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魯街建
而今,人類社會處于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充滿好奇和求知欲的青年大學生更是每天與海量的信息相接觸。因此,非常有必要對學生進行信息教育,培養學生了解信息知識、識別信息需求、檢索信息資源、分析評價信息、有效利用信息、遵守信息道德規范的教育活動[1]。2015年2月,ACRL(美國大學和研究圖書館協會)理事會提交了《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框架》,將信息素養定義為包括信息的反思發現、理解信息如何生產與評價以及利用信息創造新知識、合理參與學習社區的一組綜合能力,強調信息素養的擴展性、動態性、靈活性、個人成長和社區學習[2]。與國外相比,我國對信息素養標準的研究起步較晚[3]。本文通過從不同維度調研分析CNKI有關我國高校信息素養研究的文獻,旨在探析目前我國信息素養的實施現狀,期望對后續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
筆者于2019年11月29日在中國知網(CNKI)文獻總庫以“信息素養”和“高校”為主題進行檢索,返回文獻5298篇。剔除一些外文及與主題無關文獻,對剩余的4345篇文獻進行分析。
1.2.1 文獻數量年度分析
某學科文獻年度發表數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學者們對該領域的關注程度及該領域的研究現狀。中國知網中我國高校信息素養相關文獻發表時間分布如圖1所示,我國高校信息素養開始于2000年,教育部頒布《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4]。我國高校教育信息素養開始進入正軌并不斷增速。

圖1 CNKI中相關文獻發表時間分布
1.2.2 文獻主題分布分析
文獻的主題分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前領域研究的熱點,從圖2的主題分布可以看出調查結果中熱點主題主要是信息素養、高校圖書館、學校圖書館,三者占比總和超過60%。

圖2 CNKI中相關文獻主題分布
1.2.3 發文機構分析
由圖3可看出,大部分發文機構都是師范類高校,這與筆者調研的主題高度契合。結果顯示,東北師范大學發文40篇高居榜首,其后依次是華東師范大學、吉林大學。各高校廣泛參與為我國高校開展信息素養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推進了信息素養的實施進程。

圖3 CNKI相關文獻發表機構分布
1.2.4 高被引文獻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能發映出某一課題的研究熱點和研究水平,這是評價一篇論文的重要指標。下圖是筆者將中國知網檢索所得文獻按被引量排序選取的前十篇文章,結果顯示山東大學趙敏的《新媒體視閾中的大學生道德教育創新研究》被引305次高居第一,對高頻次被引文獻的研究顯示我國高校信息素養的實施與圖書館、慕課、素養教育息息相關,信息素養教育對我國高校教育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信息素養已經成為當今大學生應當具備的一項基本素養、核心素養。然而,我國高校的信息素養教育整體開展形式不容樂觀。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形式略好,但信息素養教育開展仍不普遍,中國中部、西部、北部地區情況更差,開設了信息素養教育課程的院校數量極少。
因此,為推動信息素養教育的完善,實現《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及高職高專分委員會通過“以賽促建、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方式,指導舉辦“樂研杯全國財經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大賽”和“萬品杯全國高職院校信息素養大賽”,萬品杯大賽數據顯示,全國參賽高職院校總計481所,競賽平臺注冊人數合計626001人,超過5萬名學生完成省級選拔賽,對全面提升全體師生信息素養產生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信息素養是信息化背景下人們必備的一種基本素質和能力,培養高校學生信息素養是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5]。當前,眾多新興變革技術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信息獲取的環境與大學生的信息行為,高校的信息素養教育活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6]。未來信息素養的完全普及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高校須加強對教師信息素養的要求并重視對學生信息素養的教育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