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石棉縣人民醫院,四川 雅安)
低位直腸癌作為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腫瘤的一種,它是指在距肛緣8 cm的直腸癌[1],臨床中可表現為排便習慣發生變化、便中帶血等,隨著病情進展,會出現器官功能障礙。目前針對低位直腸癌主要應用手術治療為主,例如傳統經腹會陰切除術、保肛直腸低位前切除術、經肛提肌外腹會陰聯合切除術等,并輔以化學藥物、分子靶向治療及放射治療等[2]。尤其是經腹會陰聯合切除術用于治療無法保留肛門低位直腸癌有著積極作用,基于此,在本次研究中,將針對肛提肌外腹會陰聯合切除術在低位直腸癌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深入討論。
選擇我院于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低位直腸癌患者55例為研究對象,均經CT、MRI檢查確診;對照組患者男 18例、女 10例,年齡 39~62歲,平均(50.5±11.5)歲,應用傳統經腹會陰直腸癌根治術治療。觀察組患者男16例、女11例,年齡 40~62歲,平均(51.0±11.0)歲,行肛提肌外腹會陰聯合切除術。所選擇觀察對象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且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組間臨床基線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中應用傳統經腹會陰直腸癌根治術治療,協助患者呈仰臥位狀,給予全麻,遵循全直腸系膜切除原則,在下腹正中部位做切口,分離乙狀結腸與其系膜,并對直腸系膜下血管高位結扎切斷,清掃血管胖淋巴結,術中保護患者盆腔內臟神經與輸尿管,當游離至盆底后于距腫瘤上緣10~15 cm部位切斷乙狀結腸;然后自左下腹部位進行永久性結腸造口,放置盆腔引流管,關腹。同時縫合肛門,以其為中心行梭形切口,并逐層切開后緊貼直腸部位切斷肛提肌,使盆腔與會陰部會師,自切口將標本取出,留置會陰引流管,縫合皮下組織,關閉切口。
觀察組則行肛提肌外腹會陰聯合切除術,手術體位、麻醉方式及手術原則同對照組,在下腹正中位置做切口,查看腹腔情況,分離乙狀結腸與其系膜,清掃血管旁淋巴結,向下游離直腸系膜至后方骶尾關節,以兩側為肛提肌起點;在直腸前方自腹膜將上方反折做0.5 cm弧形切口切開腹膜,進入直腸前間隙并游離,女性患者游離下界為直腸生殖膈平面,男性患者游離下界為精囊腺下方,均游離至下界即可。在距腫瘤頂端10 cm左右部位切斷乙狀結腸,行永久性結腸造口,留置盆腔引流管。完成腹部操作后協助患者呈俯臥折刀位,以肛門為中心距肛緣1~2 cm處做梭形切口,沿肛提肌和肛門外括約肌外側平面自上分離,于肛提肌近起點部位切斷肛提肌,切斷后方肛尾韌帶,完成盆腔與會陰會師,取出標本,重新盆腔,留置引流管,以可吸收縫線將盆底腹膜縫合,關閉切口。
比較兩組治療后的手術效果,包括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
將觀察數據納入SPSS 19.0軟件統計,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根據兩組數據顯示,觀察組經手術治療后,患者首次排氣、腸鳴音恢復、下床活動與住院時間皆較之對照組縮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效果對比分析( , d)

表1 兩組手術效果對比分析( , d)
組別 例數 首次排氣 腸鳴音恢復 下床活動 住院時間對照組 28 5.8±1.5 6.1±2.0 5.4±1.6 20.0±4.8觀察組 27 3.2±0.8 2.8±1.1 2.5±0.7 14.1±5.2 t 7.977 7.542 8.651 4.375 P 0.000 0.000 0.000 0.000
低位直腸癌的發生可能與癌前病變、飲食、局部慢性炎癥刺激或遺傳等多種因素相關,近年來,其發生率呈現出不斷增長趨勢,早期無明顯癥狀,當腫塊達到1~2 cm時,在腫瘤侵犯下,腸粘膜往往會受到腫塊異物性刺激,導致分泌物增多、便前腹痛、便秘等癥狀[3-4],對人們的日常生活與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外科手術作為主要治療方式,傳統經腹會陰直腸癌根治術在手術操作中應用直腸全系膜切除概念,當直腸系膜自上而下逐漸縮窄,系膜會于恥骨直腸環水平消失,在會陰部切除與腹部會師時不需在起點位置切除肛提肌[5]。但有臨床報道顯示[6],該手術方式治療后局部復發率高,且患者遠期生存率較低。
在本次研究中,針對觀察組患者應用肛提肌外腹會陰聯合切除術治療得知,其手術效果理想,術后患者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與住院時間均更短于行傳統腹會陰直腸癌根治術者。蔡文明[7]研究報道認為,肛提肌外經腹會陰聯合切除術通過術式改良,擴大了會陰部位切除范圍,可將肛提肌與直腸系膜完全切除,降低病灶環周切緣陽性率;對比傳統經腹會陰直腸癌根治術其操作平面更準確,俯臥折刀位使得術野清晰,可避免在游離直腸前壁時對前列腺或是陰道后壁造成損傷;同時因手術中強調切除完整性,可減輕手術對會陰部創傷,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但需注意在行該手術治療中,可能會增加自主神經損傷風險,會致使排尿功能或性功能障礙,且部分患者在行盆底重建時增加了手術難度[8],因此在手術操作中醫護人員要相互協調配合,并提高自身專業技能水平。
綜上所述,針對低位直腸癌患者應用肛提肌外腹會陰聯合切除術治療,可提高臨床療效,縮短住院時間,促進患者健康恢復,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