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 ? ? ? 要:為探究互聯網金融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效果,本文在分析互聯網金融透明度高、廣泛參與、支付便捷,信息處理更加高效等特點的基礎上,比較了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資產業務、中間業務、負債業務三個方面的影響程度,再從受沖擊最大的中間業務入手,結合數據并利用VAR模型對商業銀行支付結算業務從互聯網金融第三方支付中所受到的沖擊進行了量化分析,根據模型的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的結果顯示,商業銀行的結算業務并未受到負面影響,而且在長期中,互聯網金融和商業銀行存在著一定的相互促進的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商業銀行;VAR模型
一、引言
互聯網金融通過支付創新、渠道創新、金融機構創新,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將每個客戶匯聚成網絡海洋的水滴,提供了傳統金融機構無法構建的廣闊平臺,使市場的有效性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其對經濟業態的意義亦不可輕視,這些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倒逼傳統金融機構進行改革創新;第二,促進金融普惠。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的迅速崛起對傳統金融業產生了巨大沖擊,比如傳統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支付結算業務都受到了第三方支付平臺及P2P平臺的擠壓,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市場形態已不同樂觀,這些壓力都逼迫著傳統金融機構拿出魄力,積極改革創新,跟上時代的發展。
總之,依托眾多“互聯網+”技術及精神,互聯網金融自2013來,在我國經歷了從小到大,從爆炸到平穩的發展。P2P借貸平臺、眾籌平臺,余額寶,apple pay等等從各個方面為金融模式帶來了新鮮活力。而我國的傳統商業銀行在互聯網金融浪潮的沖擊下,支付結算類、融資類、投資類業務都面臨著不容樂觀的形勢,如何突破重圍,重新整合業務,提高自身競爭力成為商業銀行必須重視的問題。如此,研究互聯網金融對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的影響機制便有重要的意義。
二、互聯網金融發展對我國商業銀行業務的影響路徑分析
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商業銀行——英格蘭銀行于1694年成立,它的出現終結了以往以高利貸為主要金融交易內容的時代,自此之后,經歷數百年的洗禮,商業銀行儼然成為最主要的金融中介,承載著絕大多數的金融交易活動。但21世紀以來,互聯網技術愈發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也引發了傳統金融機構的革命。
傳統商業銀行具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創造,將貨幣和儲蓄轉化為資本的功能。不同于國外商業銀行的混業經營,我國商業銀行屬于典型的分業經營,與證券業,保險業劃分嚴格,所以并不涉及證券買賣行為。互聯網金融對我國商業銀行的負債、中間、資產業務都有所涉及,且主要體現在負債、中間業務。
首先,負債業務,負債業務是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項目,包括了交易性存款、非交易性存款、借入資金和自有資金。像活期存款這種支票存款便屬于交易性存款,而儲蓄存款、定期存款則屬于非交易性存款,互聯網金融對負債業務的影響便體現在這兩者身上。當銀行的存款利率下行而眾多“寶”們的零錢也可以有利息時,大家自然是選擇后者。存款是銀行準備金的來源,準備金又是貸款業務的源泉,如若在資金的源頭上出現了問題,后果可想而知。雖然從現在的銀監會數據上看,銀行的資產負債業務依然穩定,但是眾多“寶”們改變了年輕人的交易習慣,而現在的年輕人將會是未來的主要金融市場參與者。
其次,中間業務,在這方面,互聯網金融的影響不可謂不深遠,結算與代理業務、信托業務、租賃業務及外匯買賣等就是典型的中間業務。其中結算與代理業務是受影響最深的,像銀行推出了轉賬業務,POS機刷卡都屬于這個范疇,但是如今在互聯網技術的影響下,人們出行既不必帶現金,也無須帶銀行卡,只需在智能手機上操作,微信、支付寶等都成為大家偏好的支付方式。更值得一提的還有螞蟻花唄和芝麻信用,它不僅能起到征信的作用也能帶動商業模式的創新。像現在流行的共享單車永安行就推出芝麻信用大于650免押金的政策,這種能給用戶帶來切身利益的信用系統也是一種創新。
最后,資產業務,貸款業務是資產業務的重要支撐,大量P2P網貸平臺的出現,使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承受了不小的壓力。而且隨著技術信息化的加深,銀行的服務模式也悄然發生著改變,往常的業務辦理柜臺在工作日一般是全部開放,現在即使是人流高峰,柜臺數也只有以前的一半,許多普通業務都被智能化的操作系統所取代。
三、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對銀行結算業務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指標、數據與模型
1.模型
為了更好地研究兩個變量之間的互動關系,我們傾向于采用向量自回歸(VAR)模型進行檢驗,VAR模型將所有影響因素視為內生變量,且將被解釋變量的滯后變量也視為解釋變量。所以,可以避免識別問題和內生解釋變量問題。
其一般數學式為:
[Yt=C+A1(Yt-1)+A2(Yt-2)+...+Ap(Yt-P)+et]
式中:c是n × 1常數向量,Ap是n×n矩陣,et是n × 1誤差向量。
2.指標數據說明
