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燕彬,黃冬梅,歐麗蕓
(玉林市婦幼保健院 兒童保健科,廣西 玉林 537000)
現如今社會上,嬰幼兒存在著非常嚴重的進食行為異常問題,根據調查研究顯示,在正常進食嬰幼兒的輕、中度進食問題的發病率為25%到30%。而如果嬰幼兒是早產兒或者是有慢性病、發育異常的嬰幼兒,那么出現嚴重進食異常的比例達到40%到70%。如果嬰幼兒長期處于進食行為異常的狀態下,那么將會對于嬰幼兒的生長發育和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1]。本研究通過對于本院存在進食行為異常的嬰幼兒80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對于嬰幼兒進食行為異常的膳食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對于嬰幼兒實施干預,以期可以改善嬰幼兒的進食異常行為。
1.1 一般資料。在我院中選擇2019年5月到2019年8月的80例進食行為異常的嬰幼兒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本次的嬰幼兒年齡在6個月至3歲,診斷標準是以據美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手冊第4版(DSM-IV)為依據。80例嬰幼兒中,男51例,女39例,年齡6個月至3歲,平均(1.5±0.3)歲。排除先天性、胃腸道、肝臟等疾病。
1.2 方法
1.2.1 對于嬰幼兒測量與評估體質量和身長:測量嬰幼兒的體質量、身長等指標。并采用Epi info軟件來評價嬰幼兒的體質量和身長。
1.2.2 進食行為評估:參考國外進食行為評估量表,并對于其進行改善,使其成為適合嬰幼兒評估的量表,問卷內容主要包括:食物的色香味、進食方式、邊吃邊玩、嬰幼兒的疾病史、進食時間30分鐘以上、進食環境、家長的喂養態度和方式、挑食情況等眾多內容。
1.2.3 膳食分析:采用稱體質量以及記錄的方式,觀察在3 d內嬰幼兒的膳食攝入情況,主要是觀察食物的種類、進餐方式、進食的數量、進餐時間等。并使用膳食分析軟件對于嬰幼兒的膳食情況進行有效且充分的分析,以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為參考,對于相應年齡嬰幼兒的膳食進行評估。
1.2.4 干預措施
1.2.4.1 進食環境的干預:環境因素也是導致嬰幼兒出現進食行為異常的一個主要因素,所以,環境干預需要對于嬰幼兒的整個進食改善過程中起到貫穿的作用。環境干預方法主要可以分為幾類:①膳食特征,為嬰幼兒提供一份與發育相符合的膳食,并且父母要給予嬰幼兒更多品種的食物;②攝食時間表,父母需要制定一個嚴格的進食時間表,每天按時給嬰幼兒食物;③進餐環境的特征,例如,父母對于嬰幼兒的喂養姿勢和身體支撐、進食周圍的環境、餐前餐后的活動等。
1.2.4.2 膳食干預:醫護人員需要根據嬰幼兒的自身特點,指導父母對嬰幼兒實施科學合理的喂養等,輔導父母制定適合嬰幼兒生長發育的菜譜,調整嬰幼兒的膳食,囑咐父母選擇安全健康的食物,如果嬰幼兒存在口腔敏感,則指導父母對于嬰幼兒采用口腔按摩等進行口腔功能的訓練。
1.2.4.3 行為干預治療:①區別對待:強調嬰幼兒的進食行為,忽視所出現的不適宜進食行為。例如,嬰幼兒果在進食過程中,食用了不喜歡的食物時,父母需要立即給予表揚,并給予適當的獎勵,如果他不食用不喜歡的食物,那么父母可以重復給予嬰幼兒討厭的食物;②適宜進食反應的軀體化指導。而這一指導需要將其進行分化,分步驟實施。在進食之前,給嬰幼兒提供一個口頭指令,如果嬰幼兒得到指令沒有發生明顯的沒有,那么父母則需要作模范性的口頭指令,如果嬰幼兒仍無反應,那么則需要對于嬰幼兒實施軀體化指導,幫助其完成進食,但注意不能讓嬰幼兒養成習慣,需要逐漸的弱化軀體化指導;③吞咽誘導:吞咽反射可以使嬰幼兒進食期間,最開始或是最后所引出的一個向前、向后的連鎖反應,父母通過稱贊使嬰幼兒繼續吞咽反應。最開始的時候,可以適當的給予少部分的液體,并在通過對于嬰幼兒實施吞咽誘導之后,逐漸的增加液體,并向其他的食物過渡。對于嬰幼兒實施區別對待的方式能夠使得大部分的進食行為異常問題得到有效地干預。
