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研究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模型實驗室一般性建設策略的基礎上,結合高職院校模型實驗室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現實需要,探討一種基于“產學結合+校企共建+共享開放”三位一體模式的模型實驗室建設新思路。將“產學結合+校企共建+共享開放”三位一體模式的實驗室建設相關理論和策略引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模型實驗室的建設中,創新環境藝術設計模型實驗室建設的改革與發展,促進模型制作實驗教學的有效開展,以適應高等職業教育對技術技能型人才和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求。
關鍵詞:產學結合;校企共建;共享開放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16-00-04
1 環境藝術設計模型實驗室建設及發展現狀
2019年4月1日,教育部、財政部發布《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9〕5號,簡稱“雙高計劃”)。“雙高計劃”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設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職學校和150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
在高職院校越來越注重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背景之下,實驗室作為培養學生應用和實踐能力的主要場所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實驗室的建設成為了各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1]。對于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而言,通過對建筑、景觀、室內模型的設計與制作實訓,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環境空間的形態、結構、材料及工藝等,還能夠啟發設計靈感、開拓設計思維、鍛煉實操能力。因此,模型實驗室的建設至關重要,是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
1.1 當前環境藝術設計模型實驗室建設及使用狀況
目前,環境藝術設計模型實驗室的建設得到了國內各高校應有的重視,部分高校已利用社會、企業資源借由校企合作機會建立了共建實驗室,探索產學研一體化的實驗教學模式,并逐步嘗試建立全開放型實驗室,這不僅拉近了高校與產業之間的距離,也促進了實驗室服務社會的開展。但在模型實驗室建設、運行與實踐過程當中,部分高校在校企合作的形制上存在短板,不完善、不成熟,導致實驗室出資不明、經費不足、實驗教學與現實需求脫節,在實驗設備、實踐環境、實驗內容及實驗教學水平上仍滯后于當前市場的發展,學生缺乏適應市場的實踐鍛煉,不能完全滿足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大多數高校更關注的是實驗室硬件條件的建設,對于實驗室的軟件建設投入甚少,在實驗教學團隊建設、實驗教學課程建設、產學研一體化開放式創新平臺的建設等方面未有深入的研究與實踐。
1.2 環境藝術設計模型實驗室運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2.1 實驗室在建設及使用中與實驗人才培養方案不符
在實驗室建設規劃中,建設重點多在于實驗設備購置與場地建設上,只考慮滿足專業課程教學的需要,與實驗室建設應依據專業實驗人才培養方案來建設的原則不符,未能與實踐教學體系結合為一體,導致實驗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脫節。
1.2.2 實驗室使用效率不高,開放不全
實驗室除供本專業課程教學使用外,在跨專業、跨校、跨平臺的共享合作及開放使用上明顯不足。部分實驗室實行封閉管理,或半開放半封閉管理,功能單一,閑置率高,使用效率低,開放力度不夠,欠缺與其他專業、院校機構及企業等多平臺的共享合作,不利于實驗室在教研、科研等方面的開發創新。
1.2.3 實驗室運行管理制度執行力不強,設備維護及監管不到位
規范化的實驗室管理制度是實驗室正常運作的必需條件。各高校雖然都很重視制定規范的實驗室管理制度,但在制度的實際執行過程中卻未能完全按照制度的規范化程序進行。如在一些實驗設備使用、實驗時間安排、實驗人員責權等管理上仍執行不力,特別是實驗室開放后,設備的維護、監管及日程計劃滯后,導致實驗資源共享斷鏈,實驗室的長效運行得不到有力保障。