為了更好地說明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我們以日常生活中改變最大的支付結算業務(屬于中間業務)進行實證研究,在互聯網金融方面,我們選取第三方網上支付規模為指標,而傳統商業銀行方面,我們選擇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數目作為指標,無須進行價格平減。數據來源為艾瑞投資和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資料,時間跨度我們截取2011年第一季度至2015年第三季度,以季度為時間單位。因為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發展變化自2010年后才逐漸明朗。本文運用Eviews8.0進行模型的檢驗和估計。
(二)VAR模型估計與結果分析
1.協整檢驗
對于非平穩的時間序列,可以先檢驗二者是否具有協整關系再建立VAR模型。所以我們先對兩個時間序列的差分進行單位根檢驗,確定其為幾階單整,以下為檢驗結果:
從表1可知,Prob.>chi2<0.05,表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原假設,即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和銀行結算賬戶數都是I(1)序列,接下來我們確定二者是否具有協整關系。
我們采用EG兩步法,首先得到兩個時間序列回歸的殘差再對其進行單位根檢驗,以此來確定二者的關系,以下為檢驗結果:
表2檢測結果表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該檢驗拒絕原假設,即殘差是平穩的,這說明二者是CI(1,1)協整的,即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所以,我們直接對原時間序列建立VAR模型。
2.VAR模型的建立
在建立模型前,需要確定滯后階數,本文運用LR、FRE、AIC、SC、HQ準則檢驗來確定VAR模型的滯后階數,檢驗結果見表3。
表3的結果顯示有四種方法選擇滯后三階,考慮到模型的自由度,本文選擇建立滯后階數為3的VAR模型。通過回歸結果我們得到的最終模型為:
[dsf=0.92dsf(-1)-0.48dsf(-2)+0.32dsf(-3)+13.06yhzh(-1)+256.9yhzh(-2)-25.5yhzh(-3)-7466.1][yhzh=1.34yhzh(-1)-0.89yhzh(-2)+0.51yhzh(-3)+6.98dsf(-1)+5.25dsf(-2)+2.51dsf(-3)+3.51]
3.Granger因果檢驗
要弄清楚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是否有意義,我們還需要進行Granger因果檢驗,表4的檢驗結果表明,在5%的顯著水平上,DSF的變化是YHZH變化的Granger原因。
4.脈沖響應分析
通過構建脈沖響應函數,可以看到某種沖擊給系統帶來的動態影響,所以,本文在VAR模型的基礎上,分別給DSF和YHZH一個正向沖擊,以下為銀行結算賬戶與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的脈沖響應路徑:
圖1表示的是第三方支付受到一個正向沖擊引起的銀行賬戶響應路徑,我們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變動一個單位,在1-5期對銀行結算賬戶產生了不斷增大的正向作用,而后在6-10期保持穩定的正向作用。這說明給第三方支付一個正沖擊后,銀行結算賬戶受到了正面影響,且影響不斷增大并趨于穩定。這也表明第三方支付市場的發展對銀行結算業務起到了穩定的促進作用。本文認為這種促進作用是源于商業銀行在互聯網金融沖擊下產生的倒逼機制,因為商業銀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充當的是資金中介的角色,它將市場人為分割為儲蓄和融資市場,通過各項業務來獲取價差和手續費。互聯網金融利用互聯網平臺使資金供求雙方直接交易,降低了交易成本,打破了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商業銀行迫于壓力必須降低資金融通成本,提高資金利用率和市場競爭力。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使金融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迫使商業銀行積極改革,搶占市場份額。
圖2是銀行結算賬戶受到一個正向沖擊引起的第三方支付響應路徑,我們可以觀察到:銀行結算賬戶變動一個單位,第三方支付在1-2期無響應,在3-10期呈小幅增加的趨勢,而后保持穩定。這說明其對第三方支付產生了一定的正面影響,但是影響并不明顯,本文認為互聯網金融有其獨特的優勢,傳統商業銀行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它并不容易。
5.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通過分析每一個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變化的貢獻度,能夠進一步評價不同結構沖擊的重要程度。以下為跨期為10的方差分解圖。
圖3是當前的銀行結算賬戶對于后期的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的貢獻,我們觀察到在1-7期貢獻度基本為零,到8-10期,貢獻度略有上揚,維持在3%,這說明銀行結算賬戶對于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的影響力不大,因為第三方支付市場自身有著不容忽視的優點,其依靠互聯網平臺得到了迅猛發展。
圖4是當期的第三方市場規模對于后期的銀行結算賬戶的貢獻,可以看出貢獻度在1-4期快速上升,而后在5-10期穩步增長最后達到80%,這說明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對銀行結算賬戶的影響力在增大,這一現象和2013年后第三方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張密不可分。
(三)實證結論
第三方支付對銀行結算業務產生了不斷增長的正面影響,本文認為,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會使相關金融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從而迫使商業銀行積極創新,提高市場競爭力;而銀行結算業務對第三方支付市場的影響并不大。
