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華
(烏魯木齊市第四人民醫院溫泉分院 康復科,新疆 烏魯木齊)
腦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是由于各種因素對腦內動脈的長期持續作用,導致腦內動脈發生狹窄或閉阻性病變,使腦組織血氧供應異常而造成的一組腦血管疾病[1]。該病具有起病急驟、發展迅速等特點,雖經及時規范救治后可提高存活率,但易導致肢體偏癱,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2]。因此,重視恢復腦梗塞患者偏癱肢體的運動功能尤其重要。本研究中,我院嘗試對部分腦梗塞患者實施系統康復訓練,以促進偏癱肢體功能的恢復,效果較滿意,具體示下。
此次所選60例腦梗塞患者均于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接診治療,納入標準:①由頭顱CT或MRI等檢查明確診斷;②患者及家屬已簽字同意進行研究。排除標準:①伴其他系統疾病;②有精神病史或意識障礙等。按照1:1比例隨機歸為兩組,A組(n=30)男/女17/13,年齡46~75歲,平均(62.35±4.82)歲;病程 13~58 d,平均(34.61±3.96)d。B 組(n=30)男 /女 16/14,年齡 48~75歲,平均(62.85±4.93)歲;病程 15~60 d,平均(35.03±4.28)d。將 A、B 組的基線資料輸入統計學軟件(SPSS 20.0)處理,P>0.05,有可研究性。
A組接受常規基礎訓練,由專業人員指導患者練習體位轉移、步行訓練,練習髖(肩)關節外展與內收、屈膝與屈肘等動作。
B組在上述基礎接受系統康復訓練,按照“良肢擺放-坐位-站位-行走”的順序,循序漸進,進行階段式練習,具體措施如下。
①良肢擺放練習:協助患者完成良肢位的擺放動作,練習時,上肢肩胛骨維持向前的姿勢,肘、腕部正常伸展,并屈曲下肢的髖部及膝部。訓練過程中需注意保護患側肩部,以免受壓造成損傷。
②坐位練習:在患者肌力達到Ⅱ級、健肢可正確協助患肢活動時開始,先將床頭搖高,協助患者坐于病床上,再逐步離開病床,協助其坐于輪椅上,首次練習時間約5 min,此后適當延長,每日練習30~60 min。
③站位練習:在肌力評級為Ⅲ級時開始,為防止患者跌倒,首次練習站立時應在家屬或護理人員協助下進行,站立時間由1 min逐步延長至15 min,且家屬及護理人員在該過程中逐漸減少支撐力[3]。此后鼓勵患者在支撐物輔助下自行練習站立,并向徒手站立過渡。
④行走練習:在肌力評級為Ⅳ級,或患者可持續30 min徒手站立時開始,練習的關鍵是患者在護理人員攙扶患側下練習行走,通過內側腿對其患肢進行向前拖帶移動,且行走過程中,中心應偏移向患者健側,并做好相關防跌倒措施。
采取自制的服務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兩組患者對訓練工作的認可度。同時參照改良Barthel指數(BI)以及Fugl-Meyer(FMA)評分,評估兩組的生活自理能力與肢體運動功能,兩項評分越高,表示功能恢復越理想[4]。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訓練前使用BI指數及FMA評測,兩組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tBI=0.158,tFMA=0.030,P>0.05);但訓練后,B 組的BI指數及FMA評測結果較A組增分均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BI=4.769,tFMA=3.579,P<0.05),見表 1。
表1 兩組不同訓練階段的BI指數及FMA評測結果( , 分)

表1 兩組不同訓練階段的BI指數及FMA評測結果( , 分)
BI指數 FMA評測訓練前 訓練后 訓練前 訓練后A組(n=30) 32.76±7.53 62.88±5.49 53.85±8.74 62.79±6.57 B組(n=30) 32.45±7.62 70.21±6.38 53.92±8.80 69.52±7.93 t 0.158 4.769 0.030 3.579 P 0.444 0.020 0.489 0.034組別
B組經問卷調查統計的總服務滿意率為96.67%(29/30),較A組的76.67%(23/30)提升更顯著,有統計學意義(χ2=5.192,P<0.05),見表 2。

表2 兩組經問卷調查統計的服務滿意率[n(%)]
據資料統計,目前有60.0%~80.0%的腦梗塞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言語障礙、口角歪斜以及肢體偏癱等后遺癥,且其中超過15.0%存在生活無法自理的問題[5]。對于腦梗塞伴肢體偏癱的患者,防治措施應不單單是限于常規的藥物治療,積極的康復訓練以及護理也十分重要。有資料指出,早期規范的康復訓練能夠避免肌肉萎縮或變形,在某些條件下還可增強神經元的再生能力,使患者獲得更為良好的預后[6-7]。
中樞神經系統在受損后的一定時間內仍具有可塑性,在該時期實施康復訓練,能夠通過一系列有序、科學的動作刺激某些蛋白基因表達,幫助大腦損傷區重建功能環路,進而促進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本研究以60例腦梗塞患者為例,重點探討了系統康復訓練對其偏癱肢體功能的影響。根據患者肌力評級結果,分階段進行良肢擺放-坐位-站位-行走練習,結果顯示,B組經此訓練后的BI指數與FMA評測結果較A組均更明顯,并且該組患者對訓練工作也更加的認可,總服務滿意率達到96.67%,與上述研究觀點大致吻合。系統化的康復訓練是結合患者的肌力恢復情況而制定的,訓練內容循序漸進,相對更貼合患者的肢體康復需求,因此可獲得更為理想的康復效果。
綜上所述,對腦梗塞患者實施系統的康復訓練,能夠有效促進其偏癱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且訓練工作獲得患者的認可度相對更高,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