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
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調研,首先來到位于商洛市柞水縣的秦嶺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秦嶺生態保護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對確保中華民族長盛不衰、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總書記的考察調研,讓秦嶺一下子成為了中外媒體關注的焦點。
秦嶺,素有“國家中央公園”之稱,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大秦嶺是中國地理版圖的一部分,然而,這并不是普通的一部分,而是極不尋常的一部分。大秦嶺處在中國腹心地帶,是與中國昆侖山一脈相承的中央山脈。在中國生態系統中,大秦嶺可以稱得上是“芯片”。大秦嶺既是中國地理中心,又是中國生態精髓,既是中國南方與中國北方的分界線,又是兩大母親河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有“中央水塔”“生物基因庫”之稱,又被視為“中華父親山”。
“三千里大秦嶺 五千年中華史”,大秦嶺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地理標識,亦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其自然景觀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大秦嶺的綠水青山,就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金山銀山。大秦嶺與黃河、長江構成的“一山兩河”地帶,是中華文明的源區,也是美麗中國的重要標志。
總書記考察的陜西秦嶺是大秦嶺的心臟地帶、最精華所在,是中國頂級生態空間中的核心空間,是保護大秦嶺的核心陣地。秦嶺陜西段,東西抵省界、南北至山體坡腳線,總面積為5.82萬平方公里,涉及商洛、西安、寶雞、渭南、漢中和安康6市39個縣,是漢江、嘉陵江、丹江、洛河,浐河、灞河等重要河流的發源地,也是渭河重要的水源補給區。目前,陜西秦嶺已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地130處。其中,國家公園1個、國家植物園1個、野生動物園1個、風景名勝區14個、自然保護區33個、森林公園50個、濕地公園11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11個、地質公園8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集觀光、休閑、度假、避暑、療養、娛樂以及科學考察為一體,全國最大的自然公園群在秦嶺呈現,形成了良好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生態秦嶺的前世今生
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初期,秦嶺木材支援全國,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也因此付出了生態代價。自1998年陜西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及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以來,陜西林業部門因地制宜,在秦嶺地區累計完成人工造林319.52萬畝、封山育林655.09萬畝、飛播造林1053.22萬畝、森林撫育645.75萬畝,有效擴大了秦嶺地區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達到69.65%,森林蓄積2.7億立方米。
習近平總書記在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時,步行進入羚牛谷查看自然生態,稱贊這里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天然氧吧”。在陜西,隨著生態建設與保護的不斷推進,這樣的天然氧吧正越來越多。自1965年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建立以來,全省共建立自然保護地10個類型273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初步形成。
陜西地跨3個氣候帶,生態系統類型多樣,生物多樣性豐富。多年來,陜西林業部門大力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工作,全省11市(區)113個縣級單位均設立了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2017年,秦嶺國家植物園開園運營。2019年,大熊貓國家公園陜西省管理局掛牌成立,秦嶺國家公園前期工作也在積極推進。
樹長了,林密了,生態質量提高了,野生動物棲息地的質量在不斷恢復優化,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穩定增長。最近,在秦嶺地區接連發現了新的動植物物種:在秦嶺北麓,首次發現了蕙蘭;在太平河流域,連續發現了襀翅目和扁翅目的昆蟲新物種。陜西省龍草坪林業局、陜西省動物研究所在整理紅外相機監測資料時發現,在秦嶺興隆嶺和天華山金錢豹種群重要走廊帶區域內拍攝到野生金錢豹畫面,表明其種群已經由保護區向外擴散,并且在保護區外建立了穩定的金錢豹種群。
