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前,習近平總書記到浙江、陜西、山西考察時不止一次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在浙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在陜西,習近平總書記告誡當地干部要“當好秦嶺生態衛士,決不能重蹈覆轍,決不能在歷史上留下罵名。”在山西,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加強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推進能源革命、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統籌起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擲地有聲,彰顯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力量,體現著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胸懷和意志。
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崩羁藦娍偫碜鞯恼ぷ鲌蟾嬖趹獙π鹿诜窝滓咔闆_擊、突出強調“六穩”“六?!惫ぷ鞯拇蟊尘跋?,依然提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的預期目標,對“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實現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作出部署。這都體現了黨和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困難和挑戰之時,堅定不移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和持之以恒推動綠色發展的歷史擔當。
近些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大地藍天更藍、綠水更清、青山更秀。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紛紛表示,要清醒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責任和緊迫任務,著眼長遠,以對人民、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以問題為導向,采取有力措施,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讓全國人民共享優良生態環境帶來的福祉,奮力譜寫美麗中國新篇章。
在發展過程中,要始終把保護生態作為重大政治責任,以最嚴的措施,確保生態環境只能更好、不能變差。對所有新上項目,很多地方都明確提出嚴守底線的原則,如果突破了生態底線,即使能帶來再多的稅收、再多的GDP,也堅決不上。扛起這樣的擔當,需要更好地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與全過程,特別是找到更多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建設、人才引進、鄉村振興等工作任務的結合點,不斷讓最美環境展現更美前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我們科學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金鑰匙,也是我們始終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的方向標。只要我們咬定“青山”不放松,拓寬科學和系統的視野,不斷提高改革發展的本領和綜合治理的能力,我們就能夠讓“兩山”理論在中華大地轉化為更美麗誘人的發展故事,就能夠讓綠水青山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變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