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霽虹

直覺一直是很多高層管理者用來瞬間判斷決策的方式,人們崇拜那些靠直覺就能做出智慧決策的人。比如,孫正義當初投資阿里巴巴就非常迅速,而投資回報率超過1700倍;大衛·切瑞頓教授,因為相信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講的算法,給他們投資10萬美元創建谷歌,最終收獲10億美元;此類決策成功的故事還有很多,這些牛人的共同特點,都是有超越一般人的“直覺”。
事實上,靠直覺判斷決策,幾乎是人類最古老的本能之一。其特點是,在復雜情況下,人的思維過程跳過了邏輯層分析,直接給出結論。這種直覺思維的本能,就像一股神秘的信號,像靠千百萬次概率蹦出的一張中獎彩票,其實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在知識和經驗的訣竅,很難百發百中。
智慧決策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做正確事、正確做事、把事做正確”,這需要戰略決策、戰略管理、戰略評估的有效閉環。但大多數人無法靠拍腦袋、憑瞬間直覺做到。如果能,也是鳳毛麟角,且無法復制被人們學習,直到有了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簡稱AI)是模擬、延伸、擴展人類智能的一門新興科學技術。比如,中國香港有一家叫DeepKnowledge Ventures(DKV)的風投公司,五年前聘請了一名叫作“瓦投”(VITAL)的AI董事,它是英國Aging Analytics公司研發的AI投資系統。
AI董事的專長是基于大數據機器學習,能在毫秒內,分析、判斷、決策那些無法被人類分析師觀察到的趨勢。公司高級合伙人德米特里·卡明斯基(Dmitry Kaminskiy)指出,瓦投把投資決策中復雜的盡職調查自動化了。也就是說,瓦投做了人們“直覺”做不了的“針對海量信息的邏輯分析”。這相當于靠強大的計算機直覺,確保投資決策“做正確事”。
除了投資決策,A I董事還顛覆了傳統投資管理流程。至今,在AI董事的幫助下,DKV已經完成多個項目的投資,包括Insilico Medicine、Pathway Pharmaceutical、Vision Genomics等初創公司。
AI董事的誕生,意味著人類將獲得前所未有的超級決策管理能力。也意味著戰略決策與管理進入了人機融合時代。這要歸功于人類對AI思維機器(Thinking Machines)的夢想,以及在業界有廣泛共識的AI三次浪潮。
20世紀50-60年代,發明了很多算法,AI開始被發現和被定義。例如,1955年啟發式編程誕生,是后來專家系統的雛形。1957年感知算法的發明,演變成今天人工神經網絡和深度學習工具。1960年,隱馬爾可夫模型算法的發明,成就了今天語音和圖像識別的新浪潮。但這時的AI還無法解決現實問題,說白了,就是技術還不夠好。
20世紀80-90年代,專家系統快速發展,AI開始賦能解決特定問題。例如,1979年第一個醫療診斷機器智能“專家系統”創建。之后20年,北美和北歐大公司中有2/3也使用了“專家系統”,但應用仍然太局限。
大約2005年到今天,機器學習、深度學習、模仿人腦的神經網絡學習、聯邦學習,以及大數據、云計算等AI技術族群有了系統性的突破。目標直指“做人類不能做,或不能高效、方便、高質完成的事”,這包括了決策與管理。
比如,谷歌對標人類智能水平,將AI劃分為三級智能:初級的“弱人工智能”,只能專注在一個特定領域,如下圍棋。高級的“強人工智能”,能達到或超過人類水準。“超級的人工智能”,就是“從比人類聰明一點點到聰明1000萬倍”。科大訊飛以AI能做什么,也將智能劃分為三個級別:計算智能、感知智能、認知智能。計算智能指機器“能存會算”,感知智能指機器“能聽會說、能看會認”,認知智能指機器“能理解會思考善決策”。
今天的商學院,還來不及教我們AI賦能決策管理。因為,AI三次浪潮的技術突破后,好像一夜之間就有了像AI董事與人融合決策的案例。但事實上,從直覺到人機融合,決策管理至少經歷了600年的三個階段演變。
肌肉的時代:從14世紀至16世紀,歐洲手工作坊如鐵匠的商業決策焦點,一要看有沒有“強大肌肉”打鐵煉鋼,另一個靠經驗積累的直覺判斷。因此,“肌肉+經驗”的直覺是制勝法寶。
專業專家的時代:工業革命爆發,專家知識開始助力決策管理。18到19世紀,蒸汽機、電力、汽車等技術發明,知識信息指數級遞增,決策管理從簡單變復雜。1893年,泰勒率先開啟工廠管理咨詢,專門幫助制造業老板提升決策管理效率,帶動了“工業工程師”的誕生。
