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振華
摘 要:檔案局館分離后,文化功能建設方面展現出它獨有的魅力。但是,目前檔案館的文化功能建設明顯有很多制約因素,怎樣突破目前的現狀是亟待解決的事情。針對這種情況,本文提出幾點建設性對策,望檔案館的文化功能在新時代展現出更積極健康的形象。
關鍵詞:檔案館文化;功能建設;對策
檔案館文化是諸多文化建設的重要成員之一,它在社會中具有獨特的功能和魅力。歷史進入新時代,隨著機構改革檔案局和檔案館分離,檔案館的文化功能更加凸顯。如何讓檔案館的文化功能開創出新的局面,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目前檔案工作者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
1 檔案館文化功能
1)存儲記憶功能。檔案是歷史的原始記錄,能夠反映一個國家或民族在一定歷史時期、一定區域內的工作生活、政策法規、科技文化、宗教等狀況。存儲記憶功能是檔案館文化功能的基礎功能。檔案所記載的史實,重大活動及國家的方針政策,作為歷史的憑證,不僅能夠存儲歷史的記憶,還為我們編史修志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據。
2)教育傳播功能。檔案的歷史復原性,可靠性極高。其中,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最大的意義就起到宣傳教育的作用。它不僅能讓大眾了解歷史的原貌,還能激發大眾的愛國主義情懷,體現了檔案極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其次,檔案的原件作為原始的記錄載體,是人們學習借鑒的最佳選擇。人們通過查閱利用檔案,了解真實的歷史,創作了很多紀實小說、紀實電影以及各種檔案編研成果,在社會中廣泛流傳,文化得以融會貫通。教育傳播功能是檔案獨具魅力的地方之一。
3)多元化功能。當前,人類社會的發展處于全球一體化的浪潮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國各族人民經濟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等日益頻繁,形成多元化、共享共存的格局,這是社會歷史全球化健康發展的趨勢。檔案館文化作為眾多文化建設的成員之一,緊跟時代的進步,體現出多元化功能。經濟發展的全球化,信息網絡時代的到來,人們個性化需求的增長,對檔案的借閱利用更突出取長補短、發揮優勢。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對全世界國家求同存異的認識,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識,對世界相互依存、互贏發展的認識,都起到積極的作用。
2 新時代檔案館文化功能建設的制約因素
新時代,積極推進檔案館文化建設,傳播歷史文化,推進科技進步,提高人文修養,成為檔案館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但是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制約檔案館文化功能建設的因素很多。
1)管理模式相對滯后。首先,檔案管理還處在一個傳統滯后的管理模式階段,自我革命精神不足。對于檔案實體本身而言,大多數檔案館的管理形式還是以紙質檔案為主,檔案電子化還沒有實現普及,數字檔案館和智慧檔案館的建設幾乎為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文化的傳播利用。因此,檔案管理體制亟待變革。其次,檔案館工作的人本觀念不足,學習型檔案團隊的建設力不從心。個人和檔案館是一個整體,面對新環境,能夠迅速做出正確的決策,吸收新觀念、新知識、新技術,推進檔案館學習型團隊建設,是檔案館文化功能實現的必要條件。
2)服務被動。首先,受傳統管理模式的影響,檔案工作者的服務呈現出單向性、被動性。被動的服務很難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雖然檔案價值連城,但是卻不容易被世人真正知曉。如果我們還是僅僅等待用戶自己上門,才提供利用服務,檔案本身的價值會大打折扣,檔案館文化功能的體現就存在缺憾。其次,檔案館館藏結構單一,電子信息化程度不高,社會覆蓋面不夠,導致檔案館服務被動化。長期以來,檔案館的文化活動多是檔案展覽、檔案宣傳教育,并沒有真正參與社會文化建設的各項活動,這是檔案館發展的局限性。當前只有利用新時代、新環境,不斷豐富館藏、創新宣傳方式,發展數字檔案館、智慧檔案館,才能進一步實現檔案館文化功能。
