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賢清

【摘要】 目的 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在急性附睪-睪丸炎與睪丸扭轉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50例急性附睪-睪丸炎與睪丸扭轉患者, 根據病理檢查結果分為睪丸扭轉組(15例)和急性附睪-睪丸炎組(35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所有患者進行檢查, 觀察兩組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表現, 比較兩組患者睪丸和附睪的血供情況及阻力指數。結果 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發現急性附睪-睪丸炎患者內部回聲不均, 睪丸和附睪有明顯的體積增大, 大部分是附睪尾增大, 周圍出現不同量的滲出液。而睪丸扭轉患者的睪丸和附睪的增大程度不一致, 這與患者發生扭轉的時間長短有關, 扭轉時間較短的患者睪丸和附睪增大的不明顯, 睪丸抬高, 內部回聲不均勻, 睪丸和附睪周圍出現較少量的滲出液。急性附睪-睪丸炎組睪丸和附睪的血供異常分別為48.57%、45.71%, 睪丸扭轉組分別為80.00%、80.00%;睪丸扭轉組的睪丸和附睪血供異常率高于急性附睪-睪丸炎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急性附睪-睪丸炎組睪丸和附睪的血液阻力指數分別為(0.56±0.07)、(0.55±0.08), 睪丸扭轉組分別為(0.88±0.10)、(0.79±0.10), 睪丸扭轉組的睪丸和附睪血液阻力指數均高于急性附睪-睪丸炎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可以顯示急性附睪-睪丸炎與睪丸扭轉患者的聲像圖, 提供患者的血供、睪丸和附睪的位置及回聲情況, 該診斷方式無創、準確且實用, 對鑒別急性附睪-睪丸炎和睪丸扭轉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彩色多普勒超聲;急性附睪-睪丸炎;睪丸扭轉;鑒別診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0.032
彩色多普勒超聲適用于全身各部位臟器超聲的檢查, 對于急性附睪-睪丸炎與睪丸扭轉患者, 彩色多普勒超聲可以直觀顯示患者的睪丸和附睪血流信號, 以及睪丸和附睪的位置、形態及回聲情況[1], 根據患者的睪丸和附睪的血流信號、位置、形態及回聲可以對患者的病情進行鑒別診斷。急性附睪-睪丸炎與睪丸扭轉是臨床上常見的陰囊病癥, 其中急性附睪炎為附睪的非特異性感染, 可能與多種急性傳染病一起發生, 如精索靜脈曲張、精索炎、前列腺炎、泌尿系感染等, 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健康。睪丸扭轉主要是由于外傷導致精索扭轉, 進而會阻斷睪丸的血液供應, 嚴重者或者長時間得不到治療會產生嚴重的后果。急性附睪-睪丸炎與睪丸扭轉的臨床癥狀比較相似, 均是突發性疼痛, 容易出現誤診, 使患者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2]。為了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在急性附睪-睪丸炎與睪丸扭轉鑒別診斷中的應用觀察, 本文選取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0例急性附睪-睪丸炎與睪丸扭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0例急性附睪-睪丸炎與睪丸扭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病理檢查結果分為睪丸扭轉組(15例)和急性附睪-睪丸炎組(35例)。急性附睪-睪丸炎組年齡8~30歲, 平均年齡(21.8±4.6)歲。睪丸扭轉組年齡9~29歲, 平均年齡(22.6±4.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診斷, 探頭的頻率設置為7.5 MHz, 采用直接探測法對患者進行檢查。所有患者采用平臥位, 利用探頭直接在陰囊上進行多面和多角度的連續檢查, 對患者的陰囊組織、睪丸組織及睪丸附件進行全面檢查, 觀察兩組患者睪丸和附睪的血供情況及頻譜特征, 并記錄睪丸和附睪的動脈阻力指數。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表現, 比較兩組患者睪丸和附睪的血供情況及阻力指數。異常血供=無血供+低血供+高血供。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彩色多普勒超聲表現 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發現急性附睪-睪丸炎患者內部回聲不均, 睪丸和附睪有明顯的體積增大, 大部分是附睪尾增大, 周圍出現不同量的滲出液。而睪丸扭轉患者的睪丸和附睪的增大程度不一致, 這與患者發生扭轉的時間長短有關, 扭轉時間較短的患者睪丸和附睪增大的不明顯, 睪丸抬高, 內部回聲不均勻, 睪丸和附睪周圍出現較少量的滲出液。
2. 2 兩組睪丸和附睪血供情況及阻力指數比較 急性附睪-睪丸炎組睪丸和附睪的血供異常分別為17例(48.57%)、16例(45.71%), 睪丸扭轉組分別為12例(80.00%)、12例(80.00%);睪丸扭轉組的睪丸和附睪血供異常率高于急性附睪-睪丸炎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急性附睪-睪丸炎組睪丸和附睪的血液阻力指數分別為(0.56±0.07)、(0.55±0.08), 睪丸扭轉組分別為(0.88±0.10)、(0.79±0.10), 睪丸扭轉組的睪丸和附睪血液阻力指數均高于急性附睪-睪丸炎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急性附睪-睪丸炎的常見病因是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及綠膿桿菌等通過輸精管誘發尿道炎癥, 傳統的方式主要是給患者服用抗菌藥物或鎮痛藥物及手術進行治療。睪丸扭轉又稱為精索扭轉, 是造成患者陰囊急性腫痛的重要因素, 而引起睪丸扭轉的大多數原因是受到外傷, 如摔傷、錯位、破裂及踢傷等, 發生睪丸扭轉時, 要在4~8 h內進行糾正, 若不能及時糾正, 容易導致睪丸壞死[3]。