物種的天堂 生態的樂園
自1965年太白山建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至今,陜西在秦嶺已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33個,總面積850萬畝,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個、省級自然保護區14個。這些保護區主要分布在秦嶺主峰太白山及秦嶺主脊南北兩側。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老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即分布于此。這里也是“秦嶺四寶”分布最集中的區域,是秦嶺自然保護區最密集的區域,形成了小規模的秦嶺保護區群。
多年來,秦嶺自然保護區群保護成效顯著,秦嶺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69.65%,森林蓄積量2.7億立方米,有種子植物3800多種,陸生野生動物580多種。“秦嶺四寶”種群數量明顯增加,棲息地面積不斷擴大。秦嶺大熊貓由20世紀80年代的109只增加到345只,增幅全國最高,野外種群密度居全國之首。朱鹮種群數量由7只發展到4000多只,被稱為“世界拯救瀕危物種的成功典范”。羚牛數量4000多頭,金絲猴數量超過5000只,豐富的野生動植物種群扮靚了陜西多彩的生態空間。
除了眾多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外,秦嶺還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植被分帶最清晰、最具自然風貌的植物園,也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植物園——秦嶺國家植物園。秦嶺北麓下的西安秦嶺野生動物園,龐大的動物種群和數量都是西北之最。
在位于秦嶺中段周至縣境內的秦嶺國家植物園開放區,記者看到丘陵和平原植物遷地保護區內引種保育的眾多植物生機勃發。
由陜西省政府、國家林草局、中國科學院、西安市政府聯合共建的秦嶺國家植物園,園區內地貌單元多樣,氣候垂直變化明顯,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有植物1641種,動物154種,昆蟲2000余種。歷經20年克難攻堅的立項和建設,作為全國唯一冠以“國家”二字并以“秦嶺”命名的植物園,致力發揮自身優勢,突出秦嶺區域植物特色,以打造“世界級”植物園為目標,不斷提高園區生態含量和文化含量。
據秦嶺國家植物園科研中心博士朱琳介紹,近年來,園區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斷加大生態保護和科研科普力度,先后開展了陜西本土植物清查與保護、引種保育及秦嶺山地多樣性植物研究等工作,為確保園內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的原真性、完整性奠定基礎。
中科院西安分院研究員、秦嶺國家植物園原主任沈茂才說,目前10平方公里的遷地保護區內已引種保育包括華山新麥草、秦嶺紅豆杉、珙桐、翅果油樹等珍稀瀕危植物30余種,基本建成科屬專類園18個和60畝的苗圃、引種資源圃。其中,秦嶺紅豆杉和珙桐是秦嶺生態系統中的植物代表,具有極高的生態、藥用和文化等價值,被譽為“秦嶺雙嬌”。
據介紹,在秦嶺太白山地區,太白紅杉是山地森林最上線唯一的落葉喬木針葉林樹種。太白紅杉是松科落葉松屬紅杉組的高大落葉喬木,為我國特有種,僅分布于陜西秦嶺太白山、玉皇山和佛坪河戶縣等地海拔2600~3500米的山地,目前已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這里的太白紅杉樹干筆直、枝繁葉茂,高可達20米,倔強地生長在亂石堆砌的山坡谷地,與林下厚厚的草甸植物構成了特有的小生境。每值八月,太白紅杉淡紅色長圓形的球果就會長成,3~5厘米長的球果長在下垂的短枝上,與一簇一簇的披針狀線形小葉交替出現,會形成獨特的景致。
在秦嶺還有一種隱居深山的獨葉草。獨葉草是我國特有單種屬植物,屬于毛茛科獨葉草屬,有長長的地下根狀莖,每年自頂端芽中生出一片葉和一條花葶。獨葉草在林下成片分布,片片挺立的心狀圓形葉平鋪在長滿苔蘚的地面上,沿著大樹基部的空地延伸開去。獨葉草每片葉從基部深裂成五個裂片,好似綻放的五瓣花,這是一種原始的脈序特征,在被子植物中非常少見,對研究被子植物的演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陜西省林業局局長黨雙忍強調說,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當好秦嶺生態衛士”的囑托,建設好秦嶺國家植物園,進一步加強科學研究力量,大力開展科學普及工作,在秦嶺植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不斷取得創新成果,探索秦嶺保護新途徑,將其打造成秦嶺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與示范基地,為推進秦嶺生態空間治理,建設美麗陜西做出應有的貢獻。
據了解,多年來,陜西林業部門始終貫徹“讓城鄉居民走進美麗的生態空間,讓美麗的生態空間提供美麗的生態服務”理念,拓展生態服務功能,取得顯著成效。秦嶺地區6個地級市,已有5個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分別為商洛、西安、寶雞、漢中和安康。秦嶺地區生態資源豐富,發展生態旅游、生態康養、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等生態服務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秦嶺已建立50個森林公園,其中太白山、樓觀臺、驪山、少華山、金絲大峽谷、木王等森林公園已經成為省內外知名的旅游景區。已建立青少年森林體驗(教育)基地16處,年均接待10余萬青少年參加體驗(教育)活動。
