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華
摘要 隨著國內建筑業的發展,EPC工程總承包模式也得到廣泛應用。2018年,財政部公布的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正式施行。《新收入準則》的施行,將對EPC工程總承包項目確認收入,以及EPC總承包商確認收入的金額產生較大影響。本文就以上問題展開討論。
關鍵詞 新收入準則;EPC工程總承包;確認收入
傳統的工程建設項目運營模式屬于DBB模式,DBB模式屬于單線性模式,由項目設計、項目招標、項目施工三個環節構成,三個環節依次展開。由于三個環節的主體各不相同(項目設計主體是封閉式設計的設計公司或設計研究院,項目招標主體是項目建設單位,項目施工主體是封閉式施工的施工企業),所以常常導致設計與施工活動脫節[1]。施工企業常常在項目的施工過程中發現設計存在的缺陷,然后才變更設計,導致建設單位在工期方面、投資方面蒙受重大損失。由于DBB模式存在缺陷,EPC總承包模式近年來越來越受青睞,而《新收入準則》的施行,又會給EPC總承包模式帶來一次新的沖擊。因此,必須認真研究《新收入準則》對EPC模式造成的影響。
一、EPC總承包模式的簡介
EPC,是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的首字母縮寫,EPC模式又稱為“工程總承包模式”。與DBB單線性模式相比,EPC模式的特點在于這一模式中的主體較多。在EPC模式中,不僅有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建設單位,還有總承包商與分包商等。
DBB模式屬于單線性結構,而EPC模式則屬于垂直型結構。在EPC模式中,建設單位(業主)居于最高的第一級,從事工程總承包的企業(總承包商)居于第二級,設計單位、施工企業居于第三級,分包商屬于第四級。業主與總承包商簽訂總價合同[2],總承包商受業主委托,按照合同約定,承包工程項目的全過程,物色設計單位、施工企業,展開項目的整個流程(勘察、設計、材料采購、項目施工、試運行)。在項目的施工過程中,總承包商還可以物色分包商對項目進行分包。總承包商按照合同約定,負責項目的質量、工期、造價,同時承擔設計風險、不可抗力風險。業主只需要向總承包商大致說明自己的投資意圖與要求,其余一切工作均由總承包商完成。
傳統的DBB模式僅適用于規模較小、投資較少的房屋建筑工程或土木工程,而EPC模式則可適用于規模較大、投資較大的建筑項目、環境治理項目、商務區項目。在DBB模式中,項目設計、招標、施工、材料采購必須按順序依次進行;在EPC模式中,項目設計、材料采購、項目施工等環節可交叉進行,因而可以節約大量時間,縮短工期。采用DBB模式,工程總成本較高,項目投資效益較差;采用EPC模式,工程總成本較低,項目投資效益較高[3]。
二、《新收入準則》與《舊收入準則》的異同點
本文中的《新收入準則》,指的是《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財會〔2017〕22號);本文中的《舊收入準則》,指的是《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財會〔2006〕3號)。從整體上來看,《新收入準則》的內容明顯比《舊收入準則》豐富。《新收入準則》共有八章四十五條,《舊收入準則》只有五章十九條。
從相同點上看,《新收入準則》與《舊收入準則》關于“收入”的定義是相同的。這兩份《準則》,都將“收入”描述為“企業在日常活動中形成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增加的、與所有者投入資本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從不同點上看,《新收入準則》與《舊收入準則》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舊收入準則》中提及確認企業收入的內容較少(在《舊收入準則》中,提到的必須確認的企業收入,特指企業銷售商品的收入);而《新收入準則》則用整個第二章詳細介紹了如何確認企業的收入,在《新收入準則》的第二章,還詳細描述了企業在為客戶履行合同時,只要滿足五種條件,便可從客戶那里確認收入[4]。
三、《新收入準則》對EPC總承包項目收入確認的影響
2018年以前,采用EPC總承包模式的工程項目,主要根據《舊收入準則》與《企業會計準則第15號——建造合同》計算并確認收入。2018年1月1日,《新收入準則》正式施行。與《舊收入準則》及《企業會計準則第15號——建造合同》相比,《新收入準則》的變動較大。因此,《新收入準則》必然會對EPC總承包項目收入的確認造成較大影響。
舉例來說,××大型國有單位(甲方)決定采用EPC模式經營一個投資金額達2億元的工程項目。這家大型國有單位(甲方)經過與××工程勘察設計院、××建筑工程公司議標,決定由××工程勘察設計院牽頭擔任該項目的總承包商(乙方),而××建筑工程公司則負責項目的具體建設施工(丙方)。議標后,甲方與乙方簽訂總價合同,合同金額為20000萬元,其中設計費2000萬元,施工費6000萬元,材料采購費用12000萬元。乙方與丙方則簽訂分包合同,乙方拿出材料采購費的10%(1200萬元)作為丙方的傭金,丙方實際支配、使用的材料采購費為10800萬元。