1.2.4 校企合作縱向深度不夠
目前各高校的模型實驗室均已建立校企合作關系,但大多為橫向表面形式的合作,缺乏縱向的深度合作。企業融入實驗室的教學、科研不夠深入具體,參與性不強,參與程度不高,缺乏實際項目合作與生產性實訓,創新型研究與實踐更是無從談起,針對職業崗位的技能實訓與工藝流程仿真度較低,學生的職業技術技能未能得到切實提高。
2 環境藝術設計模型實驗室“三位一體”模式構建研究
2.1 模型實驗室“三位一體”模式的構建思路
“三位一體”構建模式是基于當前高校實驗室高水平建設及創新創業大發展環境下,以產學結合模式的產業現代化技術應用與推廣為導向,以校企共建模式的互惠共贏合作機制為基礎,以共享開放模式的資源鏈接為紐帶,構建環境藝術設計模型實驗室這一集人才培養、教學研究、項目實踐、產品開發及創新創業一體化的融通平臺[2]。“三位一體”構建模式是推動高水平模型實驗室建設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構建模式以解決如下關鍵問題為主要目的:第一,如何營造與模型制作企業生產線相一致的職業環境,形成教、學、做一體化,使實踐教學由模擬環境向真實環境過渡,最終促成模型制作的教學成果向市場產品的轉化;第二,校企合作共建實驗室的原則、理念、形式及內容的細則,以及模型實驗室作為學生實習實踐與技術創新平臺的建設方案;第三,多形式全方位地開放模型實驗室,使實驗室與企業共同構建模型產品研發服務平臺,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創業發展。
2.2 模型實驗室“三位一體”模式的構建內容
2.2.1 模型實驗室產學結合模式的建立
產學結合,主要是指學習過程與生產過程的結合、產品與作業的結合、專業與職業的結合。以“營造職業環境、創造生產實訓”為原則,建立模型實驗室產學結合模式,營造與模型制作企業生產線相一致的職業環境,創建以項目任務驅動、與市場需求接軌、訂單式生產型的實驗教學模式,使實踐教學由模擬環境向真實環境過渡,課程作業成果向市場產品過渡,在提高學生綜合實操能力的同時,促成模型作業向市場產品的轉化,促進產業現代化技術的應用與推廣[3]。
2.2.2 模型實驗室校企共建模式的建立
校企合作共建實驗室是在專業實驗室基礎上進行項目合作縱向深入建設的實驗室,是當前高校實驗室建設發展的新常態[4]。校企共建必須建立互惠共贏的合作機制,以“五共”建設原則為基礎,即校企雙方共出資、共管理、共培育、共研發、共生產[4]。學校與企業共同出資配備軟硬件資源及師資力量,共同建設、共同管理,所有資源實現共享;以項目為導向、以市場為依托,共同開發實驗課程、創新實驗教學,共同研發模型產品的設計與生產;雙方師資共同培養學生的崗位技能、專業知識及職業素養,創建教學與生產并重、專業培訓與技術創新相結合的高水平模型實驗室。
2.2.3 模型實驗室共享開放模式的建立
開放型實驗室是現今高校實驗室建設的主流方向,共享開放式教學已成為各高校實驗教學的新趨勢。而模型實驗室的共享開放,應是實驗設備、實驗時間、場地資源、技術方法、管理運作等多形式全方位的綜合性開放[5]。通過共享開放,實驗室可與相關領域企業構建模型產品研發服務平臺,緊跟市場潮流,開展行業技術創新合作,有利于加快研發成果的產品轉化,提升科研創新質量,促使校企雙方實現效益最大化。此外,開放型模型實驗室還是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重要平臺,如建筑構件、家具、燈具、陳設品的設計制作等都可借助實驗室的共享開放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參與創新研發的機會,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技術水平。
2.3 模型實驗室“三位一體”模式的運行管理機制
環境藝術設計的模型制作實驗因其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綜合性、效應性等特點,對于“三位一體”模式的模型實驗室建設,為保障實驗室長期穩定地運行,實現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實驗室的共贏局面,應根據前述“五共”建設原則,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運行管理機制[6]。
2.3.1 建立完善的“三位一體”模式的實驗室組織與管理機構
