.048 0.044
C組的優(yōu)良率最佳,優(yōu)于B組、A組,差異P<0.05,見表3、表 4。。

表3 C組與A組治療效果對比[n(%)]

表4 C組與B組治療效果對比[n(%)]
骨水泥是骨科臨床常見的生物材料,常用于手術治療當中[5]。近年來,抗生素骨水泥被廣泛應用于軟組織缺損、開放性骨折治療。抗生素骨水泥主要作用是采用醫(yī)療生物材料將患者缺損組織進行填塞,能夠使抗生素在患者病灶處持續(xù)釋放,起到局部抗感染作用[6]。這種方式能夠通過局部填塞抗感染,避免口服抗生素治療,起到局部殺菌作用,能夠降低藥物的全身性影響[7-8]。手術填塞后,骨水泥在患者軟組織缺損處凝固時,塑性后離體散熱,以免發(fā)熱損傷創(chuàng)面軟組織。采用骨水泥對軟組織缺損進行填充,有利于周圍組織的連接和生長修復,對提高患者愈合效果具有積極意義[9]。有研究表明,采用抗生素骨水泥治療的軟組織缺損患者,能夠盡早開展康復鍛煉,鍛煉患者關節(jié)和肌肉功能,從而減少長期臥床帶來的血栓、便秘、肌肉萎縮等不良反應,改善患者全身狀態(tài),有利于患者預后。
本次研究,采用抗生素骨水泥治療的C組患者,手術后的康復時間明顯短于從采用普通清創(chuàng)包扎、VSD負壓吸引治療的患者;C組治療優(yōu)良率遠高于前兩組。
綜上所述,在軟組織缺損的患者中,采用抗生素骨水泥技術治療,不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感染情況,還有利于患者盡早康復出院,恢復正常生活,臨床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