1881年,宙斯弗·沃頓捐款給賓夕法尼亞大學創建了沃頓商學院。商學教育開始教管理者如何思考分析、如何決策管理。1926年,芝加哥大學詹姆斯·麥肯錫教授創立了麥肯錫,專家賦能商業決策與管理成為一種行業。
管理軟件與BI時代:20個世紀70年代后,計算機技術的爆發,形成新的“管理軟件+商業智能BI”賦能決策管理。比如,80年代紐約證券交易所開發了軟件交易系統,可自動搜集數據,分析判斷某宗交易,并自動執行。
更廣泛的管理軟件賦能決策管理的崛起,是在二次大戰后。精密制造業最核心的管理議題,就是要減少浪費、高效分配資源。于是出現了資源管理理念(MRP)。到80年代,MRP被編成軟件,幫助企業提升采購、庫存、生產、銷售、財務、工程技術等的管理效率。
90年代,美國高德納咨詢公司提出企業資源計劃ERP新理念,將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整合,從而減少存貨、優化庫存。之后,CRM、財務、HR、供應鏈等管理軟件的發展,增強了財務預測、生產能力、全面質量管理、資源調度等方面的功能,全面監控提升產、供、銷的管理效率。
1996年高德納又提出商業智能,商界掀起了一股基于數據庫的革命浪潮,真正的商業智能時代到來。BI的特征就是從數據分析入手。商業智能時代在全球崛起了一大批軟件巨頭,包括微軟、IBM、甲骨文、SAP、Informatica、Microstrategy、SAS、Royalsoft等。而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也成為諸如SAP、甲骨文、IBM、用友、金蝶等管理軟件公司的客戶。
總之,從原始直覺驅動到專業驅動,再從傳統流程驅動的ERP、CRM等到數據驅動的商業智能,知識和工具賦能高階管理者,一直都聚焦在“經營效率的提高”方面,而且,其產生的市場規模已經超過數千億美元。但是,這個時候的商業智能BI,與我們討論的人工智能時代的商業智能AI,有本質的不同。
1.從BI到AI。商業智能的發展,帶來了對企業戰略決策、戰略管理、戰略評估的更新定義。它要求一個優秀企業的完整決策過程,至少包括五個環節:獲取數據、分析信息、決策管理的選擇、制定目標計劃、執行與行動。
這些環節可全面部署到企業IT系統中。但是,商業智能BI,專注數據分析,回答數據反映的“是什么”,從而降低成本、提升經營效率。它還不能回答管理者“應該選擇做什么”“不做什么”“為什么做”“怎么做”等戰略決策議題。其本質,就是商業智能BI沒有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只是更高級別的統計分析。
今天,AI就能回答這些問題。亞馬遜的AI推薦系統就讓一流商學院的市場營銷高材生們下崗了。比如,借助AI機器學習算法,亞馬遜AI支持“逐項協同過濾”。這意味著,AI通過學習用戶每一個行為痕跡,能繪制所有產品的多維度關系地圖,每當你看到一個X或購買一個Y,亞馬遜AI就會給你相同“鄰居”的X或Y的推薦。這樣的系統,AI要學習至少10個以上維度的動作,對數據深度分析和挖掘,并成功賣出商品。
比如,1)你的購物車,那是AI要計算的真人真錢;2)你添加到購物車的東西又被丟棄,是AI要讀懂你的購買前行為;3)你對在線定價A/B選擇,是AI學習你在不同價格相同產品的選擇傾向;4)你的心愿單,是AI處理另一個購買籃子的分析數據流;5)你從哪個網站進入,是AI要查詢你之前行為分析你有可能感興趣的暗示;6)你在上下點擊停留的時間,是AI要分析你的偏好;7)你分別在過去幾個月為幼兒購買了3本書,是AI要分析你的用戶類型,是母親或是宅男;8)你點擊的郵件,是AI要洞察你喜歡的購買渠道;9)你點擊網頁的路徑;10)最終購買前,你查看過的東西、次數,是AI要分析洞察你的購買心路等等。AI比人類專家更深度“懂用戶”需要什么,并推薦什么。
僅亞馬遜付費會員數,在全球已超過1億,而600萬家供應商提供超3.85億種商品,這是一個只有AI能看懂且能判斷的量子級數據關系。也就是說,2018年亞馬遜能達到年銷售額2329億美元,既要靠AI幫助對前端賣什么、如何賣的營銷決策管理,也要靠AI對后端生產什么、何時生產、何時上架的供應鏈決策管理。這是之前的商業智能做不到的。
2.支持AI決策的四大能力。2016年3月,人工智能機器人阿爾法圍棋(AlphaGo)打敗了世界圍棋冠軍、職業九段棋手李世石,人工智能的認知革命引起了世界的關注。這意味著,AI在競爭策略的思考上,超越了人類,比人類更精準地運算出獲勝路徑。那么,除了下棋,AI在戰略決策與管理上還能做什么?
