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超 鄭小帥
(北京市門頭溝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北京 102300)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人獸共患傳染病。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世界每年至少有5萬人因感染此病而死亡。
狂犬病,是一種高接觸性,高危害的人畜共患病。其癥狀明顯,病死率極高,所有溫血動物均可感染(犬,貓,馬,人),一旦發病,幾乎全部死亡。患病動物唾液帶毒,所以被動物咬傷以及傷口被動物唾液接觸為主要傳染途徑。抓、咬傷、舔舐粘膜的輕微破損也會感染。
1994~2004年北京市連續11年無狂犬病例報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市民對飼養寵物的需求增加,犬數量急速增多。2005年北京市豐臺區首先報告狂犬病例,之后大多數區縣都出現了發病情況。
整體來說,北京市是狂犬病低發病城市,但風險依然存在。而且北京作為首都,控制狂犬病的發生對于社會穩定和公共衛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科學文明養犬是有效控制狂犬病的基礎,2003年,北京市頒布實施《北京市養犬管理規定》,對養犬實行嚴格管理、限管結合的方針,并規定了養犬人要依法登記年檢、牽遛犬要拴上犬鏈、及時清理糞便等。犬只管理對于控制北京市犬只的保有量,規范養犬行為,降低狂犬病等犬類傳染病的發生率等起到了一定作用。
對犬只全面實施狂犬病疫苗接種,是防止狂犬病在動物間傳播和感染人的最關鍵措施。北京市2014年10月頒布了《北京市動物防疫條例》,規定對本市犬只實施狂犬病強制免疫。自2015年起,北京市全面開展犬只狂犬病強制免疫工作,并啟用了“犬防疫信息系統”,對全市犬免疫信息進行統一管理。
據門頭溝區疾控中心2010~2016年數據統計顯示,告狂犬病暴露病例數基本呈逐年下降趨勢,而且有明顯的季節特點,夏季狂犬病暴露高發。暴露病例職業分布以在職人員最多,報告病例地區分布較多在門城地區。
門頭溝區犬狂犬病集中免疫工作一般在5月份開始,10月份結束,經過動員部署、前期宣傳、集中免疫、總結上報和查漏補針五個階段。按照犬防疫工作實施方案,疫控中心組織開展每年犬防工作,在公安部門配合下,鎮街防疫部門和寵物醫院具體進行集中免疫。2019年,共計免疫8974頭。
近年來,由于城區內多次拆遷,流浪犬問題比較突出。從疫控中心數據統計來看,狂犬病集中免疫數基本呈下降趨勢,具體見圖1

圖1 門頭溝區2010~2019年犬狂犬病免疫數
由圖中可以看出,2011年全區免疫數有較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是拆遷開始后,家養犬很多被遺棄。注冊犬死亡、丟失,異地辦理犬證等也導致公安部門的注冊犬數據與屬地部門掌握的數據有出入。排除少量犬只死亡等原因造成的犬只減少,門頭溝區流浪犬還是有一定的數量,會對狂犬病免疫密度以及防控造成影響。同時,門頭溝大部分為山區,農民飼養犬只的免疫工作也存在一定難度,鄉鎮免疫工作要達到“應免盡免”的目標還有距離。
門頭溝區疫控中心實驗室能夠開展狂犬病血清學試驗,2018~2020年狂犬病試驗數據見表1

表1 門頭溝區2018~2020年狂犬病檢測
數據顯示,近年來,門頭溝區狂犬病抗體合格率有所提高,但整體抗體保護水平較低。究其原因,門頭溝在疫苗免疫工作中技術水平不高,由于缺乏基層防疫機構,鎮街疫苗注射工作依靠村級防疫員進行,村級防疫員防疫技術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免疫效果。
同時,疫控中心實驗室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缺乏先進的手段開展檢測,實驗人員整體水平也有待提高。
門頭溝區動物防疫體系不健全,在區鎮村三級機構中,缺少鎮級動物防疫機構。鎮街只設一名動物防疫工作負責人,具體實施工作由村級防疫員來完成。體系的不健全直接影響防控力度。在各鎮,由各防疫員負責進行疫苗注射;在門城地區,主要由各定點寵物醫院進行疫苗注射。犬狂犬病免疫工作的組織、協調和實施等環節運轉不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