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民
近年來,“里下河文學流派”正在引起國內文學界的關注。對“里下河文學流派”區域的界定、作家概況、文學成就和特點、審美屬性等,很多機構和專家學者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分析,并就其進一步繁榮發展進行了探索與研究。
“里下河”是指我國沿海地區的江蘇省蘇中地帶那片廣袤的平原水鄉,它西起京杭大運河最早修鑿的河段里運河,貫穿淮安、揚州兩地(俗稱里河),東到唐宋時期修筑海堤時形成的串場河,南北貫穿鹽城、南通兩地的部分地區,是中國鹽文化的搖籃(俗稱下河)。其間的平原區域,大致包括揚州、泰州,淮安、鹽城及南通部分地區。這里自古就以“淮上風情”、“淮下俚語”的獨特水鄉文化載于史書。從明代小說家施耐庵、吳承恩到清代文學家鄭板橋、詩人吳嘉紀,再到現當代作家汪曾祺、胡石言、畢飛宇,這里一直是文脈傳承延綿不絕的地區之一,文化底蘊豐厚。
現當代以來,以揚州市高郵籍作家汪曾祺為代表的一大批生于里下河、長于里下河的作家,攜其“里下河式寫作”相繼在文壇上占據重要地位。汪曾祺的一篇《受戒》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學創作中尚有諸多清規戒律時另唱別調,令人耳目一新。其后模仿者甚多,但得其精髓者甚少。汪曾祺始終用美的眼光觀察生活,發現和表現真善美的創作態度;始終關注小人物的靈魂命運,與人民大眾心心相印的創作立場;始終淬煉現代漢語之美,運用故鄉特有的語言風格,探索優美的華語寫作的創作情懷,使他的作品洋溢著純樸與浪漫,呈現出一種既有傳承又有創新的獨家氣象。不斷創作出有道德,有溫度,有筋骨,有夢想的文學精品。汪先生的質樸與從容指引了眾多作家的寫作理念和處事態度。軍旅作家胡石言的《柳堡的故事》、畢飛宇的《推拿》等作品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文學經典。王干、吳義勤、費振鐘、劉仁前、龐余亮、魯敏等多位作家、評論家,他們以眾多優秀作品先后問鼎全國重要文學獎項,形成了獨特的里下河文學現象,成就了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學流派。引起全國文學界的廣泛關注。這是繼荷花淀派、山藥蛋派之后,又一個日漸成型的新文學流派。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學呈現了百花齊放,繁榮發展的新階段。以孫犁為代表的“荷花淀派”和以趙樹理為首的“山藥蛋派”是我國當代文學中最有影響的兩個流派。荷花淀派的作品一般都充滿樂觀精神,清新樸素,描寫逼真,心理刻畫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主要作家還有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這個地方,也源于孫犁的短篇小說《荷花淀》。是一種以作品特色為主的寫作流派。
山藥蛋派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是以趙樹理為代表的一個當代文學流派。山藥蛋派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古典小說和說唱文學的傳統,以敘述故事為主,人物情景的描寫融化在故事敘述之中,結構順當,層次分明,人物性格主要通過語言和行動來展示,善于選擇和運用內涵豐富的細節描寫,語言樸素、凝煉,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主要作家還有馬烽、西戎、李束為、孫謙、胡正等,人稱“西李馬胡孫”,他們都是山西農村土生土長的作家,有比較深厚的農村生活基礎。
如今,“里下河文學流派”概念的正式提出,表明一種充分體現文學地緣特點的文學流派正在逐步形成。從“五四”到現在的一百年間,里下河文學一直生生不息,作為一個正在成長的文學流派,正處在大有可為的青壯年時期。并且已成為這一地區的文化名片。里下河文學流派幾乎占據了江蘇文學的半壁江山。
從里下河作家群的人數,各類文學作品的數量、質量與影響力,以及作品的地緣風情濃郁,題材風格具有一定相似性等特點來講,里下河文學流派具有必然性和重要意義。從里下河走出來的作家畢飛宇,他直言自己閱讀了汪曾祺的所有作品,并從其作品里汲取了豐富的營養,為自己所用。在當下時代,通過對里下河文學作為地方性文學和鄉土文學的思考,不僅可以重新提煉地方知識,還可加強正日漸受到現代性沖擊的地方性文化的內部認同,這一點在當代尤其重要。里下河文學流派有著自己獨特的地域性。從汪曾祺、胡石言,到畢飛宇、劉仁前等作家的作品中,反映小鎮、小村的水鄉生活的作品非常多,處處都有水鄉的“潮濕氣”,這與在城里長大、生活在城市的作家有不一樣的地方。里下河文學流派這個概念的提出,是要讓我們重點來思考里下河區域文化是如何來影響一大批作家的寫作以及當地文化版圖,梳理這個文學流派的文脈,將為重新解釋一些作家的作品提供新的角度和方法。
全國各地的村落很多,但并不是能像里下河這里的村落一樣,常被寫進文學作品中。這種文學現象不是隨便在一個地方都可以出現的,是無法隨意復制的。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文壇也有過“文學陜軍”、“文學湘軍”等提法,但與里下河文學這樣一個作家群落、文化現象相比,后者則更為內在。同一方水土、同一種生活方式,讓這里的作家們在寫作上有著高度的自我認同和文化認同,形成了里下河文學流派內部一致的紋理機制和組織架構。他們既有各自鮮明的創作個性,又有相通的文化根源和精神氣質。形成了里下河作家創作的文學特征,如自覺的人文地理意識的書寫、自然呈現的漢語古典情結等,以及細膩、節制、淡泊、溫婉、率真的美學內涵。
應該對“里下河文學流派”的提法做更深人的探索與思考。當今社會人們交往頻繁,流動性強,因此在強調地緣文學特色、提出地方性文學的概念的同時,也應注意其他影響因素,不能忽視現代性國家與民族國家統一性的問題。固守本地的作家和“走出去”的作家,構成了里下河作家群體豐滿的兩翼,而正是走出去的作家,在經歷流浪磨礪后,反而把家鄉的東西更加深刻地凸顯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