基于我在AI商業實驗室研究的AI決策超腦TM系統發現,今天AI賦能高級管理者的決策與管理,需要四大能力支持:
大算法:更高級算法系統,深度學習,聯邦學習,感知時空,識別模式,判斷因果,優化路徑等。
大計算:數百萬倍計算能力,運算超級復雜和超級容量的問題。
大數據:更宏大、更多維的信息量,萬物互聯后匯集和處理海量動態數據,以及更安全、更互信的區塊鏈保障體系。
大管道:高容量、高品質、無延遲5G及以上的管道,承載全球人、物、事信息暢通。
特別是2019年,這四大能力已經匯集到爆發的臨界點,這讓AI賦能高階管理者又上一個臺階。特別是企業關鍵決策、組織機構變革的賦能。
3.AI在戰略決策與管理中的作用。首先,AI解決了人類決策認知的局限問題。戰略決策如果是在信息不對稱或信息不完整的條件下做的,將導致不確定性增加、風險增大。
過去兩年多時間,我對上千名企業家、創業者問過一個問題:“假設你企業今天價值(估值)是1億元,從1億元增長到10億元,你認為有多少因素將會影響?”結果是:平均回答不超過20個因素,比如團隊、投資、技術、產品、模式、市場等等,這些商學院教授的知識和經驗。
這個測試意味著,大多數決策者和專家都很難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地思考、分析、判斷決策。也就是說,從1個億增長到10個億,有無限個影響因素和無數種實現路徑。
*哪個因素是關鍵?如果你的數據量不夠,你就有可能將最有價值的因素漏掉。
*哪個路徑最優?如果你的知識和經驗不夠,你的決策就有可能是井底之蛙。
*什么時候將有生存危險?如果你將因果關系倒掛,無論什么決策都難起死回生。
我們研究的AI決策超腦TM系統,能回答800多個與戰略決策相關的問題模型因素,可映射到超過18000個向量空間,AI知道全部數據之間的因果關系和路徑。這是因為,AI已經學習幾乎所有管理學、經濟學、金融學、心理學等知識、經驗和方法,哈佛商學院的公開案例,還包括金融學所有的公式。因此,它可以幫助企業診斷競爭優劣、提前預警財務風險、選擇實現目標的最優路徑。
2016年我受邀參與科大訊飛部署新的戰略決策時,借助AI決策超腦TM,診斷核心問題,并從網絡效應、鎖定效應、壟斷效應三維度構建仿真系統,設置多個假想的競爭對手。基于專家研究和行業大數據,將相關的數據輸入仿真系統,從技術、產品、模式的維度,測算技術商業化前景、業務聚焦點,以及商業模式構架。
科大訊飛在三年中,從原來比較單一的AI技術在訊飛輸入法的應用業務,發展到全新的AI平臺+賽道的戰略決策組合,其AI業務在教育、政法、醫療、翻譯、轉寫、AIUI平臺等等領域全面發展,給公司帶來了三年前25億元收入增長到三年后的79億元,市值也比三年前的幾十億元,穩步增長到今天的700億-800億元。
商業智能AI可以看到人類看不到的,可以洞察到人類無知的,還可以幫助人類假設在任何一種路徑下,或任何一個因素影響下,預測企業將會有什么結果。借助決策超腦TM的仿真模擬決策,管理者可以快速聚焦最有價值的商業活動,或者,直擊最瓶頸的問題,而不要走彎路。
其次,AI可以賦能組織變革。我的研究發現,即使最優秀的企業組織,也有像癌癥那樣級別的病灶。其中有五大頑癥非常突出:1)目標落地難。傳統公司員工為部門KPI工作,而不為目標工作。2)過程跟蹤難。管理者馬后炮,因目標一旦交給下屬,無法跟蹤,結果南轅北轍。3)團隊協同難。大多數公司部門就是信息孤島、文化孤島、過程孤島、數據孤島,頑固得像鋼鐵長城。4)人才創新難。特別是大公司,人浮于事助長辦公室政治。5)評估公正難。老板只憑員工誰刷臉多相信誰,導致下屬開始弄虛作假。
