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霞
(延邊州延邊社會福利院,吉林 延吉)
老年癡呆癥又被稱為阿爾茲海默病,是老年人群中較為常見的疾病,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1]。該疾病可按癥狀程度分為三類:第一類:患者癡呆程度較輕,主要表現為存在一定程度的記憶障礙,并且判斷能力得到略微減弱,難以較好地對事物進行思考及判斷,不能獨立處理較為復雜的問題[2]。第二類:患者中度癡呆,患者常表現為記憶混亂、模糊,容易忘記與自身有關的事,個人視覺空間能力有所下降,并且對于時間、地點等定向能力出現嚴重下降。第三類:患者重度癡呆,此類患者完全喪失個人生活的能力,完全依賴其他人員的照顧,相關記憶基本喪失或僅存片段性記憶。并且存在大小便失禁、個人肢體僵直,但存在強握、摸索等原始反射。主要是隨著人年齡的不斷增長,導致身體各器官不斷地衰退,從而導致認知能力下降,并忘卻與自身相關聯的事物。其臨床特征主要為精神癡呆、行為異常、情感淡漠并常伴隨抑郁癥[3]。相關資料顯示:隨著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癡呆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狀況,目前,我國老年癡呆患者數量已超過550萬,成為了社會、家庭的重大問題[4]。為了研究治療老年癡呆患者的治療方法及護理措施,本次研究通過分組對比的方法,通過選取我院116例老年癡呆患者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探究了老年癡呆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旨在尋找治療老年癡呆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法,從而有效延緩癡呆患者的認知功能衰退,較好地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態及行為癥狀。
選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老年癡呆患者116例,納入標準:(1)患者相關情況符合相關診斷標準;(2)患者無其他嚴重疾病。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溝通障礙的患者;(2)存在其他嚴重不良嗜好的患者;(3)因其他原因不適合參加此次研究的患者。按奇偶數分類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8例,其中對照組中有男性31例,女性27例,年齡71~88歲,平均(78.24±2.56)歲,觀察組中有男性33例,女性25例,年齡70~88歲,平均(78.14±2.5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傳統方法進行治療,其中包括照顧患者的日常生活,并盡量滿足患者的正常要求。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入懷舊療法,其中包括:(1)了解患者的個性、興趣、愛好等,并收集對患者存在一定意義的物品,如相關照片及書籍等,并根據患者以外居住環境來對病房進行相關布置,盡量擺放患者較為熟悉的物品。(2)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通過與患者聊家常等拉近與患者的關系,并重點討論患者過往趣事,幫助患者回憶愉快的生活經歷,并幫助患者有效地進行回憶,促使患者努力去思考,并避免患者不愿回憶的事物,促使治療過程在一個輕松且較為愉快的環境下進行。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認知功能及抑郁情緒狀況。利用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及老年抑郁量表(GDS)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狀態進測評。其中MMSE量表總分為30分,27分以上為正常,21~26分為輕度障礙;10~20分為中度障礙;不足10分為重度障礙。GDS量表最大分值為30分,其中10分以下為正常,11~20分為輕度抑郁,21~26分為中度抑郁,26分以上為重度抑郁。
采用統計學軟件SSPS 18.0對患者相關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MMSF、GDS量表評分對比:在經過相關治療后,使用懷舊療法的觀察組患者的MMSF、GDS量表評分明顯優于使用傳統治療方法的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MMSF量表評分對比( , 分)

表1 兩組患者的MMSF量表評分對比( , 分)
MMSF量表 GDS量表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58 20.85±1.19 24.25±2.25 17.41±1.1215.41±2.28觀察組 58 21.01±1.21 26.02±2.86 17.52±1.09 9.41±1.31 t 0.718 3.704 0.536 17.377 P 0.474 0.000 0.593 0.000組別 例數
老年癡呆又被稱為阿爾茨海默病,該疾病主要是一種發生在老年期的原發性退行性腦病,屬于一種持續性的高級神經活動障礙,常發生在無意識障礙的狀態下,導致患者的記憶思維、分析判斷、視空間辨認、情緒等方面的能力出現障礙,其病理特征變化主要表現為大腦萎縮、神經元數目減少,并伴隨β-淀粉樣蛋白的沉積、神經原纖維纏結,從而形成大量的記憶性神經元減少及老年斑[5-6]。該病變可累及神經、運動、泌尿等多個系統,導致患者逐漸喪失自理能力,對家庭造成較大影響。就目前來看,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仍不明確,經相關專家研究得出判斷:存在癡呆家族史的患病幾率較高,約為普通人群的3倍,此外,該疾病的發生還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性格孤僻、興趣狹窄并曾發生過重大不良事件等,均可導致該疾病的發生。該病癥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相關記憶丟失,并存在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并常伴隨焦慮、抑郁、感染、便秘等不良癥狀。目前該疾病的診斷依據主要可依據五種:(1)患者出現早期或顯著的情景記憶障礙;(2)患者出現顳中回萎縮;(3)患者的腦髓液生物標記異常,β淀粉樣蛋白1-42濃度降低、總Tau蛋白濃度升高;(4)患者直系親屬中有較為明確的AD相關的常染色體顯性突變;(5)患者的PET功能異常、雙側顳、頂葉葡萄糖代謝率減低。
隨著社會對老年癡呆患者的重視不斷增加,相關的研究也隨著不斷加快,人們發現:懷舊療法在老年癡呆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具有較高的價值及可行性,可較好地改善老年癡呆患者的抑郁程度,能較好地提高患者的溝通能力及社會互動能力,從而有效減緩智力障礙發展的速度。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由于懷舊療法的有效性及實用性均較為優秀,被廣泛應用與老年癡呆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本次研究主要通過分組對比的方法,通過選取我院116例老年癡呆患者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探究了老年癡呆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研究結果表明,使用懷舊療法可較好地改善老年癡呆患者的認知功能及抑郁情緒,與相關研究結果無明顯差異,也反應了懷舊療法的可實用性及有效性。
綜上所述,在老年癡呆患者的臨床治療中,使用懷舊療法可有效促進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并能促使患者輕松愉快地進行生活,更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抑郁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積極性,幫助患者提高認知能力,并有效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護患關系,值得臨床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