但是急性附睪-睪丸炎和睪丸扭轉均表現為突然的疼痛, 并伴有惡心、嘔吐等癥狀, 對于傳統的診斷手段, 可能會造成誤診, 影響后續治療[4, 5]。對于睪丸扭轉要早期診斷, 并進行復位, 否則易導致睪丸發生不可逆的萎縮或者壞死, 導致精子和睪丸上皮細胞的凋亡, 引發男子的不育。
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 急性附睪-睪丸炎的聲像表現為睪丸和附睪增大, 附睪體積增大, 以頭尾部增大較為明顯, 實質回聲降低不均勻, 內部出現片狀的低回聲區或無回聲區, 睪丸和附睪動脈和靜脈的血流信號也都增加, 血流的速度也增快, 動脈的頻譜表現為低阻力[6, 7], 故可將睪丸明顯增大, 回聲減低不均勻, 血管明顯擴張作為判斷該患者為急性附睪-睪丸炎的一個重要特征。
而睪丸扭轉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聲像會因為發生扭轉的時間長短及程度而表現不一, 其主要表現為睪丸和附睪體積增大, 睪丸位置發生改變, 內部回聲不均勻, 扭轉的精索成同心圓的結構, 嵌入睪丸形成“鑲嵌征”, 睪丸剛開始發生扭轉時, 動脈的血流信號變弱, 靜脈內沒有血流信號, 血流頻譜顯示睪丸內的血流減少, 甚至消失, 動脈流速減低, 故在扭轉初期血液的阻力升高, 動脈頻譜表現為高阻力[8, 9]。若患者在發病6 h內, 患側的睪丸和附睪體積略微增大, 附睪的回聲明顯不均, 若患者發病在3 d以上, 則睪丸會明顯增大, 內有片狀的高、低及無回聲區, 附睪內也會出現片狀的低回聲區, 包膜會增厚[10-12], 故可以將睪丸和附睪的血流信號作為判斷患者為睪丸扭轉的一個標準。
本研究結果顯示, 睪丸扭轉組的睪丸和附睪血供異常率高于急性附睪-睪丸炎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睪丸扭轉組的睪丸和附睪血液阻力指數均高于急性附睪-睪丸炎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急性附睪-睪丸炎患者的睪丸和附睪血液阻力指數為低阻力, 而睪丸扭轉患者為高阻力, 說明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可以提供患者急性附睪-睪丸炎與睪丸扭轉的聲像圖, 提供患者的血供情況、睪丸和附睪的位置形態及回聲情況, 可以準確判斷患者是急性附睪-睪丸炎還是睪丸扭轉。
綜上所述,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可以鑒別急性附睪-睪丸炎與睪丸扭轉, 且利用該方法鑒別診斷對患者的傷害較小, 無創傷, 準確且實用,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邱建民. 陰囊急癥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價值. 贛南醫學院學報, 2013, 33(3):333-335.
[2] 梁正中, 李依儒. 彩色多普勒超聲在急性睪丸扭轉中的臨床診斷價值.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3(7):179-180.
[3] 楊軍昌, 郝來年, 董焱鑫, 等. 急性睪丸扭轉誤診原因分析. 臨床誤診誤治, 2010, 23(9):868.
[4] 李潔.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睪丸扭轉21例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0, 4(23):92.
[5] 胡波.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睪丸扭轉的應用價值.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3, 24(2):150-151.
[6] 徐徐. 彩超鑒別急性附睪炎和睪丸扭轉的價值.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08, 29(18):2226-2227.
[7] 牛麗媛. 彩色多普勒超聲對睪丸扭轉與急性睪丸附睪炎的鑒別診斷.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0, 10(12):2803-2804.
[8] 陳鑄, 何偉, 王光策, 等. 單側睪丸扭轉對健側睪丸影響(附3例報告).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1, 13 (8):44.
[9] 劉湧. 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睪丸扭轉的價值. 廣西醫學, 2016, 38(2):263-265.
[10] 李仲全. 高頻彩超在睪丸扭轉診斷中的價值. 現代預防醫學, 2014, 41(8):573-574.
[11] 廖森成, 謝純平, 聶婭, 等. 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小兒陰囊急癥鑒別診斷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山西醫科大學學報, 2015, 46(3):259-262.
[12] 馮威福, 王寧蘭, 任輝輝, 等. 睪丸扭轉的診斷和治療72例臨床分析.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5, 15(5):706-707.
[收稿日期:20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