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多弗·米姆斯 劉黎

ICU病房中的消毒機器人
在新冠疫情中,機器人被用來探測環境,代替人類打頭陣,幫助房產經紀人驗房,在藥房分發藥品,在實驗室分類血檢樣本,為室內外消毒,為人們測量體溫,要求其戴口罩。
自2020年伊始,掃地機器人Avidbots Neo每天負責美國辛辛那提-北肯塔基國際機場航站樓的清潔工作。它滿載時重達476公斤,但由于搭載人工智能和大量攝像頭、傳感器,它依然可以安全地在人們周圍活動。一些原本并未配備化學制劑消毒功能的機器人也投入了戰斗。隨著武漢疫情逐漸嚴峻,中國深圳的優必選科技公司成立了應急技術攻關小組,對一些機器人進行整改,以適應對抗新冠病毒的新需求。優必選推出的克魯澤(Cruzr)和智巡士(Aimbot)機器人裝有熱敏攝像頭,能“看到”誰發燒了,標識出可能生病的人,還可識別出一個人是否戴了口罩,并給予提醒。
數年來,醫院一直使用高頻率的短波紫外線(UVC)——一種對人類危險、對微生物致命的紫外線,來為房間消毒,其優勢是能覆蓋一些常常被清潔人員遺忘的區域。但使用UVC光線消毒,需要有人進入房間移動燈管,以確保房間的全部表面都能受到最大劑量的輻射。為避免人體健康受損,可讓自主機器人承擔此工作。
2014年成立于丹麥的UVD機器人公司從2018年開始售賣自主研發的機器人,如今客戶遍及近50個國家。今年二月起,中國的醫院開始使用其技術。公司CEO佩爾·尼爾森表示,近來,UVC消毒機器人銷量暴漲。這些機器人沒有自動駕駛汽車那么復雜,但也可以在醫院自如穿梭,而且只需最少的人力來照看。這樣,醫院、福利院、監獄和辦公室等設施可以比單純依靠人力之時更頻繁地進行消毒,隔幾個小時就可以做一次。在新冠患者病愈離開之后,新患者入住之前,先將機器人送入房間進行初步消殺,這就如同過去發生事故后將機器人派入核電站等危險環境中。


掃地機器人AvidbotsNeo
這個“清潔技術”新市場面臨的一個挑戰在于,比起傳統的清潔方式,這些機器人可能太過昂貴。此外,清潔門把手、電梯按鈕等傳播病毒的表面所需要的靈巧度和精細度,仍然只有人類才擁有,機器人的技術細節還需不斷完善。
此外,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技術的有效性,比如紫外線殺菌系統的效果差異很大。有些制造商并未自行進行測試,有些公司則已經通過研究證明其系統非常有效,能殺死病菌,有效降低醫院的感染率。對此,買方需小心甄別。
這個機器人市場究竟會有多強勁,目前尚無定論,可能一旦危機過去,對此技術的需求就會陡降。但可以肯定的是,新冠疫情讓人們更加聚焦機器人和自動化,機器人技術的應用范圍也得以迅速擴大。
[編譯自美國《華爾街日報》]
編輯: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