3)資金投入不足。首先,資金投入不足制約了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阻礙了檔案館在軟、硬件方面的建設。其次,資金投入不足直接影響了檔案資源在市場的有效配置。檔案館信息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檔案資源單一,檔案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偏低,都會導致服務效率低下,不利于檔案資源科學的開發利用。
4)公眾認知度不高。從目前檔案工作的利用情況來看,大部分利用者都是機關單位,個人查詢利用的情況頻率很低。因此,可以推斷出公眾對檔案的認知度并不高。蘇州大學社會學院胡燕《我國檔案館尚未走向公共的實證分析—基于六省、市居民的調查數據》顯示:六市居民對檔案和檔案館“了解”僅占21.5%,“不了解”占35.2%,選擇“說不清”的被調查者是43.3%;對遇到問題需要使用哪類檔案,表示“非常了解”和“比較了解”的被調查者有21.1%,而還有近80%的居民不了解在什么情況下需要使用檔案解決。公眾對檔案的認知度不高,檔案的利用價值得不到充分體現,是檔案館文化功能受限的社會因素。
3 新時代檔案館文化功能建設的對策
1)完善檔案館管理體制,強化智慧管理、科學管理。第一,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檔案法》規定:檔案館需對保管期滿的檔案,定期向社會開放,我國的法人和自然人都可以在持有合法證明下,通過履行相關手續,利用已開放的檔案。只有將檔案記載的信息依法依規投入在社會實踐中,它的潛在價值才會被挖掘,才更有利于文化事業的發展,增強檔案的文化魅力。第二,以人為本,簡化檔案館組織管理模式,建立學習型檔案團隊,為檔案館文化功能建設提供智力支持。檔案工作健康發展,貴在勇于自我革命,突破管理跨度,減少中間層管理,有利于領導正確掌握工作方向,精準做出決策,提高工作效率;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組建高質量團隊,有利于及時吸收新觀念、新技術,合理安排學習計劃、做好績效評估、交流培訓等工作。第三,加快推進數字檔案館、智慧檔案館建設。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使信息的呈現趨向智能化。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多元化和當前檔案館服務單一性發展不平衡,將數字檔案館、智慧檔案館加入傳統工作,有利于文化的傳播利用和高質量體現。
2)創新服務模式,建立咨詢交流平臺。當前,檔案工作的服務模式比較被動,這與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旺盛是矛盾的,解決的辦法如下:第一,網上咨詢平臺+面對面服務,做反饋信息登記。改變服務被動向主動化發展,了解用戶所需,使分散的社會資源集中管理,有利于檔案資源的開發利用,有利于豐富館藏,使檔案館文化功能建設更加生動、形象。第二,繼續加強館際交流合作,使服務立體化。通過交流合作,“博彩眾家之長”,拓寬工作思路,實現文化和諧、融合發展,最大程度實現檔案資源交流傳播和共享共用。
3)加大資金投入,加強檔案館自身建設。充足的資金投入是檔案館文化功能建設的經濟保障。加大力度優化庫房環境、加快檔案館智能數據庫建設,積極組織學習交流、業務培訓,才能使檔案信息的文化傳播功能展現的淋漓盡致,實現檔案工作最大效益化。
4)創新檔案宣傳教育方式,提高公眾檔案文化認知水平。為增強公眾的檔案意識,普及檔案文化,檔案宣傳工作必須進行改革創新。傳統的宣傳方式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檔案文化的認知,人們喜歡更加高雅、更加富有文化氣息、更高效且貼近生活的方式。因此,檔案宣傳除了現有的檔案展廳、檔案復制品及宣傳頁外,應該多方位、立體化進行宣傳教育。如發展檔案網絡宣傳教育,對依法開放公布的檔案信息,可以制作成文章、動畫片、小品等多種形式的檔案作品,利用微信、微博、網站、直播等平臺,達到與公眾的互動,使檔案意識主動進入公眾的思維,從而提升公眾的檔案認知水平,樹立新時代檔案館文化形象,使檔案館文化事業健康綠色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J].南風窗,2017:16.
[2]張銳.公共檔案館職能拓展的"過程邏輯范式"及要義分析[J].檔案學研究,2009(05):22-24.
[3]黃立新,王儒琳.當代中國檔案組織機構的建設發展及展望[J].林業科技情報,2009,041(004):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