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深入探討企業非效率投資的影響因素以期提高企業的投資效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金稅三期”工程的推行提升了稅務機關的稅收征管能力,強化了對企業的外部制約機制,對企業的投資決策發揮著重要影響。本文基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將“金稅三期”這一政策事件與企業的稅收規避行為引入企業非效率投資影響因素的研究框架中,深入探討三者的影響關系與作用機制,并據此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 金稅三期;稅收規避;非效率投資;影響機制
一、主要概念界定
(一)金稅三期
新時期的稅收征管現代化發展越來越依靠涉稅信息的監管能力的提升。金稅工程是國家稅收管理信息系統工程的總稱,“金稅三期”工程是金稅工程的第三期,圍繞著“一個平臺、兩級處理、三個覆蓋、四個系統”的要求,歷經了從部分省市試點到全國推廣的過程。近年來,隨著“金稅三期”工程的推行,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在稅收征管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稅務機關的征稅能力,特別是涉稅信息的監管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二)稅收規避
稅收規避,是指納稅人利用稅法的漏洞、特例或者其他不足之處,采取非違法的手段減少應納稅款的行為。雖然稅收規避在形式上不違法,但這其實是納稅人采取了一種形式上遵法守法,但實質上與立法意圖相悖的非違法形式,來實現自身目的的行為。
(三)非效率投資
企業非效率投資是與企業的效率投資相對應的。微觀上對非效率投資的度量主要是基于財務研究視角,用內部收益率法(IRR)和凈現值法(NPV)對企業投資項目進行評估并作出相應的投資決策。如果企業的實際新增投資額與根據財務評估預測出的投資額相等,此時企業的投資是最優的和有效率的。因此非效率投資則被定義為企業實際新增投資額與最優狀態的投資額之間的差額。當差額為正時,為過度投資;當差額為負時,為投資不足。
二、理論分析與理論框架
(一)“金稅三期”對企業稅收規避的影響
自2013年開始試點的“金稅三期”工程通過大量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使稅務機關對企業涉稅行為和涉稅信息的監管能力實現了飛躍。“稅三期”工程的推行提升了稅務機關對涉稅行為、信息的監控能力,一方面會減少稅務機關的涉稅檢查漏洞,提高企業稅收規避成功的門檻,從而提高企業進行稅收規避籌劃的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了稅務機關的執法成本,促使其加大執法力度,企業規避稅收不僅更容易被發現,而且被查出之后將面臨更高的處罰金額以及聲譽損失。因此,“金稅三期”工程的推行會抑制企業的稅收規避行為。
(二)企業稅收規避對非效率投資的影響
稅收規避對非效率投資存在兩種影響效應,分別是“代理成本增加效應”和“融資壓力緩解效應”,這兩種效應的作用方向正好相反。因此,稅收規避對企業非效率投資的影響取決于這兩種效應的凈效應。
1.稅收規避對非效率投資具有“代理成本增加效應”。根據避稅的代理觀,企業進行稅收規避會加劇代理沖突和信息不對稱問題。本文將代理沖突和信息不對稱問題統稱為“代理成本”。以往學術研究已經多次證實代理沖突和信息不對稱問題是企業非效率投資的核心影響因素。因此,管理層實施稅收規避增加了代理成本,會造成過度投資或者投資不足,從而增加非效率投資。
2.稅收規避對非效率投資具有“融資壓力緩解效應”。企業非效率投資中的投資不足可以通過降低融資約束得到緩解。企業實施稅收規避,最直接的收益就是減少了現金的流出,從而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可支配資金,減少企業的融資壓力,從而緩解投資不足,進而抑制非效率投資。
(三)“金稅三期”對非效率投資的影響
首先,“金稅三期”工程的推行為稅務機關從企業獲取稅收收入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但同時也一定程度上直接導致企業經濟利益的流出,因此稅務機關也可以被認為是企業的股東之一,稅務機關也希望通過“金稅三期”這樣強有力的監管措施對企業的行為實施監控和規范,這有利于降低企業決策風險和保證稅源,從正面打壓企業管理者的投機行為和不作為行為,從而抑制過度投資和投資不足,進而減少非效率投資。其次,通過“金稅三期”工程,稅務機關可以對企業的涉稅行為和信息進行有效的監控,對管理層或者大股東的自利行為具有抑制作用,從而有助于緩解代理沖突和信息不對稱,發揮公司治理作用,降低非效率投資。
(四)“金稅三期”對稅收規避與非效率投資關系的調節作用
本文認為“金稅三期”工程會對企業稅收規避與非效率投資的關系發揮調節作用。一方面,“金稅三期”工程的推行提升了稅務機關的征管能力,強化了對企業的外部制約機制,通過間接發揮對公司的治理作用,有助于降低稅收規避帶來的代理成本,因而緩解激進避稅或者保守避稅帶來的過度投資或引發的投資不足,從而減少非效率投資。本文將此影響路徑歸結為稅收征管的公司治理效應。另一方面,“金稅三期”工程的強有力推行,不僅對企業產生了威懾作用,提高了企業的避稅成本,從而減少了企業避稅動機,降低了其融資壓力被緩解的可能性;而且由于直接導致了企業經濟利益的流出,增加了企業的稅收負擔,減少了企業可支配資金量,從而增加了其融資壓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稅收征管阻礙了稅收規避對非效率投資的“融資壓力緩解效應”的實現,可能最終會造成投資不足,加劇非效率投資。本文將此影響路徑歸結為稅收征管的征稅效應。因此,“金稅三期”對稅收規避與非效率投資關系的調節作用,是通過公司治理效應和征稅效應這兩個方向相反的效應來進行的,因此其凈效應也取決于這兩個效應的大小權衡。
(五)理論框架圖(如圖1)
三、政策建議
(一)稅務機關層面
稅務機關應該深入貫徹落實“金稅三期”工程在各級機關的運用,提升稅收征管的質量和效率。充分運用“金稅三期”的決策支持系統和數據平臺,深入挖掘數據反映出來的稅收風險,同時加大對企業涉稅犯險的警示力度,充分發揮稅收征管的公司治理效應,抑制企業的非效率投資,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企業層面
首先,企業應增強風險意識,強化內部風險管理制度建設,完善稅收規避風險評估體系,設立相應的內控制度以防范由稅收規避導致的投資過度和投資不足等問題。其次,企業應完善內部治理機制建設,最大限度減少代理沖突和信息不對稱現象,最大限度降低避稅活動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可以通過聘用稅務專家擔任獨立董事,提升企業股東層對避稅活動的識別能力。
(作者單位為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作者簡介:周倩(1995—),女,重慶忠縣人,碩士研究生,從事稅收理論與政策研究。]
參考文獻
[1] 曾亞敏,張俊生.稅收征管能夠發揮公司治理功用嗎?[J].管理世界,2009(3):143-151+158.
[2] 張玲,朱婷婷.稅收征管、企業避稅與企業投資效率[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5(02):83-92.
[3] 程方,葉建木.稅收征管、避稅與非效率投資[J/OL].財會通訊,2020-06-30.
[4] 張克中,歐陽潔,李文健.緣何“減稅難降負”:信息技術、征稅能力與企業逃稅[J].經濟研究,2020(03):116-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