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馨
摘要 經過了18年的發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經歷了初期建設、更新升級等歷史性階段,雙方在經貿合作、貿易往來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可觀的成績,但同時也存在著危機與爭端。本文通過探析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模式中的制約因素,并相應提出促進東盟區域經濟合作健康發展的對策,以期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進一步發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 東盟;區域經濟;發展
一、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現狀
2000年,在第四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中國政府首次提出了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設想,并致力于建立并推動其不斷發展。2002年,中國與東盟達成并簽署了《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正式啟動。經過了18年的發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經歷了初期建設、更新升級等歷史性階段,雙方在經貿合作、貿易往來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可觀的成績。
自2002年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啟動后,不僅有效促進了中國和東盟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往來,還顯著擴大了這些國家的進出口貿易規模。中國的對外貿易總額占世界總額的比重從2002年的4.75%,到2016年升級版貿易區生效后的11.53%,實現了跨越式飛躍。東盟國的對外貿易總額比重從5.90%提升到2016年的6.93%。雙方的進出口額和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均在不斷增加,服務貿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合作的不斷深化,中國已連續多年成為東盟的首要貿易伙伴。而中國與東盟的整體雙邊貿易額也在不斷快速增長,東盟已經成為超越日本、僅次于歐盟與美國的中國第三大貿易合作伙伴。自2016年升級版自由貿易區協定生效,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發展、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又跨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不斷創造著新的成就。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不可忽視的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在發展過程的不同階段也遇到了不同的困難和阻礙。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成立初期,正是東盟各國遭受經濟危機嚴重打擊的時期,多方都經歷著非常困難的國內外局面。隨著貿易區的進一步發展,經濟發展狀況的不平衡,也帶來了新一輪的信任危機。歷史積怨和領土主權爭端、東盟成員國內部動蕩的政局和宗教信仰不同帶來的民族宗教差異,都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摩擦與矛盾。
二、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模式中的制約因素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進一步發展,在多邊合作中也凸顯出了一些影響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東盟一體化建設進程不足
由于自然、地理和歷史的共同影響,東南亞各國有著多樣化的宗教背景、獨特的歷史文化和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環境。各成員國間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顯著的差距,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區域內的斗爭與矛盾。懸殊的差異帶來了區域間的不穩定,領土紛爭、資源開發爭奪戰等隱患頻出。并且,由于東盟國家自身領土面積較小,資源非常有限,導致其較多地依賴外部市場。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東盟國家間發展的協調性,影響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經濟合作水平。東盟一體化建設的進程不足,是制約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因素之一。
(二)成員國間經濟同構,仍然存在競爭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共由“10+1”個成員國組成: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10國和中國。其中,僅有新加坡屬于發達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10個國家均為發展中國家,各國經濟發展水平比較有限。并且,從國家經濟結構的角度來看,這些東盟國家大多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支柱產業,勞動力是其主要的競爭優勢,這就存在著被機器等先進生產力或更低廉的勞動力替代的可能性,容易面臨威脅。這些國家間經濟結構相近,無形中也增加了各國之間的競爭。并且,在吸引外資方面,在相近的經濟結構下,哪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更強、議價能力更高,則會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其能夠得到外商投資的決定性因素。11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導致吸引外資的能力和金額存在差距。此外,零關稅貿易政策生效后,農產品出口方面,也多多少少給成員國中某些國家帶來了沖擊。
(三)中國與東盟經濟合作中的大國博弈問題
隨著世界形勢的錯綜復雜,東盟自由貿易區也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世界大國角逐的平臺,在美國、日本等國家紛紛借力自貿區后,如何在大國間的戰略較量和利益博弈中不處于劣勢,是我國需要平衡的突出問題。而對于東盟各國來說,在經濟合作中還需要考慮如何在大國博弈間保全自己并巧妙地借他人之長處為己所用。在區域的經濟合作組織中,大國博弈也是影響其發展的制約因素之一。
(四)東盟各國對“中國威脅論”的擔憂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從2012年起超越日本、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快速發展引起了各國的關注。自從2001年,中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經濟進一步騰飛,在與東盟的競爭中,吸收了大量投資,中國制造和中國商品也憑借其低廉的價格和較高的質量迅速涌入了東盟市場。并且,中國經濟規模越大,與之俱來的是軍事力量的增強。東盟國家乃至亞洲各國都感受到了不斷強大的中國帶來的“威脅”。日益強大的中國和被別有用心政客鼓吹起的“中國威脅論”使東盟各國感到不安。
三、東盟區域經濟合作健康發展的對策
(一)協調區域內成員國關系
現階段,東盟貫徹著新加坡提出的“大國平衡”戰略,旨在集各大國之長來維護東盟的和平、穩定與繁榮。東盟各國在安全方面期待于美國,在經濟方面倚靠于日本,在政治上一度靠近中國。促使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的健康發展,協調與平衡區域內各成員國關系、區域外各世界大國間的關系,是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健康平穩發展的基石。作為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中的大國,中國要致力于與其他國家開展多邊合作,協調并拓寬發展合作勢頭,進一步推動中國-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的快速發展。
(二)創新推動經濟產業結構調整
為充分發揮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競爭優勢,中國應致力于推動東盟成員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分工合作,堅持產業結構調整要與國家國情、比較優勢、貿易和投資結構相適應的原則,充分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構建多層次、多樣化的產業結構。此外,加快發展區域內金融體系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國應繼續加強與東盟各國金融當局的雙邊或多邊交流,進行積極有效的政策溝通,通過代理、結算、貸款、匯率等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開展合作,積極維護多邊金融穩定。
(三)不斷增強雙邊政治互信和溝通交流
為進一步提高中國和東盟同盟國間的經濟合作,國家間應致力于通過多種方式全面加強了解,增進信任。雙方要充分利用“10+1”領導人會議、東盟地區論壇、中國—東盟聯合合作委員會以及中國—東盟博覽會等一系列對話磋商機制,積極就雙邊關心的政治、經濟、安全等重大問題展開交流與對話。著力推進與東盟區內各國文化、教育等意識形態領域的交流,通過文化層面的溝通消除疑慮與誤解,為中國和東盟的全面經濟合作營造良好政治氛圍,創造更多的機遇,不斷增強雙邊政治互信和溝通交流,化解矛盾,增強信任,為良好健康的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增強社會文化和民間交流
社會文化互通和友好的民間文化交流可以消除誤解,提升貿易區內各國人民的信任度和理解度,雙方互利互信是促進中國—東盟貿易區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石。應做好宣傳工作,積極宣傳貿易區內及相關合作,增強各國人民對貿易區內工作的支持和了解。此外,還應積極推動多邊的文化產業合作,鼓勵人民進行文化交流,深化各國人民在文化、語言、藝術等領域的民間互通,通過培訓、旅游、對外文化交流等多種形式,增強社會文化和民間交流,提升理解與信任,穩固雙方的友好關系。
(作者單位為廣西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成思情.中國-東盟自貿區區域經濟合作淺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0(03):72-73.
[2] 黃偉榮.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版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9.
[3] 魏攀.中國-東盟區域金融發展對經濟合作的影響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9.
[4] 王勤.論中國-東盟經濟關系發展的新格局[J].太平洋學報,2019,27(01):84-92.
[5] 楊靜林,夏會儒.東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群體決策的困境[J].東南亞縱橫,2018(01):77-83.
[6] 李逸翔.中國-東盟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及前景分析[D].合肥:安徽大學,2017.
[7] 陸彩麗.東盟與歐盟區域經濟一體化差異分析[J].經濟視角(上),2013(10):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