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俞文蘭

在國有企業進行內部控制的過程中,內部控制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直接決定了國有企業內部控制措施能否順利的實施。在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中,主要是指國有企業能否建立起一個較完善的內部控制結構,包括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根據我國內部控制的規范要求,在國有企業中,董事會行使的是決策權,監事會行使的是監督權,而經理層則是負責企業的經營管理,以此實現三權分立。但是,從實際的內部控制環境來看,部分國有企業管理層并不重視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認為實施內部控制會影響其管理權力,因此對內部控制體系的建設并不是很積極。同時,雖然部分國有企業建立起了內部控制結構,但是存在權力重疊的情況,董事長身兼總經理的情況普遍存在,也有的監事會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使得三權分立的形式失去了其制約的作用。
在國有企業的運營管理中,企業通過內部控制活動對企業的各項業務和事項進行控制,并且大多數國有企業都建立起相應的內部控制制度。但是,所建立的內部控制制度并不完善,使得內部控制執行的效果較差,主要是表現在責任和權利的劃分并不明確,而且沒有將內部控制活動落實責任至每個人身上,使得責任相互推諉的現象發生,最終也使得實際的內部控制工作難以落到實處,內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國有企業的內部審計部門,通常是在財務或審計的副總經理的領導下進行審計工作,不直接屬于國有企業董事會或其內部審計委員會,這一情況使得內部審計部門的工作存在較為復雜的關系,尤其是與審計對象會存在人事、財務方面的聯系,嚴重影響了內部審計部門的獨立性,也難以實現有效的內部審計監督作用。同時,內部審計人員對企業高層的監督會受到職位權限的制約,往往只能是束手無策,并且大部分審計人員還存在身兼數職的情況,使得內部控制監督管理中許多問題無法有效解決,弱化了內部控制監督機制的職能。
加強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首先就是要構建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即完善企業內部組織框架,這是國有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基礎。首先,國有企業可以建立健全企業法人控制結構,發揮其內部制衡的作用,并且積極引入優秀的獨立董事和監事制度;其次,明確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責和權力,促使他們之間能夠相互分離且相互制約,杜絕“一把手”的情況發生,要建立起合理決策制度,企業的重大事項需要通過班子會集體討論后決策;最后,落實企業各個部門的工作職責和崗位職責,并且要根據企業自身發展的情況對部門設置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此更好地發揮各個部門之間相互促進和相互監督的作用。
加強國有企業內部控制,還需要企業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企業管理層需要充分認識到風險防范的重要性,強化企業員工的風險意識,才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的風險防范能力。對此,國有企業建立起的風險防范機制需要與自身實際情況相適應,如果無法實現專門的風險防控,可以通過現有的部門加強風險防控工作,如財務部門、審計部門等,這些部門都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強風險防范。或者也可以成立專門的風險防范小組,通過相關專業的人員對企業運營管理中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析、評估和處理,以此加強企業的風險防范能力。此外,要不斷完善風險控制制度,落實風險責任,促進企業管理層風險識別能力的提升。
國有企業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的過程中,需要完善相應的內部監督機制來評價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是否有效。對此,國有企業需要成立專門的、獨立的審計部門,充分發揮內部審計部門的作用,在業務上直接對審計委員會負責。同時,也要加強內部審計人員的培訓,提升其內部審計能力,加強其對企業的經營管理的全過程的監督管理。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要想獲得長遠的發展,則需要不斷加強其內部控制,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建立健全內部控制體系,通過構建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加強風險防范和內部控制活動以及落實內部控制監督機制,從而進一步地深化國有企業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