通過VAR模型的脈沖響應圖示,可以肯定銀行結算賬戶數與第三方網上支付交易額間具有關聯度,而且并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從長遠來看,二者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
這說明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發展具有正向的作用力,這也啟示我們,商業銀行應該對互聯網金融持正面態度,在以后的發展中可以借鑒互聯網金融的長處來優化自身。
四、對策與建議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突破,在我國,互聯網金融業呈現快速發展,影響日益擴大的局面。根據本文的實證結果顯示,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發展具有正面影響,在新形勢下,商業銀行應該正確認識與互聯網金融之間的關系,充分發揮自身的優點,學習互聯網金融的長處,做到以下幾點:
繼續落實穩健的貨幣政策:順應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堅持自己金融中介主體的地位,把握信貸投放比例,利用互聯網技術更好地了解資金需求,優化信貸結構,積極發展中小企業貸款業務,堅持普惠金融,無論是貧困地區還是涉農環節,商業銀行都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從而提高金融市場的有效性。
深化改革、推動盈利模式轉型:學習互聯網金融的長處,不僅在于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減小運營成本、提高服務質量,還在于發揮“互聯網+”精神。如今的商業銀行紛紛推出了手機銀行等信息化交易方式方便用戶的日常交易活動,也有了各種網絡理財平臺,以上種種都是商業銀行順應新形勢做出的改變,但是這些對于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借鑒還停留于淺層,商業銀行更應該體會“互聯網+”的內涵:開放、平等、創新,用戶體驗至上。在利率市場化的今天,更需要商業銀行更多關注用戶體驗,提高自身競爭力。
加強風控能力,提高抗壓力: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一直在曲折中前進,在過往的發展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一點恰恰是互聯網金融最缺乏的,我國的互聯網金融一直被稱為金融市場的野蠻人,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監管力度不嚴,這一點給金融市場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第三方支付私人賬戶信息泄露的風險也一直為人所詬病。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的迅速增長,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這也要求商業銀行繼續完善自身的各項評估方法和監管規則,進而妥善化解金融風險。
參考文獻:
[1]Mishkin,Fredeic.The Economics of Money,Ban King,and Finanial Market,Harper Collins[J].College Publishers,1995(5)
[2]劉勤福,孟志芳.基于商業銀行視角的互聯網金融研究[J].新金融,2014(03):14-18.
[3]吳曉求.互聯網金融:金融改革的戰略推動者[N].上海證券報,2014-03-14(A01)
[4]孫永剛.互聯網理財:“攪局者”亟待規范[J].中國農村金融,2013(22):65-66.
[5]宮曉林.互聯網金融模式及對傳統銀行業的影響[J].南方金融,2013(05):86-88.
[6]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7]牛錫明.借鑒互聯網思維發展銀行互聯網金融[J].新金融,2016(11):4-8.
[8]雷思遠.互聯網金融發展下我國商業銀行應對策略探討[J].市場論壇,2016(09):58-59+77.
[9]王萍,彭筱薇.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的沖擊[J].企業導報,2015(20):1-2.
[10]江瀚,向君.傳統商業銀行觸網的路徑選擇[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15(04):24-31.
[11]宋首文,鄭天游,柴若琪.互聯網+銀行:傳統商業銀行模式的新突破[J].新金融,2015(06):50-55.
[12]牛華勇,閔德寅.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機制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5(03):66-71.
[13]王碩,李強.互聯網金融客戶行為研究及對商業銀行轉型的思考[J].當代經濟管理,2015(05):70-74.
[14]郝身永,陳輝.互聯網金融對傳統商業銀行的短期沖擊與深遠影響[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5(02):96-104.
[15]管仁榮,張文松,楊朋君.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運行效率影響與對策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6):56-64.
[16]趙旭升.互聯網金融商業模式演進及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J].金融論壇,2014(10):11-20.
[17]王錦虹.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盈利影響測度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5(01):7-12.
[18]周慧.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的發展策略[J].青海金融,2013(12):4-7.
作者簡介:
潘雯(1995- ?),女,漢族,安徽蕪湖,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