保障“三位一體”模式的模型實驗室日常運行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組織與管理機構。例如,建立混合所有制的校企共建模型實驗室,下設設計制作工作室、技術服務部等機構,由校企雙方各分管負責人、專業教師、企業技術人員、一線設計師按一定配比組成,設立校企共建實驗中心管理委員會管理運行;校企雙方應遵循互惠共贏的原則,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共建協議或合同,明確雙方的職責、權益及義務,共同對模型實驗室、設計制作工作室、技術服務部等合作共建機構進行指導和管理[6];健全完善實驗室運行管理制度,強化制度的執行力、法律約束力,保障校企雙方的共同利益,建立起校企合作雙贏的長效機制。
2.3.2 建立常態化的“三位一體”模式的實驗室共享開放制度
全面開放及共享利用模型實驗室資源,加強實驗室社會服務功能力度,形成實驗室共享開放常態化。除了滿足日常教學及實訓任務外,模型實驗室可進行如下開放。第一,開放實驗室由企業引入項目任務,校企雙方共設項目組來承接完成。一方面企業技術人員可為實驗室提供技術支持,解決技術難題,提升教師實驗技能;另一方面,學校專業教師可給項目的設計與制作提供智力支持,促進項目實施與生產。第二,根據市場發展動態,校企雙方可擬定一些前瞻型或創新型實驗項目,開放實驗室邀請一線設計師參與進來,并讓師生協作或獨立完成。一方面可讓教師利用實驗室資源進行項目課題研究,同時企業設計師也可以參與進來共同研發技術與設計創新;另一方面,學生通過項目實訓得到鍛煉,增強了實踐技能。還可以根據項目完成度給予一定物質獎勵,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有計劃地制定實驗室的開放時間和共享規模,形成常態化管理,更有利于實驗室技術交流和創新的可持續性。
2.3.3 建立有效的“三位一體”模式的實驗室考核評價機制
“三位一體”模式的模型實驗室如何體現其存在價值、運行效率和生產效益,取決于一套行之有效的實驗室考核評價機制。而合理的實驗室考核評價機制應包含考核及獎懲制度。一方面,為提高校企雙方合作的積極性,加強校企雙方參與度,可制訂有針對性的考核評價制度:如設立校一級的實驗教學、科研及創新成果專項獎,將校企合作的實驗教學、項目研發、產品及技術創新等納入考核評價體系,并從學校層面為企業設立合作專項獎,給予企業榮譽,鼓勵更多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另一方面,為加強校企合作深度,有效利用實驗室資源,可制訂相應的獎懲激勵制度。如依據混合所有制股權、結合實驗室考核機制來分配企業利益,將教師薪酬與實驗績效掛鉤,將學生創新學分與實驗項目掛鉤,建立周期性考核獎懲制度等,形成長效穩定的考核評價機制,促進校企合作共建實驗室穩固、高效的持續發展。
3 結語
“校企共建+產學結合+共享開放”三位一體的實驗室建設模式,不僅能開展專業課程和實驗實訓的一體化教學工作,還能承擔獨立實驗、綜合實驗、創新實驗等多元化科研任務;不僅可為學生和教師提供開放、互動、共享、自主的學習及研究環境,還可用于企業設計及制作各類模型、沙盤、構件等產品生產;不僅能為校企雙方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能有效整合及優化社會資源。
對以“項目帶動、產學結合、研教一體、綜合實訓”為主旨的環境藝術設計模型實驗室“三位一體”模式建設的研究探索,對于引領建構集專業教學、實驗研究、產品制作、技術開發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環境藝術設計創新創業實訓基地,培養環境藝術設計行業一線所需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代晗.高校藝術設計實驗室優化管理路徑研究[J].藝術科技,2019(5):245.
[2] 王靚靚.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一體化實踐平臺的策略分析[J].現代營銷,2016(8):154.
[3] 焦濤,袁新華.項目教學在建筑裝飾專業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商,2013(15):208.
[4] 鄭雙陽,李杰輝,方杰.風險轉移視角下的校企共建實驗室創新模式[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7(4):251-256.
[5] 李春琳,侯非凡,郝燕燕.開放、共享、參與的實驗室管理新模式[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7(3):155-157.
[6] 唐麗麗.校企合作共建共享開放式工程實驗室的實踐與探討[J].廣東化工,2013(21):192-193.
作者簡介:黎泳(1976—),男,廣西南寧人,研究生,藝術學碩士,工程師,廣西藝術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環藝系實驗室負責人,研究方向:西南民族建筑與現代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