那么,AI如何解決這五大頑癥呢?基于AI決策超腦TM,我們開發了人機融合的AI-SaaS應用系統,它將企業戰略決策轉化成人機分工管理,管理者做“定目標、派任務、審結果”的事兒,而AI干“識別數據因果路徑、預警風險評估價值、提供優化建議”的事兒。
天安云谷是深圳天安駿業投資的產業綜合體,AI-SaaS系統在天安云谷智慧園區上線三個月后發現,AI識別出25%員工,與公司目標沒有直接關系,這些員工意味著是公司不必要的成本。通過人員優化,直接節約成本30萬元,并提高了員工有效工作飽和度30%以上;AI洞察到80%的中層管理者,急需升級管理水平如何設目標、派任務;AI還幫助高層管理者梳理、聚焦關鍵業務,將資源鎖定在最有價值的業務上。AI賦能管理后,直接貢獻的業務回款收入從400萬元上升到1400萬元,以及開拓了4000萬元的新訂單。在獲得巨大變革進步后,天安云谷的其他六個公司和機構,也開始了AI賦能組織變革的上線。
這個人機融合AI-SaaS管理系統的背后,是機器學習算法系統。而AI-SaaS擅長處理動態復雜數據間的關系,能根據任務與目標的關系,自動生成扁平化流程。這不像傳統管理軟件的方式,先構架一個組織結構,再固化他們之間的命令流、信息流、物流等流程。而且,AI關注目標實現的過程和結果的數據,能比人更公平、更簡單地評估員工業績。AI還能通過戰略評估的閉環,“把事做正確”。
今天,這樣的商業智能AI已經超越了大多數有經驗的高階管理者和商學院專家。值得一提的是,我們討論的AI決策賦能,不是一個AI,而是無數個AI。包括了統計與概率、建模與仿真、優化論、運籌學、計算機科學、管理決策系統、數字控制系統、專家系統等等。
一個不懂人工智能技術的戰略決策,將是一個缺乏高智商、高智慧的決定。但是,這并不是說,AI是萬能的。事實上,人工智能沒有價值觀、沒有情感、沒有“自我”。它只是人類設置的特定智能機器,按程序辦事。因此,企業家的愿景使命、價值觀、創新精神、求知欲、好奇心等,都是AI代替不了的。這些恰恰是戰略決策的核心。因此,人類與AI有天然的合作和融合的契機。
人工智能賦能戰略決策,還是小學生階段。一個好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比如決策超腦TM,其系統構建是非常復雜的,不但需要高級算法科學家、智能系統架構師,更需要經濟學家、管理學家、社會學家、行為學家、心理學家等專家的知識和經驗,也需要企業家們的實踐積累。
總之,人類決策的進化過程中,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拍腦袋,將戰略決策當成了普通決定。尤其是在看不清、道不明、缺信息、無視野的條件下做戰略決策,最容易犯“在錯誤方向上努力”的大錯,或者容易犯“有愿望無能力”的錯誤。展望未來,AI將長遠、高瞻、超越對手的等等N多個維度的決策管理不確定性,通過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諸多AI技術,智能化地提升戰略決策、戰略管理、戰略評估的正確性和高效性,從而賦能人類超級能力。
本文作者系全球化競爭與創新管理學家,人工智能商業化專家,AI Business Lab聯合創始人,北京大學訪問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