1.3 觀察指標。對于干預前后,嬰幼兒的進食行為以及膳食分析進行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實施干預,比較干預前后嬰幼兒的進食行為改善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來分析、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使用()表示,采用秩和檢驗,使用t進行檢驗,統計學意義顯著(P<0.05)。
2.1 嬰幼兒進食行為異常的膳食評估。經過對于嬰幼兒的3 d之內的膳食攝入情況進行充分的了解,結果顯示,嬰幼兒出現進食行為異常的膳食原因是嬰幼兒沒有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嬰幼兒討厭的膳食、父母不鼓勵孩子盡早主動進食,在吃飯時訓斥、對嬰幼兒的進食要求過分嚴格,邊吃邊玩,偏食挑食,用餐環境和餐具不合適,進食時間30分鐘以上,沒有養成穩定的進食規律,進食次數過多種類單一等。
2.2 干預前后嬰幼兒的進食行為。在對于嬰幼兒的進食行為進行干預之后,結果顯示,80例嬰幼兒中共有70例參與了本次研究,為期三個月的干預治療共有67例完成,其余的3例嬰幼兒失訪。經過干預之后,所有家長反映,嬰幼兒的進食行為異常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嬰幼兒進食行為異常比較()

表1 干預前后嬰幼兒進食行為異常比較()
指標 干預前 干預后 t P按年齡體質量的Z-score 0.74±0.81 -0.33士0.70 -2.92 <0.05按身長體質量的Z-Score -0.63±0.80 0.12±0.94 -3.14 <0.05按年齡身長的Z-score -0.42±0.9 -0.34±0.87 -0.84 >0.05膳食總能量占RNI(%) 684±15.9 92.54-16.4 -2.47 <0.05
嬰幼兒出現進食行為異常除了與膳食具有直接的關系之外,與父母、環境等也同樣具有密切的關聯[2]。而嬰幼兒進食問題還有可能是因為其他的因素所導致的,例如,由于解剖結構異常、智能發育落后等原因,但所導致的進食行為異常問題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因素是因為進食行為異常,所以,糾正嬰幼兒的進食行為異常是解決進食問題的重點所在[3]。
膳食是導致嬰幼兒出現進食行為異常的主要原因,嬰幼兒會出現只喜歡其中某幾種食物的情況,而嬰幼兒所喜歡的食物通常是甜食、流質或者是質地細膩的膳食,而對于一些比較粗糙或是固體等食物,常常會表現出抗拒的行為;即使嬰幼兒只是進食很少量的固體或粗糙食物,也會出現長時間含在口中,不咀嚼不愿吞咽的情況。而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家長在給嬰幼兒添加輔助食品的時期,并且也沒有根據嬰幼兒的年齡以及食物喜好來給予適合嬰幼兒輔助食物,導致嬰幼兒降低了對于不同質地、不同種類的新食物接受能力[4]。而嬰幼兒如果因為食物品種單調或者是固體食物攝人不足的話,將會導致嬰幼兒出現挑食和拒絕新食物,那么將會出現由于造成能量攝入不足或營養素攝入不平衡,對于生長發育造成嚴重的影響[5]。
綜上所述,對于嬰幼兒的進食行為異常的膳食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于嬰幼兒實施有效的干預,可以有效地改善嬰幼兒的進食行為異常問題,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