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河南理工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河南 焦作454000)
研究區地表出露的主要巖性、巖體、鉆孔巖芯采用露頭小四極法巖礦石電性參數。測定結果進行統計計算,求取幾何平均值(因數據離散程度較大)。地表巖礦石和鉆孔巖礦石電性特征見表1。
從表1 中可以看出,電阻率高的有閃長巖和碎裂蝕變巖,次為構造蝕變巖,極化率高的為含鐵質砂巖,次為構造蝕變巖和碎裂蝕變巖。研究區中,閃長巖具有“高阻、中低級化”的特征,含鐵質砂巖具有“中低阻、高級化”的特征,而與礦化有關的構造蝕變巖和碎裂蝕變巖平均電阻率變化范圍不大,為2317ΩM 到2664ΩM,但電阻率范圍波動較大,最小值為29ΩM,最大值高達43030ΩM;極化率的平均變化范圍在1.14%~1.45%,范圍波動也較大,最小值0.15%,最大值3.21%,總體相對具有“高阻、高極化”的特征。因此,本區具備開展以電阻率和極化率差異為基礎的電法測量的地球物理勘查工作前提,工作方法可行有效。

表1 巖(礦)石標本電性參數測定統計表
綜合已有研究成果和地質資料,已發現礦體受F1斷裂構造控制明顯,為了解F1斷裂帶礦(化)體引起的異常特征和深部延伸情況,結合研究區巖礦石物性特征采取了激電中梯測量的工作方法,為下一步勘探及圈定靶區提供地球物理依據。
本次激電中梯測量共劃分兩個區,圈定4 處激電異常,異常編號分別為JD-1、JD-2、JD-3、JD-4。
1 區共劃分2 個激電異常,分別為JD-1、JD-2(圖1)。

圖1 董家埝銀鉛礦1 區激電中梯測量視電阻率等值線(左)和視極化率等值線平面圖(右)
JD-1 激電異常位于工作1 區北部,走向大致為東西向,1.5%等值線圈定異常呈橢圓狀分布,且向北部未閉合,其中出現強度為3.8%的峰值,異常形態較完整。視極化率普遍較高,視電阻率大致在350~600ΩM 之間,表現為“中低阻、高極化”特征。該異常區地表主要出露小河二長花崗巖和高山河組的頁巖、石英砂巖、含鐵質砂巖。
JD-2 激電異常位于工作1 區中東部,與JD-1 相似,走向大致為東西向,1.5%等值線圈定異常呈橢圓狀分布,且向東部未閉合,出現了強度為3.9%的峰值,異常形態較為完整。視極化率普遍較高,但是電阻率較低,小于300ΩM,表現為“低阻、高極化”特征。該異常區地表出露與JD-1 相同為小河二長花崗巖和高山河組的頁巖、石英砂巖、含鐵質砂巖。JD-1、JD-2 激電異常與土壤地球化學異常位置吻合,推測為礦(化)體引起,具進一步研究價值。


圖2 董家埝銀鉛礦床2 區激電中梯測量視電阻率等值線(1)和視極化率等值線平面圖(2)
JD-3 激電異常位于工作2 區西北部,走向大致為西南至東北向,1.5%等值線圈定異常呈長軸橢圓狀分布,出現了強度為3.8%的峰值,異常形態較完整。視極化率普遍偏高,但電阻率很低,有的部位甚至低于200ΩM,表現為“低阻、高極化”特征。該異常區地表出露第四系殘坡積物、小河二長花崗巖和龍家園組的白云巖、頁巖。
JD-4 激電異常位于工作2 區中部,與JD-3 激電異常相鄰,1.5%等值線圈定異常呈“L”型帶狀分布,出現了強度為3.6%的峰值,異常形態較明顯。視極化率普遍較高,但電阻率整體相對較低,分布不均勻,大部分處于300~800ΩM之間,少部分高達1500ΩM左右,整體表現為“中低阻、高極化”特征。該異常區地表出露第四系殘坡積物、小河二長花崗巖、太古界太華群的片麻巖和龍家園組的白云巖、頁巖。JD-4 激電異常與化探異常相吻合,推測為礦體(化)引起的可能性較大,具進一步研究價值。
綜上所述,JD-1、JD-2、JD-3、JD-4 激電異常都具有“中低阻、高極化”的特征,異常形態整體都較為完整,并且JD-1、JD-2、JD-4 激電異常與土壤地球化學異常位置相吻合,為下一步研究和找礦的重點。
通過巖礦層物理電性特征顯示,發現與礦化有關的構造蝕變巖和碎裂巖的電阻率變化范圍為2317~2664ΩM,極化率的平均變化范圍1.14%~1.45%,相對具有“高阻、高極化”的特征,說明研究區具備地球物理勘查前提。通過激電中梯方法圈定了4處激電異常區,其中3 個位置與土壤地球化學綜合異常位置相吻合,推測為礦(化)體引起的可能性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