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源
(吉林省琿春市中醫醫院,吉林 琿春)
糖尿病屬于發病率較高的慢性代謝疾病,主要由于胰島素異常分泌所致,長期的血糖過高易導致一系列并發癥發生,死亡風險較大[1]。其中周圍神經病變屬于較為常見的一類并發癥,臨床表現為感知功能異常和身體疼痛等癥狀,中醫認為該疾病的發生主要由于經脈阻塞、陽虛發熱所致,以活絡血脈為治療基礎[2]。本文將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采用針刺八脈交會穴的治療效果展開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以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確診為糖尿病,同時伴有肌腱反應慢、感知異常、肌肉力量不足等癥狀,同時排除由其他器官引發的神經病變。根據數字隨機表法將其分為兩個組別各30例。其中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齡(55.3±3.1)歲;實驗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54.8±3.6)歲。比較兩組患者基本信息無明顯差異(P>0.05),具備可比性。
給予對照組常規藥物治療。藥物為甲鈷胺(國藥準字:H20031125,生產廠家:華北制藥康欣有限公司),1次/d,每次口服 500 μg;尼莫地平(國藥準字:H44020869,生產廠家: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規格:20 mg),3 次 /d,40 mg/次[3]。
給予實驗組針刺八脈交會穴治療,在患者身上選擇申脈、公孫、照海、內關、外關、后溪、列缺以及足臨泣八個穴位,指導患者保持仰臥體位,使用28號毫針根據穴位不同進針0.5~1寸,運用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刺入后留針半小時[4]。
調查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分為無效、有效、顯效三個標準。無效:疾病癥狀未好轉甚至加重;有效:疾病癥狀明顯改善,感知功能有所恢復;顯效:疾病癥狀基本消失,感知功能恢復。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1.0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較大(P<0.05),具體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較為多發的一類并發癥,發病后普遍存在肢體功能異常,患者感受到肢體麻木、發熱等癥狀[5]。此類知覺逐漸從腳趾蔓延至膝蓋,從而造成四肢麻木,導致感知功能障礙,反應速度變慢[6]。傳統中醫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歸類于“痹癥”范疇,認為疾病發生是由發熱、陰虛導致的經絡阻塞、氣血瘀滯,提出針刺八脈交會穴治療方式[7]。主要包括申脈、公孫、照海、內關、外關、后溪、列缺以及足臨泣八個穴位,又將其稱為“竇八穴氏”,屬于八個腧穴,是目前中醫針刺療法的重要內容[8]。患者接受八脈交會穴針刺治療時,各個穴位之間會出現先循經傳感狀態,促進穴位之間的連通,實現通經活絡、氣血通暢的效果。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接受針刺八脈交會穴治療,可明顯改善肢體疼痛、麻木等癥狀,并且緩解由于長時間疾病導致的肌肉萎縮癥狀。從本次研究結果得知,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果證實了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采用針刺八脈交會穴能夠有效治療疾病癥狀,對比常規藥物治療具有明顯優勢。
綜上所述,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易導致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和感知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將針刺八脈交會穴應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中,能夠有效改善疾病癥狀,治療效果明顯,可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