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艷芳
(太原理工大學校醫院,山西 太原)
腦血栓在腦血管疾病中發病率逐年提升,尤其高發于老年群體,有較高的致殘率與致死率,給患者身心健康帶來極大威脅。在腦血栓的治療中,護理也占據著重要位置。尤其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對醫療護理服務要求也不斷提升,優質護理已經成為護理的重要趨勢[1]。腦血栓是腦血管疾病中的一類常見疾病,老年人多發,發病率逐年增高,嚴重危害著老年人的身體健康[2]。老年人作為一種特殊群體,治療時不僅要求具備高超的醫療設備和領先的醫療技術,更要注重采取優質護理技能,以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本研究主要分析優質護理在腦血栓患者護理中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選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腦血栓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 56~78歲,平均(63.1±3.7)歲;觀察組男28例,女 22例,年齡 55~76歲,平均(63.3±3.5)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優質護理,具體如下。
1.2.1 基礎護理
強化基礎護理,加強對患者所處環境衛生的清潔,保持舒適溫濕度,定期更換床單等,做好消毒工作;對患者脈搏、意識及呼吸等臨床體征進行密切監測,及時了解患者顱內血壓情況,對患者身體不舒適癥狀進行詢問,掌握患者異常情況并積極處理;指導患者按時按量服藥,對患者服藥后的反應密切觀察。腦血栓患者機體功能大幅降低,長期臥床會導致痰液堵塞,要密切關注患者的呼吸狀況,做好搶救的應急措施,必要時可采用痰液吸引器幫助患者排痰;同時監測血壓、脈搏、呼吸、心跳、意識等變化情況,注意是否具有顱壓增高、頭痛等癥狀,一旦出現異常,及時上報,并協助開展治療工作。
1.2.2 心理護理
腦血栓患者需要長期臥床治療,同時會伴有行動不便、言語不清等癥狀,極易引發焦躁、悲觀、憂慮等情緒,要充分理解患者、尊重患者,加強溝通,進行精神鼓勵,幫助其盡快舒緩不良情緒,傳遞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營造輕松的就醫環境,幫助患者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配合康復治療[3]。
1.2.3 飲食護理
患者住院期間心理落差極大、食欲不佳,要耐心講解合理飲食對身體康復的重要性,并指引其科學飲食,增加豆類、瘦肉、魚類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以及香菇、木耳、海帶等,控制食鹽、米飯等碳水化合物食物以及動物脂肪的攝入量,建議患者食用山楂以增加食欲[4]。
1.2.4 藥物護理
叮囑患者一定要遵醫囑用藥,并細心講解不同藥物的注意事項[5]。使用抗凝藥物時,飯后服用,并監測患者的胃腸道反應情況;使用血管擴張藥物時,密切關注患者的血壓情況,盡量放緩輸液速度;使用溶栓藥物時,密切關注患者意識和血壓的變化,一旦出現黑便、牙齦出血等情況,立即對癥治療。
1.2.5 并發癥護理
腦血栓疾病多伴有并發癥,肢體行動不便的患者,多采取仰臥位或側臥位,防止出現肢體畸形等不良后果;吞咽困難患者,不可強迫服藥和咽食;言語不清患者,注意揣摩其用意,留心其日常生活規律,切不可無理追問,防止患者情緒激動而影響治療效果;合并糖尿病患者,密切關注血糖變化情況,科學治療,促進臨床恢復。
1.2.6 康復訓練
腦血栓患者多伴隨身體機能衰退,過了急性治療期后必須加強對患者康復訓練,協助、指導患者進行主動或者被動的肢體運動,對于一些受限嚴重的患者,可通過特殊的訓練工具加強患者功能活動,促進患者血液循環,增強患者身體活動能力。針對語言障礙患者,可每天陪伴其閱讀一些期刊雜志,30 min/次即可。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得分越高,抑郁和焦慮情況越嚴重。
本研究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為準,說明差異較大,具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SDS和S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SDS和SAS評分比較( , 分)

表1 兩組患者SDS和SAS評分比較( , 分)
SDS SA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50 56.3±4.1 41.9±2.9 57.7±5.2 41.9±3.5對照組 50 56.1±4.3 50.9±4.3 57.7±5.1 50.3±3.1組別 n
對照組滿意39例,基本滿意7例,不滿意4例,滿意度為92.0%;觀察組滿意47例,基本滿意3例,滿意度為100.0%。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在腦血栓的臨床護理中,常規護理主要遵醫囑給予患者簡單護理,護理缺乏全面性且護理質量不高,導致護理效果普遍不理想。近年來,臨床開始探索優質護理模式在腦血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發現優質護理模式能夠有效提升腦血栓患者的護理效果[6]。優質護理是臨床護理領域中新興的護理模式,該種護理模式以患者為中心,加強基礎護理,擴大護理內容,涵蓋患者需要護理的方方面面,能夠有效提高護理質量[7]。在優質護理模式下,不僅強化對腦血栓患者的基礎護理,重視腦血栓患者的病情體征監測,同時重視對腦血栓患者的心理護理,加強對腦血栓患者并發癥的護理,并給予腦血栓患者科學的飲食指導與康復訓練等,通過全面高質量的護理,有助于促進腦血栓患者更快恢復,也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改善醫患關系[8]。腦血栓是腦血管疾病中的一種常見疾病,發病率逐年增加,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9]。患者心理落差比較大,極易產生不良的心理情緒,要在充分理解、尊重患者的基礎上提供護理工作,幫助患者充分發揮自身能動性配合治療;提醒患者合理膳食,指導其進行科學飲食安排;叮囑遵醫囑用藥;注意并發癥的發生,充分了解患者病情進行不同的并發癥護理[10]。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SDS和SA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能夠有效減輕腦血栓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程度,提高滿意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