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澤
(羅平縣中醫醫院,云南 曲靖)
冠心病屬于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對于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生活質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在冠心病病情發展中,血小板活化聚集在整個過程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對于此病治療的重點便是抗血小板凝聚,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為抗血小板的常見藥物[1-2]。本文以2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兩種藥物對于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報道如下。
將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入院的先后順序將其分為觀察組與治療組。觀察組總例數為100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平均年齡為(58.7±4.8)歲,采用阿司匹林治療,治療組總例數為100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47例,平均年齡為(59.1±5.0)歲,采用氯吡格雷治療。兩組在基礎資料上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以及倫理委員會對該研究知情同意。
兩組均實施常規的治療和護理,在治療前5 d給予患者低分子肝素治療,對觀察組實施阿司匹林(國藥準字H13024268,河北金磚藥業有限公司)治療,服藥方式為口服,75 mg/次,1次/d。治療組實施氯吡格雷(國藥準字H20123116,樂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治療,服藥方式為口服,75 mg/次,1次 /d。
治療后,分析患者的療效和凝血指標。痊愈:心絞痛發作頻率顯著減少,缺血性ST段顯著好轉;好轉:患者心絞痛發作頻率降低50%及以上,缺血性ST段恢復為0.1~0.5 mV;無效:病情無改善甚至加重。治療有效率=痊愈率+好轉率。凝血指標主要包括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原活動度(PA)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使用SPSS 21.0軟件分析,數據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的治療效果好于觀察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有效率對比(n, %)
治療組的凝血指標中的PT、APTT顯著高于觀察組,PA低于觀察組(P<0.05),詳見表 2。
表2 兩組凝血指標對比( )

表2 兩組凝血指標對比( )
組別 例數 PT(s) PA(%) APTT(s)治療組 100 16.1±3.4 0.8±0.2 40.3±8.5觀察組 100 12.1±2.1 1.1±0.3 36.2±5.6 t 10.009 8.320 4.027 P 0.001 0.001 0.001
冠心病在醫學上較為常見,中老年人為此病的高發人群,主要為冠狀動脈疾病導致的心肌缺氧缺血,患者臨床表現為心絞痛、心衰等,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安全,當前治療的方式主要為藥物治療[3]。老年患者的身體機能具有衰退趨勢,治療期間的相關影響因素較多,在藥物治療時,應將療效與安全性進行綜合考慮,謹慎用藥[4-5]。
阿司匹林屬于環氧化酶抑制劑,在抗血小板藥物中較為常見,常將其用于預防動脈血栓形成,該藥物可阻礙血栓素中A2的形成,進而達到抗血小板凝聚的目的,同時具有抗血栓的作用[6]。而氯吡格雷屬于二磷酸腺苷受體拮抗劑中的一種,能夠有效地對其受體進行抑制,并與其相結合,從而防止血小板和其受體結合,提高血小板聚集的難度[7-8]。
在本次研究中,治療組的治療有效率以及凝血指標顯著優于觀察組,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可知,采用氯吡格雷為冠心病患者進行治療,效果更為理想,凝血指標改善情況更為顯著,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在治療冠心病疾病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療效,但氯吡格雷與阿司匹林相比效果更好,對于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具有顯著的優勢,使用價值較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