持續播綠 生態富民
近年來,為改善生態環境,陜西林業部門持續推進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重建等林業建設工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
1998年,陜西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經過20多年休養生息,質量迅速恢復,森林蓄積量達到4.78億立方米,是第一次森林資源清查的2.56倍。20年來,陜西堅持不懈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覆蓋全省10市102個縣(區),完成退耕還林面積4039.7萬畝,居全國第一。
延安市通過實施全域退耕,實現綠色全覆蓋,不僅成為全國生態建設“一面旗幟”,也成為世界生態脆弱區生態修復“延安樣本”。新中國成立初期,榆林沙化土地面積3600萬畝,流動沙地超過860萬畝。經過長期不懈地治理,榆林林木覆蓋率從0.9%提高到33%,沙化土地面積減少1569萬畝,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流動沙地全部得到治理。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顯示,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93.24%,荒漠化土地面積比1999年減少472萬畝,沙塵暴幾近消失,年揚塵天氣減少到10天以下。
渭南市蒲城縣82歲退休老教師齊仲平,20多年來始終堅持在洛河邊開荒造林,已經建成了1000余畝的“古渡林場”,看著如今草木蔥蘢、生機盎然的林場,老人說:“習近平總書記說,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山清水秀才能文明永續,我要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還要看著把蒲城洛河國家濕地公園在這建成呢,讓大家都能享受到綠水青山的生態美。”
如今的三秦大地“綠肥黃瘦”,全省森林覆蓋率由13.3%提高到45%,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多公里。特別是2000年至2018年,全省植被指數變化百分率平均17.9%,為全國平均值的兩倍。“榆林草灌鎖沙丘,延安黃土變綠海,關中大地園林美,秦巴山區綠更濃”,深深淺淺的陜西綠正呈現在世人面前。
秦巴山區是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陜西秦巴山區有29個貧困縣,其中11個是深度貧困縣。這里是三秦大地生態空間治理的主戰場,是我國寶貴的生物基因庫,同時也是脫貧攻堅的主陣地。
家住安康市嵐皋縣孟石嶺鎮豐景村的李長松是秦巴山區眾多生態護林員的一員。2014年李長松突發意外,受了重傷,醫藥費讓他的家庭債臺高筑。2016年初,他家被列為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當年10月,李長松被選聘為生態護林員。幾年來,他對所管護林區的溝溝岔岔走了一遍又一遍,沿路對群眾不厭其煩地宣傳森林防火、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等林業政策和法律法規,確保森林資源安全。
為了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李長松于2017年3月初做起了林下養雞的產業。幾年來,李長松的林下養雞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已具有年孵化小雞3000只、出售雞蛋5萬個、年出欄商品雞6000只以上的規模,凈收入超過30萬元。2019年,李長松帶動了本村富余勞動力6人就業,并通過“公司+農戶”的形式為豐景村38戶貧困戶免費發放雞苗3000余只,簽訂產品回收合同,以保底價回收產品,帶動38戶貧困戶增收15.2萬元,戶均增收4000余元。今年,他進一步擴大規模,預計到今年年底,年總產值將達到70萬元,純收入達到35萬元以上。
多年來,陜西林業部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以生態脫貧為統攬,傾斜政策資金,全力推進生態脫貧各項措施精準落地,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選聘生態護林員是各項措施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既為國家護好了“被子”,又為貧困戶增加了“票子”。截至目前,秦巴山區共選聘生態護林員3.9萬余名,帶動11萬余貧困人口增收脫貧。
黨雙忍說,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牛背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要求“切實做守護秦嶺生態的衛士”,這讓大家非常激動。守護秦嶺生態是陜西林業人的“一號使命”。我們一定牢記使命、不負重托,整合優化秦嶺自然保護空間體系,切實守護好秦嶺生態空間上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鳥一獸,讓秦嶺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