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正處于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轉型的關鍵階段,需要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即“現代紅色工匠”。培養高職學生的“工匠精神”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本文通過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的實踐,得出將“工匠精神”的培育嵌入到“互聯網+”大賽中的啟示,學生參加比賽的過程就是一個踐行“工匠精神”過程。對學生專業創新能力和“工匠精神”同步培養,是高職創業創新教育與“工匠精神”融合路徑的創新與實踐。
關鍵詞 “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工匠精神”;高職學生
高職院校是培養高素質和高技能人才的基地和搖籃,培養的是能工巧匠,也是適應企業需要的高級藍領和白領人才。“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態度,一種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并不斷創新的精神品質。培養“工匠精神”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高職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作為應用型高級人才的重要輸出源頭,高職院校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對于人才的培養和學生品格的塑造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概述
“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是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李克強總理親自提議舉辦的。近年來大賽受到廣泛關注,不僅是提高學生技能的大賽,同時也是當代“工匠精神”的重要體現形式,“互聯網精神”與“工匠精神”相結合,才是與時俱進的驅動力。
本人有幸指導本校學生參加了第六屆“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的校級初賽和復賽,獲得學院一等獎,進入省賽。在大賽的準備和實踐過程中,學生們有許多收獲。
二、學生參加第六屆“互聯網+”校級比賽的收獲
“互聯網+”大賽就像一個夢工廠,參與的學生都將成為“造物者”。參加比賽的過程,就是一個“微縮版”的工匠成長歷程。對于在校的高職學生,參加這類大賽是一場難得的經歷,可以體驗到成為一名工匠的過程,體驗到“工匠精神”的內涵。
(一)體會到專注做一件事情的快樂
在大賽中,每個團隊籌備項目的過程就是專心做好一件事的過程。雖然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收獲的是快樂和成長。本屆大賽以“我敢闖、我會創”為主題,最初學生提交了三個方案的設想,經過幾次討論和研究,最終我們選擇的是公益類項目,名稱為“星語星程——關注自閉癥兒童”。這個項目源于學生做過的志愿者活動,想通過這次大賽的機會,讓更多的人關注并且幫助到自閉癥兒童,通過一些措施優化將公益活動持續進行下去。
由于疫情的影響,最初項目的商討都是通過線上視頻的方式,學生分批復學后,利用所有的空閑時間,集中討論、查找資料,不斷優化和完善項目。從最開始的項目分析,到對PPT和講演稿進行多次的修改,對針對項目的創新點、重要內容和評委可能感興趣的部分進行反復的打磨和推敲,排練演講的內容,最終在復賽中將這一段時間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準備凝聚成為一次精彩的演講,學生從中收獲不少樂趣,都覺得整個準備的過程很有意義。
(二)體驗到精益求精的創新過程
參賽過程就是一個踐行“工匠精神”的過程,指導老師從細微之處引導學生,使學生在備賽的過程中養成追求卓越、細致耐心、認真負責的好習慣。在備賽期間也遇到了很多困難,比如策劃書的細節需要不斷地調整和修改,由于疫情的影響,以前的志愿活動中斷等問題,我們不斷引導學生用創新思維解決問題,讓學生充分參與其中,學有所長、戒驕戒躁,培養了學生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三)提高了綜合素質
通過比賽,每位團隊成員的綜合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提升。綜合能力包括嚴謹的職業素養、自我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有效溝通能力和執行力等。
學生們分工不同,相互配合,培養了團隊協作能力;備賽時間跨度較大,過程十分辛苦,學生都堅持下來,犧牲自己的娛樂時間,培養了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大賽有嚴格的要求和評分標準,促使學生對專業有更加深刻和嚴謹的認識,養成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在各個環節所付出的努力和艱辛,鍛煉了學生的意志品質和“工匠精神”。
通過現場比賽,還可以學習其他優秀團隊的經驗并從中深受啟發,反思自己項目中的不足。有的團隊制作的PPT較為精彩,展現了大量實地調查的數據,這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辯證思維能力和思維嚴密的邏輯性。評委們的點評也給學生提出了非常寶貴的意見,整個過程中思維的火花進行了較好的碰撞,營造了一個積極向上的交流氛圍。
(四)養成了做事踏實認真的態度
學生通過參加比賽,養成了專注踏實的工作態度,認真按照比賽要求準備,把項目當成真正的事業來做,全程必須靠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不能投機取巧,無形中就督促他們形成踏踏實實學習、認認真真做事的品格,養成良好習慣。學生即使反復改進和完善項目,也不會感到煩躁。通過參加比賽,專注踏實的理念貫徹了每位學生的價值觀中,引導學生不能因急功近利、短期導向、效率導向而忽視“工匠精神”。
三、將“互聯網+”大賽與“工匠精神”融合的建議
“互聯網+”大賽只是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徑之一,在大賽中嵌入“工匠精神”,可以讓學生養成“工匠精神”,使其在今后步入社會,擁有對工作的熱情和責任心,在工作中具備精益求精、追求細致、愛崗敬業的“工匠精神”。
(一)夯實工匠活動載體,滲透“工匠精神”
以活動為載體、以文化為靈魂,才能使“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到實處。通過大賽,讓學生切身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和工匠的實踐能力。同時將在大賽中所取得的經驗,應用到日常教學中,在提升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還可以將“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各種大賽相融合,并引導學生主動參加,提高學生參加競賽的積極性,通過不同類型的比賽,讓學生在錘煉技能的同時將“工匠精神”深植于心。
(二)以養成教育為抓手,跟蹤建檔樹立典型
將“工匠精神”內化為個人素質,需要經過長期的實踐錘煉,雖然很難在短短的三年時間里就培養出優秀的現代工匠,但高職院校可以讓學生在校期間具備一些“工匠精神”的基本素質,這需要長期系統的培養和熏陶,在不斷習慣的養成中固化。學生應轉變思想觀念和認識,不能認為只有技師院校才應該有“工匠精神”,通過比賽能夠讓學生明白,優秀的工匠是被社會認可的,鼓勵學生無論今后從事什么樣的行業,都應該有一顆基本的“匠心”。建議為學生建立“工匠養成”跟蹤檔案,對學生每一階段的相關學習和任務的完成進行測評和記錄。定期進行匯總,最終形成一份完備的“工匠檔案”。這份“工匠檔案”不僅是學生自身學習經歷的軌跡證明,更是對整個大學期間學習的肯定和褒獎。
(三)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熏陶
全面打造崇尚工匠的創新創業校園文化氛圍,將大賽與“工匠精神”相融合。可以在校園開設宣傳專欄,宣傳大國工匠的優秀事跡,充分挖掘經典優秀項目、創業故事激勵學生參與到競賽當中來,還可以對于優秀的學生要進行獎勵和宣傳,讓學生切身感受以“工匠精神”為內核的校園文化熏陶,從而能夠有意識地學習充電,提高自己的知識與技能,為今后成為優秀工匠做好準備。
(作者單位為山西財貿職業技術學院)
[作者簡介:張莎莎(1984—),女,山西霍州人,研究生,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19zsszss014。]
參考文獻
[1] 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66-69.
[2] 陳勁.要有“互聯網精神”,更要有“工匠精神”[N].解放日報,2015-04-17.
[3] 朱浩松.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徑與載體研究——基于對云南民族大學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證調查[J].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04):40-43.
[4] 曲偉峰.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職“雙創”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中外企業家,2019(27):151.
[5] 梁璐莎.以職業技能大賽提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研究[J].才智,2016(24):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