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 馮蔚 錢庚
(1、中國地震局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45 2、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北京100036 3、湖北省地震局,湖北 武漢300071)
地震是造成人員死亡最多的自然災害之一,為更好地了解全球范圍內發生地震災害的概況,根據USGS/CEIC 與CENC 地震目錄數據,美聯社、法新社、德新社、共同社等外電以及“中央社”和新華網等部門的地震災情實時數據,本文統計了2018 年度全球地震災害信息。同時,針對災害較為嚴重的震例進行詳細的描述,分析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因素;此外,本文統計了1990 年至今印度尼西亞發生的引發海嘯的重大地震,并對其造成的災害進行了描述。
根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CENC)和美國地質調查局國家信息中心(USGS/NEIC)的地震觀測數據,2018 年1 月1 日至2018年12 月31 日,全球發生M≥6.0 級的地震118 次;M≥7.0 級的地震16 次;M≥8.0 級的地震2 次。20 世紀后半葉的全球地震年平均水平為:M≥6.0 級的地震165(±5)次;M≥7.0 級的地震17(±2)次;M≥8.0 級的地震0.7~0.9 次[1-3],2018 年全球地震活動水平較低。
根據古登堡[4]所提出的能量計算公式:

估算2018 年釋放地震波總能量約3.0×1017J,屬于20 世紀百年期間約2.9×1017-4.2×1017J 的平均值。
據統計2018 年全球造成人員傷亡的地震共有33 次(見圖1)。地震總死亡人數約為3200 人,受傷人數約為21900 人。與往年相比,2018 年的地震死亡人數低于過去110 余年間的平均死亡人數(1900-2014 地震年平均死亡人數約為21700 人),也遠低于最近20 年的平均數(1995-2014 地震年平均死亡人數約為50050 人)。造成人員傷亡較多的地震為:2 月6 日臺灣花蓮M6.4 級地震,17 人死亡,277 人受傷;2 月25 日巴布亞新幾內亞M7.5 級地震,160 人死亡,500 多人受傷;3 月6 日巴布亞新幾內亞M6.7 級地震,25 人死亡,數百人受傷;8 月5 日印度尼西亞M6.9 級地震,563 人死亡,數千人受傷;9 月5 日日本北海道M6.6 級地震,42 人死亡,680 人受傷;9 月28 日印度尼西亞M7.5 級地震,2256 人死亡,10679 人受傷,數百人失蹤;10 月7 日海地M5.9 級地震,18 人死亡,548 人受傷。

