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
【摘要】 目的 觀察并評價綜合護理配合臨床治療對小兒手足口病患兒疾病的防控及康復效果。方法 77例小兒手足口病患兒, 采用抽樣法分為單一組(32例)和綜合組(35例)。兩組均給予臨床對癥診療, 在此基礎上, 單一組給予常規護理, 綜合組給予綜合護理。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癥狀緩解時間、護理滿意度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綜合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4.29%, 高于單一組的71.8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合組發熱、皰疹及皮疹緩解時間分別為(1.92±0.81)、(2.34±0.95)d, 均短于單一組的(3.21±0.58)、(3.78±1.11)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合組護理滿意度97.14%高于單一組的78.13%, 并發癥發生率5.71%低于單一組的25.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750、4.897, P<0.05)。結論 小兒手足口病采取綜合護理配合臨床治療效果顯著, 其能改善臨床癥狀, 對患兒康復有極大促進作用, 亦能提高護理滿意度, 值得臨床進一步借鑒。
【關鍵詞】 小兒手足口病;綜合護理;癥狀緩解時間;并發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0.085
手足口病傳染性較強, 好發于嬰幼兒時期, 其致病原因多因腸道病毒所致, 手足、臀部及口腔伴皮疹及皰疹是該病的主要表現, 同時可見周圍皮膚泛紅, 少數患兒有心肌炎及腦膜炎等合并癥, 若未及時救治可進展至全身麻痹等高危事件, 累及患兒生命[1]。而且限于部分市民未對手足口病實施全面了解, 易深陷于恐慌及焦慮狀態下, 對患兒疾病康復與控制產生較大影響。因此, 為確保患兒健康, 實現積極防控及康復目的, 研究認為必須進行臨床診治與護理干預的有效融合[2]。本次研究選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接收的77例小兒手足口病患兒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2020年2月本科室接收的77例小兒手足口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臨床及權威機構診斷準則[3];患兒及家屬知情;無先天性合并癥。排除標準:肝腎肺嚴重病變;先天性器質性病癥;對本研究不知情;免疫機制障礙。采用抽樣法將患兒分為單一組(32例)和綜合組(35例)。單一組患兒中男17例, 女15例;年齡5個月~7歲, 平均年齡(4.69±1.56)歲;發病時間1~7 d, 平均發病時間(3.84±1.41)d。綜合組患兒中男19例, 女16例;年齡6個月~7歲, 平均年齡(4.41±1.20)歲;發病時間1~7 d, 平均發病時間(3.84±1.41)d。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兒入院后行相同對癥診治, 給予患兒利巴韋林(廣州白云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9999337)10.0~15.0 mg/(kg·d), 共分成2~3次用藥, 與此同時配以物理降溫治療。對細菌感染患兒應用頭孢拉定顆粒(天津太平洋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2020796), 劑量為6.25~12.50 mg, 3次/d。在此基礎上, 單一組給予常規護理, 綜合組給予綜合護理。具體如下。
1. 2. 1 常規護理 按常規護理流程開展干預, 遵醫囑給藥、營造舒適環境, 同時強化飲食教育及生命指征監測。
1. 2. 2 綜合護理 ①消毒清潔護理。手足口病多經消化道及呼吸道實施傳播, 要有效防控, 降低傳染, 必須采取消毒護理, 從源頭上阻斷傳播途徑, 實現防控目的。在實際診療中醫生應于消毒后進行診療, 對患兒相關用品做到及時清潔與更換, 確保流程無菌、無污染。②發熱護理。發熱表現顯著患兒, 建議飲用大量水, 按時擦拭全身, 水溫保持適宜。如果物理降溫效果不滿意, 可遵醫囑采取藥物降溫法, 藥物一般選擇尼美舒利亦或是研磨消炎痛片至粉狀, 然后行灌腸治療。同時增強病房勘察, 密切注意降溫效果。③口腔護理。手足口病患兒口腔癥狀多有黏膜受損等表現, 需大量飲水, 時刻維持口腔清潔。指導家屬協助患兒于三餐前后進行口腔的有效清潔(生理鹽水)。針對并發口腔潰瘍患兒取西瓜霜噴霧劑開展局部噴霧診治, 加速潰瘍面修復。④皮膚護理。皮膚護理要求按時進行患兒衣物、床單及被套等用品的全面清潔。觀察天氣變化, 若天氣晴朗, 及時將被套與床單進行暴曬, 起到殺菌與滅菌作用。且形成良好、健康的衛生習慣, 勤剪指甲、多洗手。對皮疹及皰疹顯著患兒, 應適量減少其肢體活動, 以防使創面破裂。⑤心理護理。患兒年齡偏小, 身體未發育成熟, 自控力及自主性較差, 常常出現護理及診治中哭鬧等情緒發生, 影響臨床效果。基于此, 護理人員應嚴密、仔細觀察患兒面部表情及心理動態, 言語、肢體交流時需和藹溫柔、目光親切, 盡可能拉近與患兒的距離, 使其不良情緒加以舒緩, 與護理人員配合。另外, 向患兒及家屬嚴禁講解手足口病防治知識, 注重個人衛生與日常生活習慣。⑥并發癥護理。因患兒易出現心肌炎與肺炎, 所以早診斷、早診治極為重要。合并腦炎患兒可見肢體抖動表現, 當其有惡心、高熱等癥狀, 需立即反饋醫生做好及時處理。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癥狀緩解時間、護理滿意度及并發癥發生情況。①療效判定標準:治愈:口腔、手足皰疹消失, 體溫達正常水平;有效:口腔、手足等位置皰疹有所減少, 體溫近似正常水平;無效:手足及口腔內皰疹無變化, 且有加重跡象[4]。