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
摘 ? 要: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的發展全面提升了一個國家的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國家競爭力,人工智能也將顛覆教育行業。未來很多崗位將會被取代,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工智能時代,高職學校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需加強引導學習,開展調研工作,引入新型教師,搭建“學校+協會+企業”平臺,建立創新校企協同育人進制,實現課程及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路徑的改革研究?;谌斯ぶ悄墚a業發展的視角,提出高職人才培養的具體實施方案。
關鍵詞:人工智能 ?人才培養 ?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7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06(a)-0224-02
2017年9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職業教育要主動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加大人工智能的應用。2019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1]。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必然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產生新的時代需求[2]。面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浪潮與需求,高職院校要積極適應就業市場對人工智能的需求。以人工智能時代為背景,基于產業創新發展,探討高職院校如何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以促進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盡快適應人工智能時代需求。
1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述評
1.1 國內外研究現狀
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國外教育注重教育人工智能技術研究,如機器人教學,以及將這些技術應用到教學中[3]。國內學者趙智興,段鑫星通過實證研究方式,從社會需求、國家政策和高職教育自身追求三個層面揭示人工智能時代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變革的現實依據[4]。在此基礎上,立足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變革遵循的邏輯理路,探究人工智能時代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變革面臨的現實困境,并就此提出相應的改進路徑。
1.2 國內外研究述評
綜上,國內外學者關于人工智能時代高職教育研究有力地推動人工智能時代高職教育人才的培養。但是國內學者側重于理論研究,忽視了與實證研究相結合,從微觀視角研究高職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較少,而且基于產業創新發展這一視角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這也是未來關于人工智能與高職教育的相關研究的主要發展趨勢之一。
2 ?人工智能時代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現狀研究
目前,我國的高職教育還是以技術為導向,為各行各業培養單一崗位的工作者,也促進學生就業,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但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這種標準化的教育,會受到嚴重的挑戰。高職教育在專業設置、教學方法、課程開發方面、深化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及創新能力方面存在諸多問題。
(1)專業設置與市場脫節,教學方法手段陳舊。高職學校很多課程開發與市場脫節,達不到用人單位的需求。盡管有些高職學校也做了調研,但調研的力度與廣度不夠,沒有代表性,使得課程開發具有隨機性。在教學方法上,還是采用傳統教學,沒有結合線上資源進行線上線下一體化教學,效果不佳。
(2)無法實現課程多維度開發,學生無法建立多維度的思維模型,無法實現崗位遷移與創新。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以單一的崗位設置專業課程,實現對某一類崗位技能的培養,然而,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大量企業需要更多的復合型人才,如果只培養單一型技能人才,學生無法建立多維度的思維模型,遇到跨域問題,無法實現崗位遷移,無法適應企業對崗位的需求。
(3)以傳授技能為重點,實現標準化教學,無法實現學生個性發展。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不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自主學習、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老師考核的重點是對技能水平的掌握,少有考核學生的創新能力。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機器人可以取代那些重復繁雜的工作,創新就顯得特別重要。傳統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價值取向將發生變化,要求高職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向專業養成、綜合集成、理實一體、創新驅動方向發展。
3 ?人工智能時代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創新路徑改革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協同推進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創新路徑改革,需優化專業設置,大力發展優勢專業,骨干專業引領,積極建設國家級資源庫建設,豐富課程教學資源,搭建“學校+協會+企業”平臺,建立創新校企協同育人進制,將人工智能企業引進學校,融入教育廳推出的“1+X”證書,實現以證代考。
3.1 搭建“學校+協會+企業”平臺,引入人工智能企業最新核心技術,實現課程改革,構筑智能教育形態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構建出個性化學習與交互式學習一體化的新型教育體系。強化學生技能素養的同時,也要彰顯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能力的培養,增設人工智能,“雙創”等“心智課程”,培養學生的判斷力、分析力、創新力、以及面對未來市場的應變能力。創建學生學習新模式,彰顯學生在學校生活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潛能,尊重他們個性化的選擇。引入人工智能企業最新的核心技術,將其轉化為校內課程,將人工智能技術與數學、計算機、互聯網、電子技術、心理學、管理學等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構建“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養模式。
3.2 研發人工智能線上課程體系,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
目前高職學校開發的在線課程,主要是部分課程的精品課程,微課等,這些課程不完備,某些課程是否適應市場需要,還有待討論。打造一套完備的人工智能線上教學體系,學生可以通過它,選擇自己的學科,自己的專業方向,自己的專業課程,真正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大力研發人工智能參與的在線課程并不是摒棄傳統的線下課堂教學。是要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有機結合,共同提升教學質量與效果。
3.3 針對不同學生,建立不同的課程體系,完善考核制度
傳統教學是老師讀取學生的數據,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是計算機讀取學生的數據,一邊讀取,一邊分析。教師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引擎,構建出每一個學生的知識地圖,根據學生的知識地圖,對學生學習的每一個知識點以及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度有一個很好的把握,可以看到每一個學生學習的用戶畫像,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方案,從而達到高效教學。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本身要學會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讓人工智能技術真正成為教學的幫手。教師要了解人工智能在各種考試測評、教育決策等教育場景中的應用。如自適應教學平臺采集學習者學習過程中的行為數據,對學生學習興趣、知識水平、學習進度等做出分析及預測,以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服務。
4 ?結語
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高職學校要想生存,一定要認識當下職教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不足,要研發人工智能線上課程體系,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開辟人才培養新路徑,構筑智能教育形態,真正找到一條適合人工智能時代特色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參考文獻
[1] 李科.人工智能的新突破與機器人時代的職業教育[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5(4):20-22,38.
[2] 王輝,孫建波,楊井飛.淺析新興信息技術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7(9):84-89.
[3] 魯石.人工智能視角下的高校職業素養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8(7):104-108.
[4] 趙智興,段鑫星.人工智能時代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依據、困境與路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9,40(2):213-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