乙方經過計算,預計該項目的總成本為17000萬元。其中,項目設計成本為800萬元,項目施工成本為5400萬元,材料采購成本為10800萬元。經過為期一年的項目運營,共產生成本16000萬元,其中設計成本為800萬元,項目施工成本為4400萬元,材料采購成本為10800萬元。
筆者分別采用《舊收入準則》《企業會計準則第15號——建造合同》與《新收入準則》計算該EPC項目運營一年的確認收入。
根據《舊收入準則》與《企業會計準則第15號——建造合同》,企業的合同收入包括合同規定的初始收入,應根據項目完工百分比法確認合同收入。
因此,要根據該項目的設計進度與設計成本考慮項目一年期的設計收入,鑒于設計進度已完成100%,設計成本已全部發生,則項目一年期的設計收入為2000萬元。
根據該項目的施工進度與施工成本考慮項目一年期的施工收入,鑒于項目經過一年運營后產生的成本(16000萬元)已占項目總成本(17000萬元)的94%,可估算項目進度已完成94%,將94%乘以施工費(6000萬元),則可計算項目一年期的施工收入為5640萬元。
根據該項目的材料采購進度與材料成本考慮項目一年期的材料收入,鑒于項目經過一年運營后已完成材料采購,材料采購成本已經全部發生,則項目一年期的材料收入為12000萬元。
將項目一年期的設計收入(2000萬元)、項目一年期的施工收入(5640萬元)、項目一年期的材料收入(12000萬元)相加,根據《舊收入準則》與《企業會計準則第15號——建造合同》可知,該項目一年期確認收入為19640萬元。
但以《新收入準則》為參考卻可以計算出一個不同的結果。《新收入準則》第四條明確規定“企業應當在履行了合同中的履約義務時確認收入”;第三十四條明確規定企業作為代理人,“應當按照預期有權收取的傭金確認收入”。因此,鑒于乙方已經履行該項目的設計義務,則該項目一年期設計收入為2000萬元;鑒于該項目運營一年期實際發生的項目施工成本為4400萬元,而該項目的施工成本為5400萬元,則丙方在項目一年期實際上只完成了整個項目進度的82%,將82%乘以施工費6000萬元,則可計算出項目一年期的施工收入為4920萬元。鑒于乙方已經通過分包,將材料費轉包給丙方,因此乙方已經完成了合同履約,丙方也獲得了全部應得的傭金,則該項目一年期材料收入實際上只有1200萬元。根據《新收入準則》,將這三個數字相加可知,對于EPC總承包方(乙方)來說,該項目一年期確認收入為8120萬元。
現在可以得出結論,采用EPC總承包模式的同一個工程項目,根據不同的《收入準則》,其在收入確認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根據《舊收入準則》與《企業會計準則第15號——建造合同》確認的項目收入,幾乎是根據《新收入準則》確認的項目收入的2.42倍。出現較大差異的原因在于《舊收入準則》與《企業會計準則第15號——建造合同》根據整個項目的實際進度(并不考慮項目運營過程中是否發生了分包)確認合同收入;而《新收入準則》則嚴格根據項目運營期間與項目有關的各項合同的履約情況,根據簽訂合同的主體是“主要責任人”還是“代理人”的身份,具體確認合同收入[5]。
《新收入準則》的施行,對采用EPC模式的業主單位來說是極為有利的,但《新收入準則》的施行,又會對EPC工程總承包項目確認收入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筆者主張采用EPC模式的各個主體(包括業主、總承包商、分包商),本著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諒互讓的原則,嚴格簽訂每一份合同,嚴格開展合同管理工作,嚴格劃分各自的權利與義務,合理分配項目成本與項目收益,從而盡可能地降低《新收入準則》對EPC模式造成的沖擊。
四、結語
《新收入準則》的施行,是中國財會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新收入準則》的施行,將對EPC工程總承包項目收入的確認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有可能影響到EPC模式未來的發展。因此,筆者認為應當對這一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作者單位為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錢麟.新收入準則下房地產企業收入確認的探討[J].中國市場,2020(11):92+98.
[2] 曲夢瑤.新收入準則的主要變化及實施建議[J].納稅,2020,14(03):200.
[3] 雷飛飛.新收入準則對建筑施工企業的影響探析[J].財經界(學術版),2020(01):168-169.
[4] 潘新興,靳兵艷,杜凱文.新收入準則在建筑行業的應用研究[J].建筑經濟,2020(01):5-10.
[5] 唐衍軍,謝露.新收入準則在EPC項目中的應用探討[J].建筑經濟,2020(01):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