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素燕
(山東省濟南市第三人民醫院,山東 濟南)
隨著現代物質水平不斷提高,醫療消費者在治療過程中也更加重視服務質量,對臨床護理的舒適度也有了更高要求[1]。護理人員的護理操作質量在醫院臨床治療中直接關系到最終療效,若護理配合不合理也可能影響治療過程的進展,也就難以取得預期的療效[2]。以往醫院護理主要為傳統管理模式,整體護理質量達不到理想水平[3]。我院在2018年下半年開展參與管理模式,使得整體護理質量顯著提高,詳細報道如下。
分別選擇2018年1~6月、7~12月我院護理管理的相關資料作為參與管理模式實施前、后的研究對象,共30名護理人員參與,包括男性2名,女性28名;年齡20~46歲,平均(26.8±0.2)歲;工齡1~8年,平均(3.5±1.2)年;文化程度:大專17名、本科13名;職稱:護士18名、護師10名、主管護師2名。
在參與管理模式之前我院實施的是常規護理管理模式,主要是科室護士長定期查房、記錄患者病理、常規檢查護理方案執行情況等。參與管理模式實施方案具體如下:①詳細制定護理計劃:科室護士長組織所有護理人員共同參與管理知識的學習和培訓,分析參與管理模式下人員工作分配的合理性、物品物資使用及保管的合理性、護理業務學習及考核成功等。找出護理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開會討論擬定全面的、詳細的解決方案及護理計劃。②建立質控小組:由護士長安排主管護師及護士共同建立質控體系,包括隔離消毒、危重病情護理、查對制度、病區管理等。同時再組織科室主任和護師、護士成立感染控制小組,執行監督隔離消毒工作的任務,治療室內空氣質量每月檢測1次。每隔3天護士長行政查房1次,包括檢查病情衛生、護理計劃執行情況、安全工作以及患者用藥情況、飲食情況等。③定期培訓:通過不間斷培訓來提高工作人員護理技能,完善考核、獎懲制度,保證護理人員考核合格后持證上崗,并在日常護理工作中能規范操作,所有護理人員都要積極參與護理管理。護士長要掌握科室內護理人員的資歷、工作特點、操作水平等情況,綜合考慮護理人員的具體情況,合理分配各崗位工作。主管護師不定期行政查房,每個月業務查房2次,每周帶教管理工作和病理文件書寫1次。
分析參與管理模式實施前(1~6月)、實施后(7~12月)護理質量,評估護理人員的查對制度、基礎護理、病區管理、消毒隔離等情況,每項評分100分,基礎護理、病區管理兩項及格線為90分。同時,分析實施前后各100例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調查表,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護理滿意度越高。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7.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時差異顯著。
參與管理模式實施后病區管理評價得分(95.6±2.6)分、查對制度評價得分(95.8±2.9)分、消毒隔離評價得分(97.8±2.1)分、基礎護理評價得分(97.9±1.9)分、護理滿意度評分(95.1±2.8)分均明顯高于實施前,差異顯著(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 , 分)

表1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 , 分)
?
隨著近些年經濟水平的快速發展,人們在醫療消費過程中更加關注醫療服務的質量,對護理服務的有效性、科學性、舒適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4]。傳統的護理管理模式難以滿足現代醫療消費者的身心需求[5]。在傳統護理模式下,臨床護理水平、護理質量以及工作人員責任心都比較低,常常出現護理不良事件、醫患糾紛等[6]。我院在傳統的護理管理基礎上進行護理管理模式優化,推行參與管理模式,讓護理人員參與到護理管理當中來,更加重視護理人員的實際護理技能、護理工作實施情況的監督和考核,為護理人員提供更加公平的工作平臺。本組研究發現,實施參與管理模式之后臨床護理質量、患者護理滿意度都明顯高于實施參與管理模式之前,且差異非常顯著。這說明參與管理模式的臨床應用效果非常突出[7]。在參與管理模式下,護理人員擁有更公平的工作環境,護士長根據每位工作人員的實際能力以及工作狀況合理分配崗位,避免人力資源浪費,最大化發揮工作人員的潛能[8]。同時護理人員的參與度大幅度提高,也直接改善其工作責任心及積極性,也自然而然地降低了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這對提升臨床護理質量具有重要意義[9]。護理人員通過參與管理模式更深入的了解和認知自身所從事的護理工作,在護理工作中操作更加規范、護理觀念得以轉變,自身也更加注重護理質量的提升[10]。在參與管理模式下護理管理人員與護理操作人員之間溝通交流更多,在合適的崗位上也更能體現自身的價值,護理人員在遇到棘手的問題時也可以請教管理者或經驗豐富的人員,促進科室內工作人員之間的合作互助和溝通交流,提高團隊的協作能力和凝聚力[11]。另一方面,考核與獎懲、升職加薪密切相關,也有助于保證護理質量[12]。總而言之,在參與管理模式下,護理工作人員日常護理工作變得更加規范、護理內容更加完善、護理滿意度更高,值得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