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李寧
目前,珠三角城市群逐步成長為國際化大都市連綿區,其經濟活力、創新能力、吸納人口能力很強。內部以廣佛肇經濟圈、深莞惠經濟圈為主,區域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根據2017年世界城市體系①排名中,廣州、深圳評為Alpha級別。未來將發揮珠三角溢出效應,以珠三角城市群以及廣州、深圳、珠海等重點城市的帶動,“廣佛肇+清遠、云浮、韶關”“深莞惠+河源、汕尾”“珠中江+陽江”三大新型都市區的建設格局已初現雛形。
2018年,廣東省城鎮常住人口增加到8021萬,城鎮化率提高到70.7%。全省超大和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區,分別是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其城鎮人口占全省城鎮人口比例達到51.1%。
當前珠三角地區是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特別是廣州、深圳等超大城市的“大城市病”現象十分嚴重。資源環境約束增大城市可持續發展壓力。珠三角地區多數城市都面臨著生態用地大幅減少、區域生態安全和功能缺失等問題。都市圈普遍面臨建設用地緊缺的問題,且目前城市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并未直接與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作為外來人口大省,廣東已承擔了大量外來人口公共服務成本,而且常住人口數量仍不斷攀升。2018年廣東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0.7%,對歷年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出以下結果:
預計至2025年,我省城鎮化率約為73.32%,2035年達76.97%。超大城市、特大城市面臨人口、土地、生態等種種問題,都掣肘我省新型都市圈實現可持續發展。圖1為城鎮化率預測圖
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手段。優化建設廣東新型都市圈,能夠進一步提高珠三角城市群的戰略地位。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未來一段時間,以城

圖1 城鎮化率預測圖
市群、灣區為重心的新型都市圈建設將成為我國經濟的最重要動力之一。未來要避免粗放擴張方式,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新發展理念,走出集約高效、綠色共享的都市圈發展道路。(1)優化建設三大都市區。優化城市布局和形態,構建“廣佛肇+清遠、云浮、韶關”“深莞惠+河源、汕尾”“珠中江+陽江””三大新型都市區,推動韶關、河源、汕尾、陽江、清遠、云浮等城市融入珠三角。加快建成高快速交通干線,促進城市功能互補、產業分工合作和要素資源優化配置。促進區域產業統籌發展,推動珠三角地區與粵東西北地區產業合作共建,促進產業要素資源互通共用。開展產業鏈聯合招商,鼓勵引導珠三角龍頭企業將生產性環節放在粵東西北地區,形成更緊密的經濟聯系。(2)打造宜居宜業的優質都市生活圈。加強都市圈城鄉間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以此促進人口空間結構的合理化和統一市場的形成?!耙坏匾徊摺币龑мr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除廣深兩市,其他地市全面放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條件。(3)強化高端產業吸納就業能力。加快壯大發展電子信息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形成各有側重的珠江東西兩岸產業集群。大力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城市高端產業體系,繼續擴大城鎮就業容量。結合各地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等,培育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產業集群,推動產業園區提質增效和產業集聚發展。(4)創新都市圈發展體制機制。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允許都市圈內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地區調劑。大力推進“三舊”改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盤活城鄉存量用地用于城市更新。健全人地掛鉤機制,按照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實行城鎮建設用地相應增加規模機制。探索戶籍制度改革,在具備條件的都市圈率先實現戶籍準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