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②臨床癥狀包括發熱、皰疹及皮疹。③依據科室自制表格實施護理滿意度調查, 根據護理人員實踐操作、理論知識及服務態度等展開評價, 實行百分制, 具體包含滿意(>80分以上)、基本滿意(60~80分)與不滿意(<60分)。護理滿意度=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綜合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4.29%, 高于單一組的71.8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綜合組發熱、皰疹及皮疹緩解時間均短于單一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護理滿意度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綜合組滿意20例, 基本滿意14例, 不滿意1例, 護理滿意度為97.14%(34/35);并發癥發生率為5.71%(2/35)。單一組滿意13例, 基本滿意12例, 不滿意7例, 護理滿意度為78.13%(25/32);并發癥發生率為25.00%(8/32)。綜合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單一組, 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單一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750、4.897, P<0.05)。
3 討論
手足口病為高傳染性病癥, 多見于嬰幼兒, 大部分患兒發病后無明顯表現, 偶有并發心肌炎及腦膜炎, 嚴重可致患兒死亡[5]。有報道指出, 手足口病于公眾認知中略有差異, 多數公眾對其存在不良認知, 如若患兒患病, 內心極易形成煩躁、不安等情緒, 加之患兒自控力較弱, 會下意識抓撓皰疹與皮疹位置, 使皮膚受到損傷, 加大感染率[6]。手足口病當前并無特效藥, 常采取有效、對癥護理及診治進行疾病防控與救治。
本研究結果顯示:綜合組臨床總有效率為94.29%, 高于單一組的71.88%,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合組發熱、皰疹及皮疹緩解時間分別為(1.92±0.81)、(2.34±0.95)d, 均短于單一組的(3.21±0.58)、(3.78±1.11)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合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單一組, 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單一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750、4.897, P<0.05)。提示綜合護理配合臨床治療效果理想。具體原因如下:綜合護理屬全面、規范性護理模式, 其能依據患兒心理、社會及生理方面開展護理, 針對臨床表現實施目的性干預, 力爭減輕患兒不適, 加速疾病康復[7]。其中, 心理護理有助于進行患兒哭鬧、恐懼等心緒的積極緩解, 使其主動參與診治及護理, 提高依從性;口腔護理旨在減少口腔感染, 通過三餐前漱口、藥物干預等方式確保口腔清潔度;皮膚及發熱護理均是依據患兒身體表現而進行的護理, 可促使體溫恢復至正常值, 減少皮膚損傷。另外, 綜合護理中并發癥護理旨在降低護理風險, 提高患兒預后。多種護理方式齊奏疾病防控及康復效果, 因此, 綜合組防控效果更佳、并發癥更少, 患兒康復更快[8]。
綜上所述, 小兒手足口病采取綜合護理配合臨床治療效果顯著, 其能改善臨床癥狀, 對患兒康復有極大促進作用, 亦能提高護理滿意度, 值得臨床進一步借鑒。
參考文獻
[1] 伍中華. 舒適護理模式配合健康教育在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護理中的應用研究.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6, 20(20):214-215.
[2] 宋燕. 個性化護理配合健康教育在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中的護理效果.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6, 3(24):4841-4842.
[3] 劉曉娟. 綜合性護理、健康教育聯合應用于小兒手足口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觀察.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7, 5(31):104-105.
[4] 賈運喬, 馮小濤, 王晨雪, 等. 風險管理在小兒手足口病治療防控中的作用. 河北醫科大學學報, 2017, 38(6):721-724.
[5] 劉永玲. 預見性護理對小兒重癥手足口病患者退熱時間、肢體抖動康復時間及住院時間的影響研究. 四川解剖學雜志, 2019, 34(2):122-123.
[6] 何麗琴, 方琴, 袁慶. 小兒手足口病的綜合護理效果評價. 基層醫學論壇, 2018, 33(18):2521-2522.
[7] 郭鑫思. 小兒手足口病感染防控護理中個性化護理配合健康教育的應用效果探析.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9, 32(11):1786-1788.
[8] 徐萍. 綜合性護理在小兒手足口病護理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9, 36(6):228-229.
[收稿日期:202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