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敏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醫院,江蘇 淮安)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進步,生活方式以及飲食結構的不斷變化,使得人們發生心力衰竭的概率逐漸增加[1]。心力衰竭作為臨床中極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同時也是多種心臟疾病終末期的臨床癥狀群,其在老年人群中有著較高的發病率,病死率也較高[2]。心力衰竭發生的主要病理機制是由于心室舒張末期的容積變大以及心肌的收縮力降低,從而使得心室射血分數減少,導致患者出現胸悶、呼吸困難、勞動耐力降低以及肺部濕啰音等臨床癥狀[3]。加之此病反復發作的特點,極易導致患者出現心源性休克的可能。因此,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使之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減少其疾病復發的可能性。本次研究應用個體化護理干預措施應用于心力衰竭患者臨床,觀察分析其對病情復發情況的影響取得了較為不錯的效果。
選取我院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28例心力衰竭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的方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兩組各64例。對照組患者男性35例,女性29例,年齡52~76歲,平均(58.58±6.48)歲;觀察組患者男性34例,女性 30例,年齡 53~75歲,平均(59.86±6.6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經相關檢查診斷,均已確診,符合WHO臨床診斷標準;(2)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3)臨床資料完整者。
排除標準:(1)患有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患者;(2)存在肺部感染以及肺栓塞患者;(3)藥物不受耐者;(4)患有嚴重神經性系統疾病患者;(5)存在心衰史患者。
給予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包括:給予患者進行利尿、擴血管以及強心等治療;告知患者盡量減少體力活動,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確保睡眠充足,謹遵醫囑按時用藥;保持低脂、低鹽的飲食原則,確保每天所攝入的鈉鹽不超過6 g;戒煙、戒酒。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的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加用個體化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包括:①心理護理。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耐心為患者講解心力衰竭發病的病因以及臨床癥狀等;指導患者學會自我心理調節,防止產生負面情緒;密切觀察患者心理變化,認真傾聽患者提出的疑問,幫助其解決生活中所出現的問題,及時疏導患者負面心理。②日常護理。確保患者所處環境的舒適性,病房保持通風,衛生保持潔凈,防止患者肺部出現感染;指導患者用藥。③康復護理。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改善患者缺氧、缺血等癥狀,同時確保運動量合適,不出現疲勞感即可。④定期隨訪。待患者出院后,每月電話隨訪1次,了解患者具體狀況,包括飲食是否低鹽低脂、用藥是否遵醫囑、是否進行康復鍛煉等;同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以及出現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與相關知識宣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病情復發情況,具體包括復發1次、復發1次以上以及病死率。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臟彩超檢查結果,具體包括左心射血分數(LVEF)以及左室舒張末內徑(ESD)。
收集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并使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并采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并采用χ2進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病情復發1次以及復發1次以上的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病死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病情復發情況比較[n(%)]
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左心射血分數以及左室舒張末內徑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兩組患者左心射血分數以及左室舒張末內徑水平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患者左心射血分數以及左室舒張末內徑水平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臟彩超結果比較( )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臟彩超結果比較( )
左心射血分數(%) 左室舒張末內徑(m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4 32.37±4.05 62.58±7.39 56.48±7.31 45.79±4.23對照組 64 33.28±6.42 50.84±8.16 55.61±8.14 50.54±7.16 t 0.959 8.531 0.636 4.569 P 0.339 0.000 0.526 0.000組別 n
心力衰竭作為老年人群中極為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其有著發病率高、反復的特征[4]。一旦患上此病,在與此病的長期斗爭中極易導致患者喪失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加上患者長期以來因疾病所受到的痛苦,需要患者改變長期以來的生活習慣,以配合治療,導致患者極易產生抑郁、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5]。而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不僅能很好地緩解患者不良情緒發生的可能,同時能使患者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在經過治療后,病情有所好轉出院時,以良好的心態保持合理的用藥及飲食的效果[6]。并且在通過相關疾病知識宣教后,不僅能有效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患者再次住院的可能。加之部分患者對疾病知識所認識的不同,因此需要個體化的護理干預,而心力衰竭作為一種需要長期防治的一種疾病,需要患者與醫護人員一同努力[7]。相關研究顯示,給予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個體化護理干預措施進行調養后,能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同時在各方面也能得到患者的認可,因此也間接的表明個體化護理干預措施能有效的為患者提供一個科學、安全以及全面的護理保障[8]。本次研究中,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病情復發1次以及復發1次以上的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左心射血分數以及左室舒張末內徑水平均顯著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果表明,在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特征,給予其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能有效減少患者病情的復發率,并且有效改善患者左心功能,延緩左室重構。
綜上所述,給予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個體化護理干預措施療效顯著,有效降低患者病情復發的可能,同時改善患者左心功能,延緩左室重構,具有臨床應用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