圖1 2018 年全球災害地震分布圖

表1 2018 世界重要地震災害一覽表

表2 印尼引發重大海嘯地震一覽表
2018 年2 月25 日巴布亞新幾內亞發生7.5 級地震,此次地震引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許多學校、居民樓等建筑物遭到嚴重破壞,當地石油與天然氣作業被迫停止。此次強震后又發生了10 余次余震,震級均在5.0 級或以上,但未發出海嘯預警。山體滑坡造成部分地區道路破壞,多所學校停課。
巴布亞新幾內亞是南太平洋島國,屬美拉尼西亞群島,全境有約600 多個大小島嶼組成。巴布亞新幾內亞位于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匯處,地震火山頻發。在過去5 年,巴布亞新幾內亞及其附近海域發生6 級以上地震50 多次,最大地震是2016 年12 月17 日發生在新愛爾蘭的7.8 級地震。
此次地震造成160 人死亡,500 多人受傷,14.3 萬人受到影響,約20000 人無家可歸,地震引發滑坡和泥石流,并導致大范圍停電,許多建筑受損嚴重。
2018 年08 月05 日印度尼西亞龍目島發生6.9 級地震,此次地震引發大量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共造成513 人死亡,超過7000 人受傷,地震還引起一些學校、居民樓等建筑嚴重倒塌,龍目島和巴厘島機場受損,一些道路受損嚴重,直接經濟損失達5.04 萬億印尼盾,折合人民幣約24 億元。
此次地震共產生500 余次余震,造成8 萬多座房屋和公共建筑物損壞,27 萬余名當地居民被迫撤離,島上的林賈尼火山由于地震產生多次滑坡。龍目島連續發生多次強震后,不僅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地貌也發生了變化,全島多地下降5-15cm,龍目島北部靠近震中的地表隆起25cm。
2018 年9 月5 日日本北海道發生M6.6 級逆沖型地震,此次地震最大觀測烈度為7 級,是日本氣象廳自1923 年有觀測記錄以來在日本北海道觀測到的級別最高的地震。共產生68 次余震,此次地震導致北海道全島均遭受強震,其中安平町等地的震級超過6 級,新千歲機場的震級也達到6 級。
此次地震震中位于陸地,并沒有引發海嘯,但是地震導致部分山體崩塌,其中后真町有10 余棟住宅倒塌,20 多人被埋。此次地震造成42 人死亡,680 余人受傷,北海道、青森縣、巖手縣、宮城縣等地有強烈震感。震中地區許多建筑物嚴重倒塌,地震還引發整個北海道地區大規模停電斷水,約295 萬戶受影響,震中附近厚真町發生多處嚴重山體塌方,是受災最為嚴重的地區。
2018 年9 月28 日,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發生7.5 級地震,本次地震是一次淺源走滑型地震,部分區域有正斷破裂。地震同震形變場發生在印度洋- 澳大利亞板塊、歐亞板塊以及菲律賓板塊交界處,區域內發育有多個微板塊,構造十分復雜。根據同震形變場可以初步確定Palu Koro 斷層在地震中發生了破裂。干涉位移顯示形變場影響范圍約200×50km,衛星視線向最大正值形變量達0.7m,最大負值形變量-0.7m。如果LOS 向變形完全由走滑運動引起,考慮到最大值點位處斷層的走向,轉換成平行于斷層的形變量約為5m;如果LOS 向變形完全由垂直形變引起,則0.7m 的LOS 向形變意味著0.8m 的垂直形變。
此次地震在帕盧沿海地區引發海嘯,至少兩座城市被海嘯襲擊,大量建筑被沖走,數萬座房屋損壞,地震引發多次余震,并造成大面積停電,此次地震造成2256 人死亡,10679 人受傷,地震引起賓館、學校等許多建筑倒塌或被海浪卷走,并引發土地液化、滑坡以及泥石流等次生災害。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地震、火山多發的國家,2018 年以來印尼多次發生強震,7-8 月印度尼西亞龍目島及附近海域更是接連發生強震,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從位置上看,印度尼西亞處在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交界處,又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的交界處,該地區地震、火山爆發均十分頻繁,統計表明發生在環太平洋地區的地震海嘯占全球海嘯的80%,印尼更是地震海嘯多發地區。而此次地震引發海嘯造成嚴重災害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帕盧灣為喇叭口型海灣,整座城市圍繞一個狹窄的海灣而建造的,因此當海嘯涌入海灣時,放大了海嘯的沖擊;第二,印度尼西亞的海嘯預警系統仍然存在著問題,地震發生后印尼當局曾發布了海嘯預警,但是半小時后解除警報,沒有發揮出海嘯預警作用,造成許多人滯留在海灘上未能及時疏散。
4.1 本年度強震活動頻次較低,發生18 次7.0 級以上地震,地震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也低于往年平均水平。
4.2 地震災害相對集中,主要是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的巴布亞新幾內亞地震、印度尼西亞地震以及日本北海道地震造成了較多人員傷亡。
4.3 災區房屋抗震性能差與次生災害是人員傷亡的主要因素。本年度造成人員傷亡人數比較大的幾次地震(巴布亞新幾內亞7.5 級地震、印度尼西亞6.9 級地震、日本6.6 級地震、印度尼西亞7.5 級地震)由于地震引發次生災害、經濟條件、房屋抗震性等因素導致了相對較大的人員傷亡。巴布亞新幾內亞和印度尼西亞房屋抗震性能較差,島嶼上的房屋大部分為木質建筑,沒有規范的房屋建筑規范和抗震標準,再加地震引發了泥石流、滑坡、山體崩塌、海嘯等次生災害,造成了非常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表2)。
5.1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設防能力。從2018 年度發生的幾次人員傷亡較大的地震來看,由房屋倒塌造成的人員傷亡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大,因此增強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設防能力至關重要。合理選址,盡量避免斷層處與地震頻發處建造房屋,建筑物結構要注重圈梁的作用,使建筑物穩固,必須達到該區的抗震設防標準,這樣才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設防標準,來減少地震中人員傷亡的人數。
5.2 提高自救能力。地震發生時,在等待救援力量到達之前,往往先采取自救措施,尤其是在黃金救援時間內可大幅減少傷亡,因此學會合理自救是避免人員傷亡的重要手段之一。家中要常備地震應急工具包,并且要加強地震防范意識,經常參與地震應急演練,通過應急演練來熟悉地震自救的一些措施和程序,提高自救能力,從而有效的減少地震人員傷亡。
5.3 有效應對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大震發生時往往伴隨著次生災害,火災、山體滑坡、落石、塌陷、海嘯等次生災害危害極大,統計表明由次生災害造成的地震死亡人數所占比例較大,在2018 年度發生的幾次地震中,引發了海嘯,造成了極大的人員傷亡。因此地震發生后要及時排除險情并且盡快疏散人群,以免由次生災害造成不必要的人員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