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承芳
我國社會以及國民經濟發展會受到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良好發展農村經濟才可使農村富強,為我國發展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然而在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在發展中受到了國內經濟疲軟以及外圍經濟惡劣情況的影響,發展速度難以提升。我國是農業大國,怎樣健康發展農村經濟是我國重點研究的問題,為了將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問題有效解決,首先應科學分析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形勢,掌握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任務,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現階段我國農業處于快速轉型的階段,從傳統農業過渡到現代化農業,在產業結構、生產經營方式、增長方式以及生產手段方面都進行了轉型。原有的農業增長方式是粗放型現轉變為集資型,而農業市場不再是自產自銷或是集中傳統國內市場,現已走向國際市場,確保國內市場的同時開拓國外市場,農村經濟受到這些轉變的影響將會更好的發展。
現階段不斷改變農村經濟的發展條件,使農村經濟在發展中面臨更好的趨勢。在提出三農政策后,為農村經濟發展營造了更良好的環境,落實三農政策的過程中,惠農力度不斷加大,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保護農村經濟發展。我國宏觀經濟在發展中也出現良好勢頭,推動農產品市場需求,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除此之外,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在農業發展中引入現代化元素。
經濟轉型在人才需求方面更偏向于技能型及知識型人才,然而很多農民都文化素質不高,難以與現階段社會轉變相適應,因此很多在城市務工的農民又回到農村,出現農村勞動力過剩的情況。因為這部分人沒有良好的市場應變能力,無法符合企業對勞動者的要求,因此農民將難以轉業。
三農問題的解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深化與城鄉間統籌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不可分割。因為我國長期存在二元經濟結構,加上國情與歷史文化的影響,城市與農村間存在著顯著的差別,導致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農村是小康社會全面建設過程中的重點及難點,現階段城市與農村間的差距不斷擴大,使農村經濟發展滯后,加上出現較為嚴重的二元結構障礙問題,這將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若是我國農村人口的總數量依舊為很高水平,將無法改變農村稀缺人均資源這一矛盾,也無法實現提升農民的收入和全面現代化奮斗的目標。現階段國民經濟的增長形勢開始回落,鄉鎮企業面臨重重困難,一些國民經濟行業減速發展,很多農村勞動力不能快速轉移出去。若無法使廣大農民根據市場經濟規則創造財富,那么將難以提升綜合國力。
現階段市場上的農產品由供不應求轉變為供過于求,產生了根本性變化,加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改革,農民無法獨立于市場外,不受到市場的影響來轉變收入情況。目前我國不斷提高人均消費水平,人們的消費結構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在產量方面很多農產品得到了一定提升,但難以提高產品質量,加上對于農產品的深加工程度不夠,所以失去了一定的優勢。人們在消費方面不只滿足于糧食蔬菜這些生活必需品,對于食品質量以及營養價值也有了很高的要求,從而農產品出現結構性過剩的狀況。為了將農民的收入增加,只是將農產品的數量和產量提高是不行的。
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經濟轉型是必經之路,為了提升農村經濟發展速度并穩定其發展情況就應將產業升級轉型的步伐加快。首先可在產業升級轉型中引入新技術設備,在現階段,機械化大生產是社會的標志,全部依靠人力來發展的時代已經逝去。現階段使用機械化設備能夠有效節省勞動力成本,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農業生產過程,將糧食產量提高。其次,將國家在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強。農村不是經濟發達地區,因此國家應將農業補貼力度加大,其中應該重視引導各個地區構建農業科技園。現階段科學技術發展速度較快,創新科技能夠帶來很多經濟價值,所以國家應引導各地構建科技園,用科技來帶動農業有效發展。最后,將農業輸出渠道拓寬,提升以城帶鄉的作用。現階段社會應轉變農業輸出的形式,使用互聯網將農業銷售的渠道拓寬,產業的轉變和升級應該根據不同地區的經濟形勢以及農村基本情況,真正落實產業的升級換代,才可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
農村全面發展會受到其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其中“要想富先修路”這一標語即可反應這一現象。一些農村處于山區難以發展起來,主要是因為無法和外界進行良好溝通,難以將農產品運輸到外地,形成嚴重滯后問題,從而應該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建設基礎設施應該依靠農民的力量,農民本身是最了解農村基本情況以及其知道哪里需要建設,從而農民應將自身的能力發揮出來,有效整合農村資源,將建設工作落實到需要的地區。一些政者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所以無法準確的判斷出哪里需要鋪路和修建水利設施,但了解了當地農民需求后,就可在合適地區配置最優的資源,從而農村建設基礎設施時農民應積極參與。
為有效創新農村制度應從創新土地制度入手。在改革開放初期,安徽鳳陽小崗村實行土地包產到戶以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向農村經濟發展轉變注入了一定活力,現階段在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和農村轉變現狀的背景下,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轉變土地制度。土地流轉加強是現階段的主要任務,以國家法律對農民土地所有權進行保護為前提,將審批手續及制度制定程序簡化,從而有效保護農民有關權益,處理好農民所面臨的問題,使農民信任國家政策,然而在落實過程中應更加嚴謹,防止出現國家土地資源流失的情況。
此外應該改革人才引進制度,盡管現階段國家有大學生當村官的政策,但卻沒有獲得良好的帶動效應,農村在引入技術型和知識型人才還面臨一定困難,所以應將相關政策完善引入更多人才,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還應保證城市與農村政策的一致,面對農民進城還存在一定的難題,應有效優化制度,給予農民便利,使其投入到城市建設中去。
在國家發展中,農民是基礎,如果農民不夠富裕,國家就難以繁榮,農民沒有達到全面小康就無法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在這樣的條件下,現階段應該有效破除城鄉間的二元結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應重視社會主義進程中農村經濟發展所占據的基礎性地位,掌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農村發展的重要性,確定以城帶鄉,以工促農這一方針,在政策和環境方面提供給農村經濟發展良好的支持。
在宏觀物價調控方面應重視農產品價格的調控,結合農業化轉向工業化對于農產品供需形成的影響,可將這一過程分化為兩個階段。工業化初期為第一階段,很多工業品成為農業中的投入要素,從而大幅提高其生產效率,使農產品增長速度加快,降低其內在價值。工業化中后期為第二階段,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面臨一定的問題,開始突現農產品供需矛盾,并且內在價值受到勞動工資增長速度的影響而快速提升。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加上發展不平衡,需要十年以上時間來完成工業化,因此在長期內農產品價格變動,CPI上漲情況還會出現。
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問題已經得到了一定的解決和完善,呈現出良好的整體發展態勢,但逐漸放緩的情況也提醒著我們應對一部分內容進行改革,以推動農村健康可持續發展。為有效處理農村經濟發展問題,應有效落實農村改革工作,不止要使產業快速轉型升級和完善基礎設施,也應在根本上變革、創新農村制度,促進農村經濟長期發展,以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