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河,樊瑞屏
(烏蘇市中醫醫院,新疆 烏蘇)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飲食習慣結構越來越不規律,使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趨勢[1]。功能性消化不良作為消化科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功能性胃腸疾病,是指由胃功能以及十二指腸紊亂所引發的一種綜合征[2]。其主要臨床表現常見有上腹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以及噯氣等。此病反復發作的特點嚴重影響著患者生活以及工作。臨床中多采用西醫藥物治療,但研究發現西醫在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中有著短期效果好,但遠期療效并不理想[3]。因此,急需一種更加高效的藥物治療方案。近年來,中醫應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3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的方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各180例。對照組患者男性96例,女性84例,平均年齡(38.49±4.48)歲;平均病程(3.51±1.12)年;觀察組患者男性98例,女性82例,平均年齡(39.24±4.28)歲;平均病程(3.28±1.34)年。兩組患者年齡、病程、性別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經相關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均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均已確診為功能性消化不良;(2)在近段時間內未行與胃動力相關的藥物治療;(3)在行內窺鏡后未發現胃腸存在異常的患者;(4)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患有嚴重腎、心等臟器功能障礙患者;(2)患有嚴重神經性疾病患者;(3)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患者;(4)患有糖尿病等嚴重慢性疾病患者;(5)妊娠以及哺乳期患者;(6)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1.3.1 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患者口服多潘立酮治療。1片/次,3次/d,均在飯前20 min左右服用,持續治療1個月。
1.3.2 觀察組
給予觀察組患者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方中包括:12 g大棗、12 g黨參、10 g半夏、10 g干姜、10 g黃芩、6 g炙甘草。同時對伴有腹脹、噯氣的患者加用10 g枳實以及10 g厚樸;對伴有抑郁的患者加用10 g合歡花、10 g郁金香治療;對伴有腹痛的患者加用10 g醋元胡、15 g炒白芍;對伴有便秘的患者加用10 g火麻仁、10 g大黃治療;對舌苔厚膩的患者加用10 g白術、10 g砂仁治療。均以水煎服治療,1劑/d,分2次煎服,煎制300 mL,于早飯前和睡前服用,持續治療1個月。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在治療后主要癥狀積分以及總積分情況:癥狀積分評定的分數在0~3分,其中癥狀包括早飽感、持續性上腹部疼痛、用餐后上腹飽脹不適、食欲減退、腹脹、噯氣、惡心、嘔吐等;當上述癥狀消失則記為0分;有輕度癥狀出現則記為1分;中度癥狀出現則記為2分;重度癥狀出現則記為3分。觀察記錄各項得分,同時求取總積分,積分越高則說明患者臨床癥狀越嚴重。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以治愈、顯效、有效、無效四個維度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判;若患者在經治療后,其臨床癥狀積分減分率>95%則為治愈;若臨床癥狀積分減分率在75%~95%則為顯效;若臨床癥狀積分減分率在40%~74%則為有效;若臨床癥狀積分減分率<40%則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研究數據的處理由軟件SPSS 21.0執行,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為準,說明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4.44%(170例)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78.33%(141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比較[n(%)]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早飽感、持續性上腹部疼痛、用餐后上腹飽脹不適、食欲減退、噯氣等癥狀積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癥狀總積分同樣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各項癥狀積分以及總積分比較( )

表2 兩組患者各項癥狀積分以及總積分比較( )
組別 例數 早飽感 上腹飽脹不適 上腹部疼痛 食欲不振、噯氣 總分觀察組 180 0.86±0.13 0.57±0.16 1.17±0.24 0.67±0.18 3.48±0.17對照組 180 1.28±0.34 1.24±0.24 1.95±0.34 1.16±0.29 5.19±0.24 t 15.480 31.164 25.145 19.261 78.005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臨床表現多為上腹疼痛、餐后飽脹、噯氣、惡心、嘔吐以及食欲不佳等癥狀,此病在臨床中有著病程反復、持續時間長等特征,對患者生活以及工作造成嚴重影響[5]。藥物治療屬于臨床中主要的治療方式,而采用西藥治療會使患者發生不同程度的癥狀,并且在停藥后極易發生病情反復的問題,使得治療效果不理想[6]。中醫認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醫學中屬反胃、痞滿、嘈雜、嘔吐等范疇,其發病于患者胃部,多因飲食不節、情志內傷以及稟賦不足所造成。半夏瀉心湯出自《傷寒雜病論》[7],由張仲景所著,其方中半夏作為君藥,有著和胃、化痰的作用。而黃芩、黨參以及干姜作為臣藥有著清熱瀉火、溫中散寒的功效。其中,紅棗、黨參以及甘草則能發揮陰陽平衡的效果,達到健脾益氣、補脾和中的效果[8]。諸藥配伍則有著促進患者脾氣提升,有著行氣止痛、開結除痞、和胃降逆的效果。本次研究中,治療1個月后,觀察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以及治療總有效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表明給予觀察組患者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不僅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針對疾病發生的不同機理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同時能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給予其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療效顯著,有效改善患者上腹部疼痛、餐后飽脹不適等臨床癥狀,提高患者預后,具有臨床應用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