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肖杰,季益富
(1.安徽醫(yī)科大學 醫(yī)學心理學系,安徽 合肥;2.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心理醫(yī)院,合肥市第四人民醫(yī)院 精神科,安徽 合肥)
非自殺性自傷是指(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是指個體在無自殺意圖的情況下對身體組織的蓄意的自我傷害[1]。Meta分析結果顯示[2],我國大陸中學生非自殺性自傷的總體檢出率為27.4%,且呈現(xiàn)逐年上升的趨勢。不同形式的親子依戀對青少年自傷行為的發(fā)生有不同的影響[3]。本研究將探討NSSI青少年的親子依戀的特征及其與NSSI的關系,以期為青少年NSSI的發(fā)生提供心理學依據(jù)。
選取于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在安徽省精神衛(wèi)生中心就診的青少年為研究組,入組標準:(1)符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5版(DSM-5)中關于NSSI建議的診斷標準;(2)年齡13~18歲;(3)均無重大軀體疾病和精神疾病,意識清楚,無智能障礙,能完成問卷。排除標準:有自殺想法或自殺傾向。最終入組57例,男性27例,女性30例,平均年齡(15.32±1.58)歲,平均受教育年限(9.51±1.56)年。對照組:于2019年6月隨機抽取某中學學生作為正常對照組。入組標準:無精神疾病史、精神疾病家族史、重大軀體疾病史、無自傷自殺傾向,年齡、性別與研究組相匹配。最終入組53例,男生27例,女生26例;平均年齡(15.04±1.53)歲;平均受教育年限(9.17±1.61)年。兩組在年齡(t=0.44,P=0.664)、性別(χ2=0.14,P=0.708)、受教育程度(t=4.82,P=0.064)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①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年齡、受教育年限、性別、教養(yǎng)原則、父母關系、家庭氣氛、家庭經濟狀況等。
②青少年自我傷害問卷:調查過去1年內在沒有自殺目的情況下發(fā)生的自傷行為;問卷包含18個條目和1個開放式問題,以0次、1次、2~4次、5次及以上4個等級來評估自傷行為的頻次,計為0~3分;以無~極重度5個等級來評估對身體的傷害程度,計為0~4分;自傷水平=自傷頻次×對身體傷害程度,以自傷水平是否為0作為判定有無自傷行為的標準。
③父母和同伴依戀量表:采用量表中的父子依戀、母子依戀兩個分量表測量親子依戀,包含信任、溝通、疏離三個維度,采用李克特5點評分法。
采用SPSS 22.0軟件統(tǒng)計分析,用t檢驗、χ2檢驗、Person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教養(yǎng)原則不一致為40例(70.2%),對照組為13例(24.5%);研究組父母感情好的有17例(29.8%),對照組為36例(67.9%);研究組家庭氣氛融洽的有3例(5.3%),對照組為25例(47.2%);研究組家庭經濟狀況好的有15例(26.3%),對照組有24例(45.3%)。
研究組在父/母子信任、父/母子溝通上得分低于對照組,在父/母子疏離上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在親子依戀上的得分比較( )
變量 研究組(n=57) 對照組(n=53) t P父子信任 19.06±5.57 23.18±4.91 -4.12 <0.05父子溝通 19.09±5.94 23.64±7.36 -3.65 <0.05父子疏離 30.89±7.92 25.28±7.36 3.87 <0.05母子信任 21.25±5.78 26.06±5.08 -4.64 <0.05母子溝通 21.50±6.02 25.98±7.03 -3.66 <0.05母子疏離 33.31±6.70 27.58±7.39 4.33 <0.05
相關性分析顯示,在非自殺性自傷組,青少年的自傷水平與父/母子信任、父/母子溝通、呈負相關,與父/母子疏離呈正相關,見表2。

表2 研究組親子依戀各維度與青少年自傷水平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結果表明,非自殺性自傷青少年中父母教養(yǎng)原則不一致的比例較對照組多,父母之間感情好的比例較對照組少,家庭氣氛融洽的比例較對照組少,家庭經濟狀況好的比例較對照組少,這說明非自殺性自傷青少年在生活中經歷了較多不一致的教養(yǎng)原則、父母關系不和諧、家庭氣氛不融洽、家庭經濟狀況不好,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4-5]。研究認為不良的生活事件往往可以通過不良應激來誘發(fā)青少年實施NSSI行為,當這些事件累積到一定數(shù)量時,自傷的水平也會相應的增加。
本研究發(fā)現(xiàn),NSSI青少年在父/母子信任、父/母子溝通上得分均低于對照組,在父/母子疏離上得分均高于對照組,且青少年的自傷水平與父/母子信任、父/母子溝通呈負相關,與父/母子疏離呈正相關,這都提示親子依戀與青少年自我傷害密切相關。茹福霞等[6]發(fā)現(xiàn)父/母子信任、父/母子溝通減少是青少年發(fā)生 NSSI 行為的保護因素,父/母子疏離增加是發(fā)生NSSI的危險因素。同時吳偉華[7]研究也發(fā)現(xiàn),親子依戀安全性水平不同的青少年在自我傷害的頻率、嚴重程度和總體水平上也存在顯著性差異。
綜上,親子依戀與青少年自我傷害行為的發(fā)生有關,因此提高親子依戀水平對預防青少年NSSI發(fā)生有積極的作用。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無法確立因果關系,且均為自評量表,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未來可采用更多的評判方法完善評估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