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萍
摘 要:思維是數學課堂的“靈魂”,一堂高效的數學課堂一定是充滿思維活力的。如何讓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充滿樂趣,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教學,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挑戰。本文依托小學高段數學教學,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于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方面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希望能為同行們提供一種借鑒。
關鍵詞:數學;思維;教學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1]。”小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以形象思維為主,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小學生形象的思維性之間矛盾,教師可以嘗試一下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操作,這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并引導學生在生動形象的課堂氛圍下培養起對數學濃厚的興趣,使教學工作達到事半功倍地效果。實踐操作活動是小學階段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動手操作已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進而成為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1 實踐操作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
課堂上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而活躍課堂氣氛,從而達到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加強對新知識記憶的效果。在進行“圓的認識”教學時,我先不給學生做示范,讓學生自己動手大膽嘗試:第一步,我用現實生活中屬于圓形的物體(如:圓桌、硬幣)為例,使學生對圓有一個大體概念;第二步,引導學生自己動手畫圓,“同學們會自己畫出標準的圓形嗎?看哪位同學畫圓的方法最好最簡便?”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積極性,讓學生瞬間融入到課堂主題當中,人人動手、動腦,大膽嘗試。經過幾分鐘的動手嘗試,大部分學生會意識到使用圓規及借助圓形物體(如硬幣、杯蓋等)畫圓的方法最簡便,并掌握這些方法;第三步,表揚學生們主動參與、積極探索的行為,然后發問:“如果學校要建設一個圓形大花壇或者大水池,圓規可以畫出來嗎?”這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興趣,學生們再一次爭先恐后地投入動手探究中去。通過操作嘗試,學生們又發現了畫較大的圓需要使用標桿和繩子等工具。這種引導教學形式,既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又在整個授課過程中讓學生興趣高漲,最大程度地調動多種感官形式同時參與,師生之間其樂融融,對教學目標任務的完成起到很好效果。
2 探究新知凸顯思維
一個有效的探究,教師就應適時放手讓學生探究,但應在探究時給予學生思維的方向,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一課,我首先說明:“這堂課我們大家一起學習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大家注意觀察手上的三角形紙片,你們能想出求出它的面積的方法嗎?”同時讓學生觀看在課件中給予的三條提示:1)在這之前我們共同學過哪些圖形的面積,它對我們有哪些幫助?2)能否使用求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把三角形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來求出它的面積呢?3)除了書上介紹的方法,你還能想出其他求三角形面積的方法嗎?
這樣的教學設計,探究目標的導向性非常明確,提示一可以激活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已有的知識基礎,激活學生已有的探究經驗,已有的基本活動經驗。學生先前已經歷過平行四邊形的探究過程,是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以后研究出來的,那么在學習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推導過程時,學生一定也會類比思考。提示二是對學生思想方法上的引導。提示三是拓展思維,還可以轉化為長方形。像這樣的提示,就指明了思維方向,又突顯了數學本質,不僅關注了學生已有知識基礎,更關注學生已有學習經驗,激活學生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方法的記憶。運用這些已有的基礎、經驗、記憶,加上學生正確的思維方向,學生的思維活動非常有效。
3 實踐操作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
思維始于動作,動手操作可以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學生思維提供支柱,有助于他們對抽象知識的理解[2]。如在教學“長度單位”一課時,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互相量身高、量黑板、量課本等,讓學生走出課堂,觀察周圍的事物,用正確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和高度。又如教學“物體的形狀”時,我讓學生準備一小塊橡皮,一把小刀,讓學生通過切、摸來認識什么是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再讓學生準備各種長方體紙盒,通過摸、折、拆、拼、比來認識長方體的基本特征。通過多方向的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一個形象化的長方體模型,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學生在思考中操作,在動手中思考,并通過語言表達將操作過程轉化為思維模式,使學生的邏輯思維得到發展。
4 練習設計發展思維
練習的作用一是鞏固新學習的知識,二是提高學生練習的熟練程度。現在我們應清楚地認識到小學數學練習應面向全體學生,延續課堂的思維訓練。因此只有有效地設計課堂練習,充分挖掘習題中的思維價值,學生的思維才能在課后有繼續的訓練和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設計一些開放題,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從不同的角度對問題做全面分析,正確判斷。這樣學生會覺得練習不再是單調枯燥的,學生會在寬松、開放的時空里得到發散思維。如在進行“倍的認識”這堂課中,有一道練習題我是這樣設計的:動物園里有6只熊貓,2只猴子,8只天鵝,3頭大象,l只長頸鹿。要求學生任選其中兩種動物,并用過去學到的知識說出所選動物數量間的倍數關系,這樣的題目設計利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探索在兩個量都變化的情況下所產生不同結果。通過這樣的練習指引,可使學生對“倍”有更為深刻的認識,有效鞏固倍數應用題的解題方法,提高全面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思維邏輯的深刻性。又如在進行“分數”這節課時,我又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拓展練習:給出一首古詩:“一花一柳一魚磯,一抹斜陽一鳥飛。一山一水一佛寺,一抹黃葉一僧歸。”問:①哪一個字出現的次數最多?②這個字共有幾個?③出現的次數占全詩總字數的幾分之幾?④找一首詩,某一個字出現的次數至少占全詩總字數的。類似此類型的練習,新穎特別,對于拓寬學生思維空
間、挖掘學生創造潛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等方面有積極促進作用。學生想更好的學會分析、篩選、思考這三項能力,需要教師不失時機地運用拓展性練習進行引導。
5 教學語言啟發思維
數學語言表達是數學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現代心理學、教育學認為,語言的準確性體現了思維的周密性,語言的層次連貫性體現著思維的邏輯性,語言的多樣性體現著思維的豐富性[3]。
如在“等腰三角形”教學中,我給學生出過這樣一道題目:等腰三角形的兩邊分別是9厘米和5厘米,求該等腰三角形的周長。 我問:“能不能根據題意畫一個草圖進行題目解答?使邊長盡可能與題意目數值相同。”大部分同學畫出的結果是銳角三角形,得到周長為23厘米。我追問:“只能這樣畫嗎?”又有較多同學得到周長為19厘米。我又追問:“如果本題中的5厘米換成4厘米,這時的周長應是多少?”有的同學會得到22厘米或17厘米,但也有同學得到22厘米的結果。我繼續追問:“為什么這里只有一種結果呢?”學生說:“以4厘米長度為腰不能構成三角形”。我又追問:“考慮本題時有兩種可能,但它的限制條件是什么呢?”由此引導學生非常直觀理解了構成三角形必須的滿足條件,即: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從而讓學生真正理解本題的內涵;由此及彼,一步步讓學生養成善于演繹、歸納的數學思維習慣。好的數學語言能引導學生積極反思,活躍思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意識,提高探索解答問題的能力。
6 結語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多的向學生提供數學實踐活動機會,借助學具操作和數學工具,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索和學習,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尋找到數學的樂趣,在實踐操作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實踐操作中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的同時,也形成自身創造性的思維邏輯。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關注學生的數學思維生長,讓學生敢于不斷地提出自己的思維困惑,這樣才能吸引學生投入到數學學習中,才能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不斷閃爍思維的火花。
參考文獻
[1]金曉慧.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J].學周刊,2020(15):29-30.
[2]陳建洪.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03):67-69.
[3]徐曦霞.淺談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J].黑河教育,2019(02):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