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湖南省常德澧水安鄉大橋位于湖南省北部,行政區劃屬湖南省常德市安鄉縣和津市。本項目起于常德市津市保河堤鎮,X=3252927.718,Y=37595915.093,H=30.2m。止于常德市安鄉縣,:X=3254592.238,Y=37599861.870,H=30.1m。本項目推薦方案橋位位于石龜山大橋下游約1390m處,距離保河堤鎮水電管理站約100m,該橋位津市岸接線與現有S205線正交,橋軸線在津市岸(南岸)與現有S205線的垂直線通過平彎曲線(半徑600m)相交,大橋在津市岸的接線還需跨越鴨公河,河面寬120m左右。大橋在安鄉岸(北岸)的接線與現有S306線設平彎曲線(半徑550m)相接。擬建工程介于東經111o59′21″~112o01′48″,北緯 29°23′24″~29。
參照“技術要求”的規定,根據本次評估級別,綜合評估主要是根據前面現狀和預測評估結果,充分考慮區內地質環境條件的差異和潛在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根據“區內相似,區際相異”的原則,采用定性~半定量分析法對區內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分區(段),并依據地質災害危險性,防治難度、防治效益對建設場地適宜性進行評估。
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原則為:由于不同區(段)的地質環境條件存在一定差別,為了給場地的適宜性評估和有利于今后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提供依據,故按區(段)內的主要地質災害種類來進行分區(段),在單項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別評估的基礎上對建設場地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綜合分區評估。如果存在兩種及兩種以上的地質災害時,或者一種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在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中分別屬于兩種等級,則建設場地的危險性綜合評估的危險性等級為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中地質災害較大危險性等級,或者為多種地質災害最大危險性等級,以危險性等級較大的地質災害命名。
根據“技術要求”,在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的基礎上,以地質災害發育程度和地質災害危害程度為主要依據來進行綜合分區評估,按半定量原則則其量化指標確定見表1。地質災害危險性共為三級,即危險性大、中等、小,分別用I、Ⅱ、Ⅲ為代號標示,在綜合評估圖上,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危險性,危險性大用紅色,危險性中等用黃色,危險性小用蘭色,不同花紋代表不同類型地質災害。

表1 綜合分區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指數量化賦值表
N=a1+a2+a3+a4+a5+a6
按照“技術要求”中規定的地質災害危險性分級機確定要素原則,本次根據擬改建工程的實際情況,對“要素”中的“地質災害危害程度”參照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頒布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基本要求》中的相關規定量化并結合擬改建工程特征進行定量說明。
本次評估按單一災種最大危險性程度進行一級分區綜合分區評估。
根據以上綜合分區評估原則方法與量化指標,擬改建湖南省常德澧水安鄉大橋建設場地地質災害綜合評估結果見表2,擬改建建設場地地質災害危險性分為中等和小二個級別,即巖溶地面塌陷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Ⅱ),其它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Ⅲ)。
1.巖溶地面塌陷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Ⅱ)。分布于K0~K2+350路段,長2350m,區內為巖溶分布區,巖溶較為發育,現狀評估巖溶地面塌陷的危險性小。預測評估工程建設遭受巖溶地面塌陷的危險性中等,綜合評估區評估為巖溶地面塌陷危險性中等區。
2.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Ⅲ)。擬建大橋除上述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地段外,其余路段總長度2825m,現狀地質災害不發育,現狀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小,預測評估工程建設引發、遭受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區地面塌陷等各類地質災害一般危險性小,綜合分區評估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Ⅲ)。

表2 澧水安鄉大橋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匯總表
1.防治的基本原則。
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94號)《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堅持以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
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的治理費用,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并由責任單位承擔。
對經評估認為工程建設可能引發地質災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設計、施工、驗收同時配套進行。配套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未經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的,主體工程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根據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和工程建設可能引發或加劇以及工程建設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應編制其地質防治規劃及防治預案,以有效地避免和減輕各種地質災害的發生。
2.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綜上所述,工程建設引發以及工程建設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為巖溶地面塌陷。為了保證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和建成后的安全運營,使建設區影響范圍內線路工程及居民的生命財產免受地質災害的威脅和危害,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根據該工程具體情況,提出以下具體防治措施:
施工前進行工程地質勘察。
巖溶塌陷分布區應用工勘手段,查明地下巖溶洞穴、巖溶管道埋深、大小、發育方向及空間分布規律,采用相對應有效的工程設計和施工方案,避免或減少因工程建設引發巖溶塌陷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如在施工中需抽排巖溶地下水,應采取禁止大降深、強排水施工方案,否則會帶來較嚴重的地質災害后果。
河堤段應采取砌石護岸,提高該處河岸穩定性,防止岸崩的發生,在河岸可進行植樹造林,設立地面監測點,發現河堤有滑動、裂縫等異常情況時,應及時上報、及時調查、及時治理。
工程建設廢棄土、石應選擇平坦、寬敞安全地段堆放,并設置攔渣壩、截排水溝,以防人為地質災害形成,給附近村民的生命財產造成損失。
工程建設應做好生態環境及水土保護工作,做好坡面植草和排水系統工程。
擬建工程規模大,施工條件較復雜,對評估區地質環境有一定程度影響,在工程建設中,必須貫徹執行2004年國務院394號令《地質災害防治條件》及2002年省人大第75號《湖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科學規劃、科學管理,增強環境意識,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地質環境的破壞,努力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施工和驗收應當與主體工程的設計、施工、驗收同時進行。借鑒本地區鄰近工程的防治辦法,進行綜合治理,早治理、治快、治好,將地質災害遏制在早期萌芽階段,力求使地質災害防治經濟合理,安全可靠,做到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切不可存在饒幸心態和麻痹大意思想。
橋梁基礎施工期宜選擇在枯水季節,基礎施工期間要做好岸崩、管涌等地質災害的預防及監測,防治災害的發生。
由于本次工程勘察程度較低,區內僅有8個鉆孔,不能查明白云巖分布范圍,溶洞大小、位置、發育情況以及大的斷裂構造,建議工程建設施工前進行詳查,根據實際情況重新編制地質災害評估報告。
限制或禁止在橋區及兩岸抽排地下水,以免發生地面塌陷、潰堤、管涌等地質災害發生。
建議對橋梁基礎進行工程地質勘察,以勘察獲得的資料作工程建設施工設計,采取相應措施防止各類地質災害的發生。
綜合分區評估:擬建橋梁建設場地分為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危險性小兩個級別,即巖溶地面塌陷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區(Ⅱ),土地適宜性為基本適宜,屬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段;其它地段地質災害危險性小區(Ⅲ),土地適宜性為適宜,屬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