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華實 李義游 陳偉龍

【摘要】 目的 分析重癥高血壓性基底節區出血患者應用神經內鏡下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40例重癥高血壓性基底節區出血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20例。觀察組患者應用神經內鏡下手術治療, 對照組患者應用顯微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手術指標、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 高于對照組的7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切口長度(2.65±0.70)cm、骨窗直徑(1.18±0.26)cm、手術時間(1.07±0.38)h均短于對照組的(5.99±0.88)cm、(2.94±0.47)cm、(3.70±1.47)h, 術中出血量(44.94±10.37)ml少于對照組的(400.40±101.48)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00%, 低于對照組的3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重癥高血壓性基底節區出血患者經神經內鏡下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 縮短了切口長度、骨窗直徑、手術時間, 減少了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值得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 神經內鏡;重癥高血壓;基底節區出血;顯微手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0.026
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 生活習慣改變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重癥高血壓性基底節區出血的發生率顯著有所上升。在對重癥高血壓性基底節區出血實施治療時, 多應用微創手術, 但如何進一步減輕手術治療對患者機體產生的損害仍然是神經科醫務人員重點關注的內容[1]。因此, 本研究于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從本科選取40例重癥高血壓性基底節區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對神經內鏡下手術治療的臨床價值予以探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本科收治的40例重癥高血壓性基底節區出血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2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1例,?女9例;年齡36~78歲, 平均年齡(61.30±8.49)歲;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CS)評分8~12分, 平均GCS評分(8.42±1.55)分。觀察組患者中男12例, 女8例;年齡37~79歲, 平均年齡(61.30±4.83)歲;GCS評分8~13分,?平均GCS評分(8.55±1.56)分。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所選研究對象均符合全國腦血管疾病相關診斷標準且有高血壓的情況;②腦出血以基底節律為主要發生血腫部位;③出血量>30 ml或一側瞳孔散大;④不存在腦出血手術室或后遺癥;⑤實施手術前GCS評分>8分;⑥發病至手術時間<24 h;⑦具備完整的臨床資料。排除標準:①腦出血由腦外傷、腦腫瘤、腦血管畸形導致, 或為腦干出血患者;②伴隨存在嚴重器質性疾病或伴隨存在嚴重糖尿病;③伴隨存在嚴重氣管功能缺陷;④實施手術前患者出現呼吸衰竭癥狀。
1. 2 方法 對照組應用顯微手術治療, 具體方法如下。首先, 做好術前準備工作, 此后結合CT檢查結果獲知出血狀況。其次, 以改良翼點為入路點, 同時通過顯微鏡確定最淺血腫位置, 通過腦皮層實施造瘺, 對血腫情況進行觀察。再次, 擴大骨窗, 將硬腦膜切開后應用腦穿針對血腫實施穿刺。通過顯微鏡對側裂池進行觀測, 打開蛛網膜, 將腦脊液排除, 清除血腫。最后, 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 并留置引流管, 縫合手術切口[2]。。
觀察組應用神經內鏡下手術治療, 具體方法如下。在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前分別檢查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 比如脈搏、血壓、呼吸以及意識狀態, 確認患者符合手術適應證。于患者血壓穩定狀態下展開各項手術操作。手術具體操作包括以下幾點:①實施CT檢查確定患者顱內情況, 結合患者病情擬定手術治療方案, 以血腫量、血腫部位為依據確定顱骨鉆孔部位并做好標記。②實施全身麻醉, 選擇平臥位, 促使患者頭向一側偏45°。③在顱骨鉆孔位置做長度約為3~4 cm的切口, 此后鉆2~3 cm的孔, 銑下骨瓣, 并將硬膜切開。④于局部皮層腦組織實施雙極電凝操作。此后在實施手術穿刺后置入神經內徑, 建立手術通過后將相關器械置入。應用神經內鏡分別觀察患者顱腦基底節區的出血和血腫情況。從潛到深依次實施手術操作, 將血腫徹底清除。完成手術后, 留置引流管, 退出各類操作器械, 復位骨瓣, 依次縫合手術切口各層組織[3]。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手術指標(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骨窗直徑、手術時間)、并發癥(肺部感染、顱內感染、顱內血腫)發生情況。治療效果評價等級可分為優、良、差3個等級, 優:患者在接受治療后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肢體運動以及感覺功能完全恢復, 生活自理能力良好;良: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完全脫離生命危險, 感覺與肢體功能恢復, 且能夠自主進行日常活動;差:患者在接受治療后感覺與肢體功能障礙, 難以自理生活, 且存在并發癥。總有效率=(優+良)/總例數×100%[4-6]。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 高于對照組的7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切口長度、骨窗直徑、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00%, 低于對照組的3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臨床中, 當腦血管長期處于增高狀態是誘發重癥高血壓性基底節區出血的主要原因, 繼而易導致出現動脈硬化或腦血管淀粉樣的病變, 屬于一種自發性腦血管疾病, 高血壓為主要特性。重癥高血壓性基底節區出血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以及高死亡率的特點, 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生活質量以及生命安全[7]。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神經內鏡手術屬于一種微創鉆孔手術, 可構建一個較小的治療通道, 并應用神經內鏡對出血部位予以了觀察, 不僅視野清晰, 而且能夠充分暴露血腫, 為血腫組織的徹底有效清除提供了基礎。與此同時在治療過程中, 可以及時發現微小的出血點, 有效予以處理。神經內鏡手術操作均在血腫腔內完成, 可以減少手術對于周圍組織的損害, 進而有效預防繼發性病理生理損害的發生, 充分保障手術治療的安全性, 促進其良好康復[8, 9]。
綜上所述, 重癥高血壓性基底節區出血患者經神經內鏡下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 縮短了切口長度、骨窗直徑、手術時間, 減少了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并發癥, 值得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齊宇, 樸松鶴, 孫志博. 神經內鏡與顯微手術治療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的效果對比分析. 黑龍江醫藥科學, 2019, 42(5):83-84.
[2] 沙亞榮, 許琳雅. 神經內鏡與顯微手術治療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的效果觀察. 臨床研究, 2019, 27(10):50-52.
[3] 張亮, 宋英, 付輝, 等. 神經內鏡輔助手術治療老年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臨床觀察. 老年醫學與保健, 2019, 25(3):376-380.
[4] 蔣云華. 神經內鏡與顯微手術治療62例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的臨床效果對比.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9, 6(46):61.
[5] 鄭璽, 孫敦鑫, 殷捷. 兩種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對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圍術期指標ADL評分及術后并發癥的影響. 河北醫學, 2019, 25(3):618-623.
[6] 李壽衛, 袁永睿. 經外側裂入路血腫清除術與神經內鏡下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對比. 中國臨床研究, 2019, 32(3):378-380.
[7] 梁新晨, 尹海斌, 黃鳴, 等. 神經內鏡與顯微手術治療高血壓基底節區腦出血的效果觀察. 中國醫藥科學, 2019, 9(5):186-189.
[8] 李海蒙, 周廣平, 倪春明, 等. 神經內鏡下與顯微鏡下手術治療重癥高血壓性基底節區出血的療效比較. 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19, 24(1):42-43.
[9] 金盼盼, 陳勁草, 羅杰, 等. 神經內鏡手術與顯微鏡手術治療高血壓性基底節區出血的Meta分析.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6,?32(11):1168.
[收稿日期:20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