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福恒 林珠玲 陳立新


【摘要】 目的 了解江門地區近3年甲真菌病真菌培養結果及菌種分布情況。方法 813例甲真菌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觀察甲真菌病真菌培養結果, 比較真菌培養陽性患者不同部位、性別、臨床類型的菌屬分離結果。結果 813例患者中, 685例真菌培養陽性, 陽性率為84.26%。菌屬分離結果為皮膚癬菌391株(57.08%)、酵母菌258株(37.66%)、非皮膚癬菌性霉菌36株(5.26%)。菌種分離結果中以紅色毛癬菌為主, 白色念珠菌次之。685例真菌培養陽性患者中, 指甲233例(34.01%)、趾甲439例(64.09%)、混合感染13例(1.90%)。指甲優勢菌為酵母菌136例(58.37%), 趾甲優勢菌為皮膚癬菌305例(69.48%),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性優勢菌為皮膚癬菌215例(71.43%), 女性為酵母菌187例(48.70%),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遠端側位甲下型(DLSO)型、淺表白甲型(SWO)型、全甲損毀型(TDO)型、甲板內型(EO)型優勢菌為皮膚癬菌, 分別為276例(66.99%)、50例(86.21%)、23例(45.10%)、9例(69.23%), 甲下型(PSO)型為酵母菌, 105例(74.47%), 黑色甲下甲真菌病(BSO)型的主要病原菌為非皮膚癬菌性霉菌, 6例(60.00%)。各臨床類型間菌屬分離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江門地區甲真菌病主要病原菌為皮膚癬菌, 酵母菌次之, 病原菌在不同部位、不同性別、不同臨床類型間的分離結果存在差異。
【關鍵詞】 甲真菌病;病原菌;皮膚癬菌;酵母菌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0.089
甲真菌病在國內廣泛流行, 其發病率為3%~5%, 占淺部真菌病的30%左右[1]。甲真菌病主要分為6種臨床類型, 分別為近端PSO、SWO、EO、DLSO、TDO、BSO[2], 其病原菌主要為皮膚癬菌、酵母菌和非皮膚癬菌性霉菌。有研究數據顯示[3], 甲真菌病的病原菌分布發生了變化。為了解本地區甲真菌病病原菌分布情況, 作者對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診斷為813例甲真菌病患者的真菌培養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813例甲真菌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所有病例均有典型臨床癥狀。其中男333例, 女480例, 年齡3~90歲。
1. 2 方法
1. 2. 1 標本采集 選擇臨床癥狀典型的病甲為靶甲, 采集前用70%酒精清潔靶甲淺部損害部位, 從病甲變色、萎縮或變脆部位取材。刮取病甲近端碎屑, 取材范圍盡可能覆蓋全甲, 采用多位點取材, 多位點接種。對于PSO患者先除去表層甲板, 用無菌取材刀刮取甲下碎屑。
1. 2. 2 真菌培養及鑒定 多位點取材靶甲甲屑, 多位點接種于沙保氏瓊脂(SDA)培養基上, 置于25℃霉菌專用培養箱中, 每隔3 d觀察1次是否有病原菌生長, 連續4周無菌生長為陰性, 培養陽性標本將病原菌分純后, 皮膚癬菌和非皮膚癬菌性霉菌采用麥芽汁瓊脂(MEA)和馬鈴薯葡萄糖瓊脂(PDA)培養基進行小培養。依據菌落在SDA培養基和小培養上生長速度、形態特征和產生色素進行初步鑒定。挑取部分菌落, 用乳酸酚棉藍染色后置于顯微鏡下觀察其形態結構特征和分子孢子特征進行菌種鑒定。酵母菌依據其菌落特征和法國梅里埃公司酵母菌鑒定試條(ID 32 C)檢測結果進行菌種鑒定。
1. 3 觀察指標 觀察甲真菌病真菌培養結果, 比較真菌培養陽性患者不同部位、性別、臨床類型的菌屬分離結果。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甲真菌病真菌培養結果 813例患者中, 685例真菌培養陽性, 陽性率為84.26%。菌屬分離結果為皮膚癬菌391株(57.08%), 酵母菌258株(37.66%)、非皮膚癬菌性霉菌36株(5.26%)。菌種分離結果中以紅色毛癬菌為主, 白色念珠菌次之。見表1。
2. 2 甲真菌病在不同部位、不同性別、不同臨床類型的菌屬分離結果 685例真菌培養陽性患者中, 指甲233例(34.01%)、趾甲439例(64.09%)、混合感染13例(1.90%)。指甲優勢菌為酵母菌136例(58.37%), 趾甲優勢菌為皮膚癬菌305例(69.48%),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324, P<0.05)。男性優勢菌為皮膚癬菌215例(71.43%), 女性為酵母菌187例(48.70%),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5.958, P<0.05)。DLSO型、SWO型、TDO型、EO型優勢菌為皮膚癬菌, 分別為276例(66.99%)、50例(86.21%)、23例(45.10%)、9例(69.23%), PSO型為酵母菌, 105例(74.47%), BSO型的主要病原菌為非皮膚癬菌性霉菌, 6例(60.00%)。各臨床類型間菌屬分離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24.459, P<0.05)。見表2。
3 討論
甲真菌病病程較長, 發展較慢, 長時間真菌感染可導致甲變形、增厚、脫離、角化過度等, 有文獻報道甲真菌病主要致病菌為酵母菌[4]。作者對本院685例真菌培養陽性患者檢測結果分析后發現, 本院甲真菌病患者皮膚癬菌分離率高于酵母菌, 其中以紅色毛癬菌分離率最高, 其次為白色念珠菌, 這與劉紅芳等[5]研究結果相近, 和尹頌超等[4]、張曉輝等[6]研究結果不同, 可能與甲真菌病病原菌分布受地理環境、氣候等多種因素影響有關[7], 另外實驗室取材方法、就診人群、取材部位不同, 也可能造成結果差異。本次統計中發現本院酵母菌分離率比部分研究結果高[8], 亦高于本地區2013年相關文獻報道[9], 提示本地區酵母菌分離率呈現增高趨勢, 這和國內外文獻報道甲真菌病流行趨勢一致[10, 11]。酵母菌分離率增高, 尤其是以毛孢子菌為代表的條件致病菌分離率明顯上升, 僅次于白色念珠菌, 這可能是因為近年來白血病、長期腹膜透析、長期依賴激素治療等人群增多, 而此類人群對毛孢子菌具有普遍易感性所致。此外, 作者從病甲中分離出10株石膏樣小孢子菌, 小孢子菌屬感染甲板的報道國內外較少見 [12], 這可能與本地區部分人喜愛飼養小嚙齒類動物為寵物有關, 石膏樣小孢子菌常寄生于小嚙齒類動物皮毛中, 可通過直接接觸感染甲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