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基于中國社會調查以及2015年居民調查問卷,構建幸福度影響因素指標體系,提出影響因素假設,利用了關聯規則、決策樹、主成分基本思想并通過rstudio軟件構建影響居民幸福度的模型,利用Stata軟件分析各個微觀數據之間的內部聯系,研究表明幸福度將與地域、政治面貌、休閑方式、工作年限以及社會地位等多項指標相關聯。研究結論有助于更加清晰地理解居民幸福程度的潛在因素,為未來相關政策體系的落地,推動整個經濟社會平穩有序協調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幸福度;關聯規則;決策樹;主成分分析
幸福感即積極的生活態度,人們對自身生活狀態和存在方式的評價,是一種滿意度評價指標,決定著整個國家、社會的福利水平和發展程度。對于整個社會的滿意程度進而衍生出的幸福感會受到多種多樣的因素的影響,分為個人信息指標、偏好與行為和自我評價角度。
1 數據來源、指標及預處理
數據來源自中國社會調查(CGSS)和2015年度調查問卷(居民問卷),并確定指標體系如下。幸福度會受到來自自身及家庭因素的影響,同時取決于社會行為等多種的因素的影響。可以將影響幸福度的因素分為個人因素、行為偏好因素及自我評價因素。整個數據有1502616個,缺失值較多,選擇用某一準則來填補缺失值,由于樣本量大故不采用均值和中位數法填補,而缺失的變量不止一個也不采取隨機森林法去填補,采用程序包mice的填補法來填補缺失值。
2 影響因素綜合分析
2.1 描述性分析
2.1.1 省域分布狀況
接受調查的10968為受訪者來自中國各個省份,其中沒有來自新疆、西藏和海南的人群,自于北京、上海、湖北、黑龍江、四川、河南等省份幸福感較高,主要是集中于東南部和中部地區。
2.1.2 幸福度與主流媒體偏好分析
除通過電視渠道外的其他媒體的人群普遍感到非常不幸福,尤其是使用手機定制消息的人群,約占七成以上。通過電視這一主流媒體獲取消息的人群認為自己比較幸福和非常幸福,說明人們的幸福度主要是來自電視這一主流媒體,通過報紙、雜志和廣播獲得消息的人群在幸福感的分布大致相同,均表現為不幸福人群占七成以上。因此,可加大電視的媒體渠道來弘揚正能量,提高人們的幸福感,并且減少手機定制消息對于人們生活的打擾。
2.2 基于關聯規則的個人信息綜合研究
本文采用經典的Apriori關聯規則算法,利用R3.2.0軟件對數據集中的人群利用關聯規則的算法從幸福度與性別、宗教、婚配進行數據挖掘。
提升度最大的一組為{比較不幸福,城市,男,已婚}=>{群眾},居住在城市的男性并且認為自己比較不幸福的往往政治面貌是群眾,其中一條與幸福度直接相關聯的規則為政治面貌為共青團員的農村女性往往認為自己比較幸福,共產黨員與非常幸福在一起出現的頻率較大,可見政治面貌與幸福度是存在關聯的,居住在農村的群眾往往比居住在城市的認為自己幸福,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覺到幸福,其中喪偶女性與比較幸福同時出現了314次。
2.3 幸福感與偏好行為的決策樹分析
研究居民幸福感與其在空閑時間從事的活動是否相關,重新將幸福度賦值,即令(非常不幸福、比較不幸福=1,說不上、比較幸福和非常幸福=2),構成決策樹來求取凈現值的期望值大于零的概率,利用概率圖解,每個內部節點都表示了一個屬性上的測試,而每個分支則代表了一個測試輸出,每一個葉節點對應了一個預測結果。
該決策樹的根節點以參加體育活動的頻繁程度為標準決定了幸福的滿意程度的度量,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對自身的幸福感滿意度較高,參加體育活動少的人進下一個葉子節點,即以在空閑時間看電視的頻繁程度作為劃分標準,看電視次數多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在這一部分不經常看電視以及很少或從不看電視的人群中,經常聽廣播的人相比不經常聽廣播的人來說幸福滿意度較低。由此可見,人們對于幸福感的滿意程度與參加的不同活動是有一定的關系的。構建該決策樹的正確率為0.621,誤判個數為316個,泛化性能較好。
2.4 自我評價的主分量分析
將自我評價中的各項指標作出主分量分析,并且在圖中標注各個特征向量:
經過PCA的方法得到了兩個主成分,第一個主成分包含了原始變量的82.16%的信息,而第二個主成分包含了7.64%的原始變量信息。其中第一個主成分中,將現在處于的社會等級,十年前的社會等級、十年后的社會等級以及自己再14歲時家庭所處的社會等價評價放在一類,表示這幾個變量所代表的信息是相關的,可歸于第一主成分,且該主成分對原始變量的解釋力度較大。即社會地位越高,則人們的幸福度越大。第二主成分有一個特征向量,也就是從個人第一份非農工作到目前的工作年長這一變量,該變量與第一主成分的變量幾乎不存在相關性,工作年長與幸福度的關系為:工作時間長的人往往感覺到比較幸福。
3 結論
整個受訪者群體中主要是集中于東南部和中部地區。政治面貌與幸福度是存在關聯,政治面貌為共青團員的農村女性往往認為自己比較幸福,居住在農村的群眾往往比居住在城市的認為自己幸福。人們的幸福度主要是來自電視這一主流媒體。即除通過電視渠道外的其他媒體的人群普遍感到非常不幸福,通過電視這一主流媒體獲取消息的人群認為自己比較幸福和非常幸福。人們對于幸福感的滿意程度與參加的不同活動是有一定的關系的,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對自身的幸福感滿意度較高,其次是空閑時間看電視頻繁程度越高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工作年長與幸福度存在著關聯,即工作時間長的人往往感覺到比較幸福。
參考文獻
[1]田立法,劉艷陽.政府行為對居民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研究——以天津市為例[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2(02):155-164
[2]邢占軍,褚雷.福利國家視角下的幸福感研究與啟示[J/OL].東岳論叢,2020(03):50-56[2020-04-03].
[3]嚴標賓,陳雪瑩,陶婷.企業家庭友好實踐對員工幸福感的影響探析[J/OL].經濟與管理評論,2020(02):67-78[2020-04-03]
作者簡介
張楠(1996-),女,漢族,山西太原市人,研究生在讀,應用統計碩士,研究方向:應用統計